角色扮演引发的思考

文摘   2024-10-18 18:59   江苏  




前面,我发了个写班主任做家长的“真朋友、联络员、同盟者、咨询员”的稿子。当天,有几位同道者在公众号中私信我,交流了家校沟通中的一些新的话题。
比如,对一些有“心理状况”的孩子,教师怎么会同家长有效地引导,这个“度”如何把握?
再比如,对不少的留守儿童,教师怎样有效地破解难题,与照应孩子的祖辈(或亲戚)沟通交流?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真让我颇费思量,且记下,求证经验丰富者之后,再整理汇报。

这里先接着1010日的《你是真朋友、联络员、同盟者、咨询员吗》,继续谈家校和谐沟通的重要。不用条文式的行文方式说,讲真实的故事吧。

[故事]

一天,一位已经毕业了的学生的家长打电话给我,说有件事想请我帮忙。她告诉我,她的孩子小晖今年已经读初二了。因为过两天初三举行模拟中考,要用到初二年级的教室,所以小晖将放假三天在家休息。她想请我以小晖现任班主任张老师的口气给小晖打个电话,提醒孩子这几天在家里好好复习,别贪玩浪费时间,因为我的声音极像张老师。我问:“为什么不直接请张老师打电话呢?”她犹豫了片刻,然后说:“因为张老师不好接触,所以才请您了。”是这样的,我有些茫然……心里真不是滋味,但我无法拒绝。按照约定,第二天中午我给她家打了电话,她在电话中叫孩子:“小晖,张老师找你。”我根据她的意思提醒了孩子几句,关照他好好复习功课。孩子讷讷地答应了,并没有发现我是冒充的张老师。

事情已经过去好久了,但是,想起这件事,我的心情总不能平静。家长请老师给孩子提个醒都感到为难,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遗憾。

[思考]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很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感情这根纽带来完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有一处环节失调,教育的绩效就会打折。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在情感和谐的氛围里,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张老师与小晖的家长之间不能不说缺少应有的感情纽带,甚至家校关系打了一个“结”。且不去深究责任在哪一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界在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如何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却有许多新问题亟待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就家长而言,片面评价教师甚至“家长不讲理地炒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

就教师而言,因学生有不足或过失而迁怒于家长、不理解家长内心苦衷与无奈的现象也不少见。这些现象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有鉴于此,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显得非常迫切。笔者以为,应该把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亲密的伙伴与搭档。家长与教师双方需要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双方应该通过教师家访、家长访校、电话交流、微信往来、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加强联系和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同频共振,提高绩效。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位父亲是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但他却说:“这些问题我不太清楚,我估计你们老师懂,我给你把问题都写下来,装在信封里,你交给老师,请老师回答吧。”孩子将信将疑,把信交给了老师,结果老师给了他满意的答案,孩子因此对老师非常敬佩。其实,他并不知道,父亲将答案和问题都写在信封里了。

众所周时,本区域近年来持续开展了“百校千师访万家”的活动,效果颇好,反响不错。

我还听到一所小学,在开学之初就开展了家访活动,学校老师几乎访遍了所有学生的家庭,在家访时“不唯分数、不告状”,真诚征求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并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宣传介绍学校的特色……教师主动走出校园,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形成了育人的合力。这些例子不是能给我们以启示吗?

众所周时,家校沟通的形式不仅是家访,前文说到了不少。无论是什么形式,都要做到“相互理解,平等真诚”。如果仅仅是为了做做样子,拍拍照片,发发微信,那就不要劳这个神、费这个心了。因为,教师平时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也是“交流”“沟通”,这些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记,并通过学生这个桥梁传递给家长。或者教师自己直接与家长的交流中,已经彰显了这种沟通的效度。

但愿我们的教师与家长共同携手,亲密合作,为孩子的明天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

                         (全文约1700字)

秦月汉关泰州
交流实践和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