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现状,可以说没有哪所学校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被写进了各年级、各学科的育人目标之中,而且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在持续实施。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形式而言,程式化的弊病依然存在;就内容而言,与丰富多彩还有差距。面对当下的中小学生,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其心田,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笔者且做如下思考: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惟知之深,故爱之切。”先生的意思是,不知历史,空谈爱国,难免流于形式。
有鉴于此,就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而言,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要有系统而明晰的安排。因为,让学生知国情,明国史应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必备前提。在这方面,中小学生几乎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更有无数震古烁今的仁人志士。然而,客观地讲,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这些“知”,仅仅是肤浅的、概念化的总体印象。可谓,知之不深。这又如何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如何能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比如,我们不少中小学生都知道“731”“三光政策”这些词,但是不少人却不知道这些词背后代表了什么,更不知道那屈辱、悲惨的国难史;不少人都知道“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这些事件,可是却弄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中华儿女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由此看来,在让学生“知国情”“明国史”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份保底的“清单”。这份“清单”要系统安排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之中,团队活动之中,或者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之中。在这方面,我们的课程设置还有提升的空间。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可谓洋洋大观,就中小学生而言,我们固然不应要求他们对方方面都了然于心。但是,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对一些典型的人、事、物以及传统文化精髓还是要较为熟悉的,其中一些家喻户晓的“经典资源”,不但要了然于心,甚至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才能称为“知”。而有了这样的“知”,其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才能自然生成。
同时,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同时,不应缺失“忧患教育”。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警句给当下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以深刻的启示。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
同样,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也给我们以启示。奥巴马总统向退伍军人发表演说时,不是列举二战以来美国“值得荣耀的胜利”,而是那些数不清的危险和考验。再向前追溯,美国从立国那天起,政治家们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民众也是战战兢兢。华盛顿总统在职八年,虽然奠定了年轻的美国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国的基础,但是其告别演说中仍语重心长地提醒继任者和国民,美国困难重重,要处处小心。这种危机意识几乎遍及美国社会每一个角落,不但使美国人自己从未陷入过自我陶醉的满足之中,而且使得美国人的爱国意识更加深沉,随时准备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我们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时候,也要提升提忧患意识。而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和乐观是不拒绝忧患意识的。正如古人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比如,我们总是教育学生为我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而自豪,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人口过多,底子较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在世界前列”“当下,又出现了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人口资源下滑的困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风云瞬息万变的今天,这种忧患意识不是更具有现实意义吗?
忧患意识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让中小学生从小就具有一份忧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忧患教育怎能缺失?
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要让学生知光荣,又要让学生知耻辱;既要让学生知机遇,又要让学生知挑战;既要让学生知希望,又要让学生知困难。一切的爱都是由知而起的一种自发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是关键。我们不妨从使用食盐中获得启示。食盐这种咸味剂,人人不可缺少。缺少了,轻则伤口不愈,重则导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食盐的实用方法一般是融于菜肴中,而非干食。而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如同干食食盐,咸是咸了,但恐怕留下的只是不难受的记忆。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寓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才是最成功的。
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能是生硬的说教。如果把老师的灌输,变成学生的主题阅读、主题演讲、主题故事会;把空洞的说教,变成观看影视并进行影评、主题书画展览或者生动的团队活动;或者让我们的学生来选择,甚至来自策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可能更接地气,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效果才不会差。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常态化,更要具体化
当下,爱国主义教育正一步步走向常态化。同时,我们还要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虚化的概念,它应该具体化。要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就表现形式而言,它应该体现为亲爱家庭,热爱学校,关爱社会,友爱他人;体现为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体现为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这样的爱,都有应该有具体生动的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了,爱国的情感才会洋溢在身边。
且看美国“爱国教育”的一个细节,每逢节日、庆典或大型活动,家家户户、街道广场,包括汽车上都要悬挂或张贴国旗。不少人还在国旗旁边贴着标志性口号“上帝祝福美国”、“支持我们的军队”等等。小小的细节中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的价值所在。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人把这句话改成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小小的改动,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让我们明白了,爱国,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责任。爱国,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要有具体的行动。我们究竟该怎样表达爱国之情呢?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国家意味着什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远,爱国就在我们身边;要让学生感悟到,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就要从自身做起,从爱我们的班级、爱我们的校园、爱我们的家乡做起,从不做任何有损于班级、学校和家乡名誉的事情做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当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全文约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