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谈:“五动文化”之“走动式管理”

文摘   2024-10-29 20:40   江苏  




高质量教育需要“走动式”的学校管理

——管理者走动一小步,学校工作提升一大步

“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引自李雪《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这段阐释中,“协调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等关键词语揭示了学校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行动。

也有学者曾做了这样精辟的概括,“管理=管人+理事”;“管理,就是关注并修正行为,影响并引导人生。”“管理就是梳理、聚力、协调、统筹。”

凡此种种,都强调了行动。可见学校管理需要“动起来”,需要“走动”。很难想象,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

跳出教育看管理,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启示。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T. J. Peters)与罗伯特·沃德曼(R. H., Jr. Waterman)在1982年出版的名著《追求卓越》一书中提出了“走动管理”。书中提到,表现卓越的知名企业中,高阶主管不是成天待在豪华的办公室中,等候部属的报告。(引自石丹.安格 宝马:过程制胜[J].商学院,201403):8.应该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要走出办公室,实际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并给予加油打气。

而正式的沟通管道通过行政体系逐级上传或下达,容易生成过滤作用(filtering以及缺乏完整讯息的缺点。


以下是一个经典的管理案例。美国的麦当劳餐饮业遍布全球,其创始人是知名企业家雷·克罗克,他一直倡导并践行在走动中管理。有一阵,他的公司遇到严重亏损的风险,主要原因是部门经理等管理者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靠在舒适的椅子背上听汇报,作指示。于是,雷·克罗克做出了一个看似“极端”的决定,立即锯掉经理们的椅子背。起初大家很不理解,但不久就领会了他的良苦用心,于是纷纷走出办公室,跑基层、到现场、解难题,终于让公司转亏为盈。

同样的道理,高质量的教育也需要“走动式”的学校管理来支撑。学校管理者经常走出办公室,巡校园、进课堂、到操场、访师生,在走动中发现问题的苗头,化解存在的隐患,才能让学校保持良好的运行质态。检索各地学校管理的实践,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走动式”管理举措。比如,有的学校持之以恒实施了管理“三巡”(即巡课、巡操、巡岗)制度。每天都有管理人员进行“三巡”并做记录,还在工作群发布情况和点评,既有激励表扬,又有友情提醒。
又如,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校,还建立了“走动管理·校区行”机制,由集团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区蹲点。通过听课评课、访谈师生、指导教研、研究问题,做到了明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这样做,有利于集团校的各校区瞄准高质量办学的要求协同共进。


就顶层设计而言,国内外对学校管理都有类似的要求。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623日)在第15条明确提出“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

《美国州际学校领导协议:学校领导者标准》分六个维度进行了描述,每个维度都从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气质”和“行为”三个方面列出标准,共183条。其中“行为”标准部分明确提出,管理者要“识别潜在的问题和机会”“及时面对并解决问题”。([] 托马斯J.萨乔万尼. 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 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37.)可见,实施“走动式”学校管理是应有之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问题就在眼皮底下”。眼皮底下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发现?有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人们常说“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管理者不走动又怎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不仅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甚至会因偏听偏信而造成工作偏差甚至失误。学校管理者当慎之又慎。高质量教育,应该让“走动式”管理成为习惯,甚至成为风尚。

对此,有校长感言,管理者走动一小步,有时能推动学校工作提升一大步。

                          (约1600字)





秦月汉关泰州
交流实践和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