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好战略为何在执行中“翻车”?这还要从一件往事讲起:
5年前,一家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战略计划:用两年时间打造“全球最智能电动车”。他们迅速组织研发团队,重金引入AI算法专家,对外宣称要用“OTA升级”来实现革命性的驾驶体验。然而,两年后,这款“智能电动汽车”上市,却没能换来众望所归,而是因为包括导航系统卡顿、语音助手频繁“听不懂人话”、OTA升级频频出现状况等问题,而被用户吐槽为“智障电动车”。最终,这个原本期待惊艳业界的战略计划变成了一场公关危机,公司市值蒸发近20%。
究竟哪里问题?事后,这家公司进行了“痛定思痛”的复盘,管理层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战略本身(行业的发展证明,智能驾驶这条路没有错),而是出现在了执行环节的脱节:比如,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AI团队盲目追求技术堆叠,却忽略了用户的核心需求;供应链部门因配件交付延迟,导致新车的核心功能未能如期上线。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却像针眼一样刺破了”伟大战略”的华丽外衣。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很多企业屡见不鲜。波士顿咨询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60%的战略失败是因为执行不力,而不是战略方向错误。一句话概括:企业在制定战略时用的是“显微镜”,到了执行时却像是戴上了“放大镜”,问题被一步步放大,直至不可收拾。
为什么一个看似完美的“好战略”,到了执行阶段却变成了“烂结果”?这并非偶然。
第一部分:好战略为何变成烂结果——3大主因
原因1:战略解码失效——从“阳春白雪”到“乡村杀马特”
我的一个客户,某国内快消品巨头曾在几年前推出过一项“高端化”战略,目标是抢占中产家庭市场。他们精心设计了“轻奢”品牌定位,请来国际明星代言,还曾在广告中展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都市生活场景。然而,当战略下沉到终端门店后,实际呈现的却是花哨的包装、高昂的价格以及糟糕的货架展示。结果,目标客户不仅不买账,还调侃品牌是“乡村杀马特”。这次失败的战略执行最终导致公司亏损数亿元,市场份额很快被竞争对手蚕食,直到两年前才缓过劲来。
为什么?其实,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战略解码失效。我们曾在之前的《战略篇|管理者告别“草台班子”之一: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一文中,提到了战略解码应该如何做,如何才能做真解码而不是假解码。然而,很多企业的高管团队,往往不自觉的会站在“阳春白雪”的高度制定公司战略,却忽视了基层员工是否真正理解和认同,是否真的有一张“上下同欲”的路线图帮助团队找到路径和策略。
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一项战略从高层传递到基层,信息失真率高达30%-50%。这就像让人玩“传话游戏”,结果总会变得面目全非。正如《好战略,坏战略》作者理查德.鲁梅尔特所说:“战略不是一份PPT,而是全员都能理解并执行的行动指南”。
如何解决?我们之前在战略篇文章中给大家展示过利用BEM、BSC战略地图、OGSM等进行战略解码的实操,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不过,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明白,战略解码的关键在于,将高层的“战略语言”转化为基层的“行动语言”,确保目标、计划、资源分配一一对齐,避免“高大上”的战略变成“接地气”的笑话。所谓上下同欲、左右拉通,这才是战略解码的真正价值所在。
原因2:组织协同断裂——左手造火箭,右手修自行车
也是我的一位客户,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大厂曾在几年前,在内部发起一项“全链条生态化”的战略。希望通过整合研发、销售和服务部门,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然而,这一战略最终成了笑柄:研发部门忙着设计“最前沿的功能”,销售部门却吐槽“用户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服务部门更是表示“修都修不好”。最终,这项战略不仅未能提升公司竞争力,还导致内部资源浪费和员工怨声载道,直到公司一把手喊停,才算是结束了这场各方都质疑的战略行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组织协同的断裂。根据BCG的研究,在大公司,跨部门协作的效率平均会比预期低40%,而每一次协同失败都会导致直接成本的上升。当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战略就像被分解成了不同的碎片,拼不回完整的画面。
没有系统的企业,就像没有导航的船,注定漂泊无依。要真正实现组织协同,企业就必须从流程、激励与文化层面入手,让每个部门明确自己在战略执行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要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沟通与共识,在处理“灰度地带”问题(就是那些突发、例外的、超出计划的,说不清到底该由哪个部门出面解决的问题)时,都能“向前一步”,而不是先说“这不归我管”。
在流程和极致上,还可以成立像微软那样的“战略任务小组”(Task Force)制度,将每个战略目标拆解成具体的任务,由专人负责,确保执行过程中不掉链子。
原因3:执行韧性不足——开局像老虎,结尾像病猫
国内有一家专注做端到端数智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物流科技企业,多年前推出了一项“时效优先”的战略,希望通过提高客户配送效率打响品牌。然而,开局第一季度,公司上下士气高涨,业绩也确实有所改善。到了第二季度,问题开始暴露:前线员工疲惫不堪,客户投诉率激增,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配送延误。最终,公司不得不在第三季度放弃这项战略,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这种问题在很多企业中都很常见。开局时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力,但随着时间推移,管理者热情消退,员工松懈,执行逐渐“虎头蛇尾”。我在多年前还在一篇文章中分享过一个小范围的调研数据:在样本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能够保持战略执行的持续性,绝大多数企业在实施半年后出现执行力滑坡。
看来,战略执行拼的不是百米冲刺,而是货真价实的马拉松。战略执行最忌讳半途而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建立阶段性复盘机制,对每个阶段的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优化和改进。例如,华为推行的“周复盘、月总结、季度调整”模式,通过频繁的反馈和调整,确保战略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战略解码失效”到“组织协同断裂”再到“执行韧性不足”,好战略在执行中的失败总是“各有各的不幸”,但本质都是管理者在战略执行关键环节上的失守。该如何夺回阵地?
第二部分:好战略如何变成好结果——4大步骤
第1步:战略宣贯——别让员工“盲人摸象”
很多公司的战略规划会议,经常被员工吐槽成“开盲盒”。比如,总经理花了一个小时讲“宏伟蓝图”,副总用20分钟强调“落实精神”,结果底下的管理层听得云里雾里。散会后,大家七嘴八舌:这个战略是想做高端产品还是抢市场份额?我们今年的目标到底是提升利润还是扩大用户基数?各部门各自解读,执行起来更像是盲人摸象,完全偏离了轨道。更有甚者,很多企业的战略规划演变为“战略鬼话”。
怎么办?战略宣贯环是关键。在战略解码后,企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战略宣贯。在战略宣贯环节,“清晰明确”是关键。清晰到什么程度?要让每位员工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并具体到行动。例如,字节跳动在推出新产品时,从高层到中层再到执行层,都能围绕核心战略“简短有力地讲清楚”,甚至连实习生都知道新产品的定位和用户群体。更重要的是,战略宣贯不仅是开会、发文件这么简单。还要有讨论,有互动,有答疑,有资源盘点和策略探讨等等,如果不能员工参与进来成为主角,战略宣贯就毫无意义所言。我把这件事称之为战略宣贯的“群众路线”。
操作指引:
1、比起“战略术语”,要多用“接地气”的语言:想让一线员工明白战略目标,就别只用宏观数据,要告诉他们今年的KPI和路径、策略是什么;
2、分层次、多渠道宣贯: 高层要统一思想,中层要梳理路径,基层要明确行动。比如用OKR工作坊、小组讨论会、联合项目小组等等来进行反复强化;
3、战略宣贯也要反馈闭环:每次宣贯结束后,抽查团队对战略的理解,看是否偏离了原意。战略宣贯完成得好坏,最直观的验证方法是,随机问10位员工,他们对战略目标的理解是否一致;
第2步:计划执行——用特战小队打歼灭战
曾有一个消费电子企业计划推出新设备。战略定得天衣无缝,但计划执行的效率让人抓狂。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按自己的节奏推进,最终错失了最佳市场窗口期。由此看来,好战略要想变为好结果,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好战略”层面,还必须回到现实,回到真实业务场景。从这个角度而言,战略好比一张作战地图,需要在一开始就“撕开一道口子”。这个时候,管理者就需要“特种小队”的出现,让他们打先锋、打首战,如果还能首战告捷,那就更好了。
什么是“特战小队”?这应该算亚马逊的“二个披萨原则”的变形:组建跨部门小组,小而精、目标明确、协同给力。华为也有类似的做法,他们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建立了针对各地区的“突击队”,这些团队拥有快速决策权,推进产品本地化,真正实现“让一线呼唤炮火”。结果是,短短几年时间,华为在全球多个新兴市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操作指引:
1、任务拆解细致化: 比如一个季度目标,可以分解为每周行动项,明确负责人和关键指标;
2、跨部门协同机制: 跨部门项目要有统一的领导者和共享的资源池,用一致的行动方向来减少部门墙问题;
3、动态调整机制: 每周或每月复盘计划执行进度,识别阻碍因素,及时调整;
第3步:节点管控——别等翻车了才去查刹车片
战略执行最怕的是“最后一公里混乱”。一家国内知名汽车大厂,在推出新能源纯电车型时,原本计划上市前做多轮测试,但因为研发滞后,压缩了测试时间,结果车型一上市问题频出,不得不大规模召回,损失惨重。
这么看来,节点管控就是要让战略执行“稳如老狗”,是PDCA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如果没有节点管控,那些伟大的战略目标,只能等到年底算总账,这一年做的好也罢、坏也罢,当事人浑然不觉,这让企业失去了快速改变的时间窗口。因此,节点管控是战略执行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战略执行中需要经常检查的“刹车片”。
以腾讯为例,每个重大项目都设立多个关键里程碑,每完成一个里程碑,就进行深度检查,确保项目按预期推进。这种“逐段检查”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战略执行中的不确定性。
操作指引:
1、定义关键节点:任何战略执行都应有几个关键节点,比如重要的交付时间点、资源投放节点等;
2、实时跟踪和预警系统:建立可视化的关键项目过程管理平台,让每个节点的风险一目了然;
3、责任到人:确保每个节点都有负责人,并对节点成果负责;
第4步:阶段复盘——让前一阶段的实践为后一阶段照亮前路
阶段性执行结束了,就可以暂时休息了?当然不是。没有阶段性复盘,没有对阶段性执行情况的总结,只能算是完成任务而已,并不能算战略执行成功。
因此,在战略执行的每个阶段,管理者都要停下来,和团队讨论前一阶段的执行情况,有哪些经验教训,有哪些该叫和不该叫的学费,有哪些问题是公司层面的流程、机制与文化问题,有哪些问题是执行层面的意愿、能力和协作问题等等。
比如,字节跳动在阶段性战略执行结束后会进行深度复盘,问三个问题: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下次如何更好?这种复盘不仅改进了下一轮执行,还为团队成长积累了宝贵经验;再比如,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开发中采用“敏捷迭代”的方式,每完成一个版本都会组织深度复盘,这种模式帮助他们快速发现问题,优化产品迭代速度,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跑者。
操作指引:
1、复盘的五个核心问题: 是否完成目标?达成目标的方式是否最优?资源是否高效利用?有无预料外的机会或威胁?下一步如何优化?
2、避免形式化:复盘不是甩锅大会,跟不是批斗大会,要多鼓励团队提出真实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要聚焦在战略目标层面,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3、固化经验教训:每次复盘后,将成果形成文档,便于分享和传承。同时,也可以应用我们在战略篇提到的AAR复盘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固化战略执行中的经验教训;
有了这4步,好战略就能带来好结果。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打通了战略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在达成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提升了团队能力与组织管理水平。
抓好战略执行,转型刚刚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