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管理者开年面临的十大典型问题。今天分享第七篇:变革管理——走好6个阶段,变革步步为赢。
在之前的一篇题为《真相来了|企业变革,要警惕六个陷阱(上篇)》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企业变革管理的六个陷阱,分别是:缺乏紧迫感、领导力不足、缺少明确的愿景、沟通不畅、文化抵制、变革没有真正落地等等。那么,对一家企业而言,该如何规避陷阱?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阶段,走好每一步,不跳跃、不犹豫、不焦虑。事实上,任何一家的企业变革都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化、持续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和机会。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一家公司变革的六个阶段,大家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是又“破”与又“立”的时刻:
阶段一:起跑线上的预热——从迷茫到焦虑,变革的第一步
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企业变革的开始,往往是从一种深刻的“危机感”中孕育出来的。当外部市场环境剧烈变化时,企业感到压力山大,领导者首先感受到生死存亡的紧迫感。此时,很多公司会陷入一种“摸索状态”,即如何从迷茫走向明确,如何从焦虑中找到变革的方向。这个阶段,对领导者而言,最关键的莫过于“预热”和“加热”——必须让公司所有人意识到,企业变革和每个人密切相关,是一家企业生死攸关的事,不能再拖延。
什么是“预热”和“加热”?那就是领导者要通过各种方式,要公司上下所有员工意识到,企业必须进行变革,不变革就没活路,而变革才是企业向前的关键。领导者可以通过同行的案例研讨、市场数据的分析、来自客户的声音等方式,借助于周会、月会、战略会、运营会等平台,大范围、多层次和员工进行沟通,听取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及反馈。
在这方面,华为就是正面典型,任正非经常用内部文件的方式,和员工分享他的最新研判,以及市场上正在发生的变化等等,比如“华为的冬天”、“华为离死亡只有18个月”等等。而负面典型就是诺基亚,在其高歌猛进之时,对iPhone的崛起视而不见,甚至从技术层面嘲笑iPhone居然没有键盘、不懂通信、信号不好等问题,丝毫没有花心思去研究iPhone所带来的行业变革,直到后来发现问题之时,也仅仅是停留在嘴上的重视,没有转化为公司上下真正的危机感。
阶段二:紧绷弦上的自省——从问题到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经过第一阶段的预热和焦虑后,团队成员终于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下一步便是将问题具象化、明确化,进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要在紧迫感和压力中进行自省,彻底剖析组织现有的问题所在,并找到问题的根源。
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往往会陷入“焦虑与过度自责”的双重陷阱。管理者面临的不仅是业务上的困境,更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甚至是思维方式的深刻问题。如何将这种焦虑转化为动力,并引导企业聚焦到问题的根源上,才是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的关键。
多年前,星巴克曾是这一阶段成功的典型代表。2018年前后,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顾客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星巴克面临着急剧下滑的销售业绩和品牌的老化问题。然后,公司通过全面的自省,发现问题并非出在咖啡本身,而是在于客户体验和品牌定位。霍华德·舒尔茨重新回归后,提出了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的战略,重点改善门店环境,提升员工服务质量,同时推动数字化转型,增加了外卖、外送等新业务模式。这一系列自省和反思,让星巴克在困境中找到了新的生机。
而沃尔玛则是典型的反面案例。作为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增长后,忽视了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线上电商的崛起,始终固守传统的大卖场模式。当公司终于意识到问题时,发现自己在电商领域的布局已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如亚马逊。这一阶段,沃尔玛未能及时进行深刻的自省和反思,从而错失了重要的转型机会。
如何避免这种“过度焦虑”和“行动迟缓”的陷阱呢?管理者必须保持清晰的头脑,沉下心来,分析问题的根源。此时,不妨通过开放的管理讨论、部门跨界沟通,或者借助外部咨询的视角,对企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诊断。管理者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思考如何通过策略和行动来解决问题,激发全员的解决方案意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抱怨”与“自责”。
阶段三:突破惯性,放手一搏——从旧有的路径到新世界,决策的勇气决定成败
经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自省和问题识别后,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旧的路径中走出来,拥抱新的世界。许多企业之所以陷入“变革停滞”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惯性思维”的束缚。员工和高层都习惯了某种成功模式,新的变革思路往往被视为“异端”,甚至遭遇来自内部的强烈反对。
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决策的勇气”和“突破的决心”。放手一搏,跳出舒适区,才有可能突破现有的局限,驶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具活力的业务模式。这不仅是一个决策的转折点,更是领导者心态和胆识的真正考验。
奈飞(Netflix)的转型便是突破惯性的经典案例。最初,奈飞是一家以邮寄DVD为主的租赁平台,然而随着互联网宽带的普及,奈飞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数字内容进行。2007年,奈飞做出了大胆的决策,转型为流媒体视频平台,逐步放弃传统DVD租赁。尽管面对诸多质疑和不确定性,奈飞最终凭借精准的市场洞察和极强的执行力,成功地破局,并引领了全球流媒体行业的发展。
与奈飞相比,雅虎则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在面对互联网搜索和社交网络的崛起时,雅虎未能及时调整战略,且内部决策动荡,错失了多个收购机会(如错过了收购Google和Facebook的机会)。尽管后来尝试进行多次转型,但由于缺乏决策的勇气和果断,始终未能突破惯性思维,最终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错失了市场主导权。
因此,如何有效打破惯性,依赖管理者的决策勇气。在决策过程中,企业应尽量避免“过度谨慎”和“拖延”,快速实验和验证,做好准备迎接快速失败,避免因“固守过去”而错失未来。
阶段四:赢得胜利,整合资源——变革不止于突破,更需要资源的整合与协同
突破的勇气和决策有了,但接下来的挑战则是:如何将“突破”落地,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以确保变革的成功。这一阶段,变革的“宏伟蓝图”已初见雏形,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通过资源的整合、协同的方式,确保变革的实施不至于半途而废。
看看Google是如何做的:当Google决定从搜索引擎扩展到广告、安卓系统、云计算等多个领域时,整个公司面临着极为复杂的资源整合挑战。然而,Google不仅成功地将现有的搜索和广告技术延伸到其他业务领域,还通过收购、合作等手段整合了多种外部资源。例如,收购YouTube后,Google将YouTube与Google广告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了视频广告的跨平台推广,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戴尔,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戴尔公司通过“直销模式”实现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全球PC市场的逐渐饱和,戴尔未能及时整合资源向其他领域扩展。尽管后来推出了戴尔服务器、云计算等新业务,但由于资源整合不力,未能充分发挥公司的原有优势,错失了市场领先地位。
该如何整合资源?一般而言,企业需要通过跨部门合作,整合不同的团队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项资源的价值,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或低效使用。管理者必须有全局观念,不仅仅看单一部门的目标,还要明确如何通过多方协同,确保整个企业能够共同推进变革。
阶段五:心态大转变,赢得人心——没有员工的支持,任何变革都是空谈
企业变革的最核心、最深层的挑战,往往不是战略决策或资源分配,而是如何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真正认同并支持变革。很多时候,变革的实施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员工的抗拒和不配合。即使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再明晰,假如员工的心态没有真正转变,变革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在这个阶段,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打破员工的固有思维,建立起一种全员认同变革的文化。员工的心态和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变革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因此,管理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人”上,尤其是通过沟通、激励和行为示范,确保变革得到员工的积极响应。
让我们来看看京东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众所周知,京东早期的模式主要依赖自营物流,成本高且效率低。随着电商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创始人刘强东决定进行全方位的转型,推行更为高效的物流体系和开放平台模式。然而,这一变革在初期并不容易推进,尤其是京东员工对新模式的认同度并不高。为了突破这一关,刘强东和管理团队积极与员工沟通,鼓励大家跳出舒适区,参与到变革的过程中。通过定期的员工大会和小范围的互动会议,解答员工的疑虑,并确保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变革的深远意义。通过这种“心态大转变”的方法,京东成功获得了全体员工的支持,并在此后的竞争中率先突围。
反观波音,在其出现737 MAX危机之后,员工的心态和企业文化对变革的阻碍作用可谓明显。尽管公司在全球航空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737 MAX危机爆发后,波音公司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甚至出现了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间的不信任和沟通不畅。员工对于变革的抵触心理导致了问题的蔓延和公司形象的巨大受损。
由此看来,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确保变革从上至下能够得到充分的信任与支持。 通过提高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管理者可以引导员工从传统思维转变为更具创新精神和开放性的心态。变革不应仅仅是管理层的事,而应成为全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阶段六:飞跃巅峰,持续创新——变革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企业变革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危机,更多的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进发。此时,变革管理的重点从“实施”转向了“深化”和“延续”。变革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它需要通过持续的创新来保持其生命力,避免在短期成功后陷入“自满”和“停滞”。
在这一阶段,企业应该聚焦两个核心目标:一是巩固和优化变革成果,二是持续创新,确保企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不论是通过技术创新,还是业务模式的革新,都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确保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特斯拉的变革实践。对很多老牌世界500强而言,特斯拉连“青春期”都没过。然而,谁让马斯克爱“折腾”,即便是刚刚青春期的特斯拉,也经历了多轮组织变革。从最初的电动跑车到如今的全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一路走来,实现了不同阶段的战略跨越。尽管特斯拉在早期遭遇过财务危机、生产瓶颈等挑战,但它始终将创新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不断突破。从电动汽车的普及到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特斯拉的每一步都是基于不断创新的策略。而这种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还包括与供应链、生产方式和技术研发的全方位创新。
关于这一阶段,我的提醒是:创新没有终点,企业需要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化,确保在变革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不仅要在产品、服务上持续创新,还要在组织、流程、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打造符合未来需求的持续竞争优势。
从最初的“预热”到最后的“飞跃巅峰”,企业变革的每个阶段都充满挑战,也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期待这六个阶段的做法,能给正在变革中的企业一些启发和借鉴。当然,六个阶段只是时间维度的划分,在企业变革的最佳实践中,还有一个经典的“变革八步法”,来自于全球著名的变革管理大师约翰.科特。这位老先生是如何看待和推进企业变革的?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方案来了|变革管理的“葵花宝典”:约翰.科特八步法(下篇)》,你会发现企业变革的另一种力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