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来了|警惕目标设定中的“高、难、虚”三大误区

文摘   2024-12-02 07:16   北京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目标是管理的灵魂。而目标设定则是企业管理的起点,也是战略落地的关键。然而,在和管理者的沟通与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企业的目标设定往往陷入“三大误区”:高、难、虚——“高”得不切实际,“难”得无法落地,“虚”得毫无价值。


这三大问题不仅影响目标达成,还可能会削弱团队士气、浪费关键资源、错失市场机会。如何识别这三大误区,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接下来,我将分两篇文章进行分享。今天分享第一篇:目标设定中的“高、难、虚”三大误区与典型表现:


误区1:“高”——目标太高,遥不可及


目标太(过)高,是许多企业在追求快速增长时的常见问题。再加上,很多企业早已根深蒂固的“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无所取焉“的观念,使得设定高目标这件事,变成了企业的“政治正确”。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目标遥不可及、胆大包天的目标、“大跃进”式的目标等情况。事实上,设定高目标,特别是挑战性目标本身,是企业不断挑战现有资源束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种内在表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牵引团队能力的不断生长。然而,如果目标过高,为了“高”而高,更重要的是,多年来,企业自上而下对于当事人(管理者或员工)无法完成自己所设定的超高目标变的习以为常,那么,这种“潜规则”和“潜意识”对企业发展到底好还是不好?


是宁愿牺牲超高目标,保证目标达成率和员工承诺的严肃性,还是继续接受“员工设定超高目标,但只要完成6-7成,老板就满意,就不会有任何之前的承诺兑现”的情形?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能把目标设定变成文字游戏和上下博弈。如果目标太高,甚至遥不可及,会出现以下问题:


A.期望过高,焦虑越多:

从管理者到员工,为了迎合股东和老板的需求,或是受制于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测,制定了远超实际能力的增长目标。问题是,吹牛容易实现难,如果企业设定的目标过高,员工就一开始就没信心,管理者又不能给出创新的路径、策略与方法,这种情况下,整个团队在年初就陷入到目标的怀疑和焦虑之中。


B.能力资源不匹配:

目标设定后,团队慢慢发现,要能力没能力,要资源没资源,关键是,公司与部门级的战略解码又不给力,一季度业绩很拉垮,二季度目标受打击,三季度变麻木,四季度成为“垃圾时间”,这样的结局,让团队很受伤。


C.忽视行业/产品周期性:

一些企业在行业/产品下行周期仍像往常一样,设定超高目标,导致整个组织陷入长期的“目标未达”困局,而原本就该退出江湖的“第一增长曲线”总是被迫延续夕阳红(有心无力),那些早就该重金投入,早就该全力以赴的“第二增长曲线”,却迟迟得不到公司的支持,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错失未来的增长机遇。


3年前,业内一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为了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制定了“年销量突破50万辆”的目标。在当时,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大多数车企很难承诺说自己能实现50万销量,这一目标不仅与企业的产能脱节,还高于行业同类企业销量的两倍以上。结果,到了年底,其实际销量仅达到目标的30%,不仅令员工士气低落,还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信任危机。该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只能寄希望于“讲新故事”的方式,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但资本市场可不傻,要不是“白衣骑士”出现,这家造车新势力恐就提前出局了。


此外,“(超)高目标”的问题还在于:它可能成为管理层逃避责任的手段,一些高管将不切实际的目标视为“激励员工拼命”的工具,而不是实际可行的方向。这种做法不仅不负责任,还可能损害团队的长期战斗力。


误区2: “难”——目标过难,挫败连连


如果“高”是表象,那么“难”才是本质。在很多管理者看来,只有“难”的目标,才应该设定,不难的目标,搞它干吗?这话对了一半。企业所设定的目标,大多都是“难”的目标,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正所谓,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做“难而正确的事”。但,这并不等于说,“难”的目标,就是正确的目标。这是两码事。如果目标设定的不正确,再“难”或者再“简单”都毫无意义。因此,企业目标设定的重点,先是“正确的目标”(符合公司战略),而不是难不难。


其次,一般而言,“难”的目标往往对应员工能力的提升,在实现“难”目标的同时,团队能力会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超级难,或者压根没什么意义,那么,为什么非要考验员工的能力,非要给员工制造“难”的考验?很多时候,“难”会变成“虐”,会让很多员工绝望,在人性面前,面对绝望的事,“知难而退”或许会成为更大的可能,这反而不会提升员工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太难的目标,会让员工放弃:

一旦管理者忽略了员工的能力差异,设定很难的目标,而员工的能力又不能快速提升,那么很多员工很快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往往会很快放弃目标,这会极大的影响团队士气,管理者会听到很多抱怨和埋怨。


B.缺乏配套激励:

难度大的目标需要更强的激励机制支持,但许多企业只设定更难的目标,而未同步调整激励方案,尤其是那些一开始就认为目标无法达成的员工,即便公司开出更高的激励条件,在他们看来,也只是“可望不可及”,所谓的高激励,瞬间就变成了无效的激励,这可能会与公司设定难目标的初衷不相符。


C.短期主义,不择手段:

高难度目标往往会让团队关注短期成绩,不论是为了更高的激励,还是在高压之下的“求生欲”,会让一部分员工不走寻常路,甚至包括一些“不合规”的方式,即便是取得超高业绩,也可能是“有毒的业绩”,这种短期看来有效但长期看有害的方式,对公司流程、制度与文化的破坏是巨大而深远的,还会让团队迷恋短期交易,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多年前,一家传统家电企业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将年度收入增长目标定为30%,这在当时看来非常难,是同行平均增速的三倍以上。为了达成这一高难度目标,这家公司的业务团队采取了大规模促销、渠道商超额返利、提前透支库存的方式。虽然短期完成了销售任务,但窜货问题、虚假开票问题、低价倾销问题、品牌美誉度遭遇负面影响的问题纷至沓来,让这家公司迎来接下来3年多的亏损与下滑,一度走到破产的边缘。后来,董事会聘请了新的CEO拨乱反正,重回长期主义与客户价值,不追求短期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回到产品能否给客户独特价值,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角度,来设定新目标,稳扎稳打,最终重新回到行业增长的第一梯队。


误区3:“虚”——目标虚化,无法落地


之前提到的“高”和“难”指的是目标数额本身,而“虚”的问题在于,目标不够具体、高高在上、只停留在老板或者高管们的“宏大叙事”中,属于“正确的废话”(比如,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要成为国际一流等等),这让接到目标的管理者和员工一脸懵:这是什么目标?如何量化?老板到底想要什么?这目标怎么和自己的岗位相结合?这目标和我有啥关系等等。从本质上讲,目标“虚”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企业过于关注战略层面,而忽略了具体执行的可行性和可落地。有几个典型表现:


A.目标过于抽象:

许多企业的目标表述为“提升行业竞争力”或“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却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这些内容出现在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的年会讲话中没问题,但如果这些内容不能转化为具体、可执行、可落地的目标,你让团队怎么做?是不是跟着董事长和总经理继续重复说“提升行业竞争力”或“成为全球领先企业”?


B.目标与执行脱节:

有些公司的目标“虚”,倒不是因为是否能量化或者衡量,而是目标设定时,管理层未考虑一线团队的实际执行情况,导致员工无从下手,员工记不清楚为什么设定这个目标,也不理解这个目标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执行,就成了机械执行——你让怎么做,就怎么做。


C.缺乏明确的时间节点:

有些企业的目标,除了本身那个无比“虚”的目标,缺乏更具体的分阶段目标,或者直接搬来公司的“五年规划”中那个长期目标,拿规划中的目标,作为当下的执行目标,而这种规划目标又十分不接地气,导致整个团队在接到目标时,永远停留在“畅想阶段”,很难拿出具体的执行计划和落地措施。


8年前,一家新零售企业设定的年度目标是“成为华南区域市场的领导者”。虽然这一目标听起来宏伟,但并没有细化到市场占有率、客户增长数量等可衡量的具体指标。结果是,各部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执行落地,相互之间的措施“打架”,所谓的跨部门协同成为冲突和分歧,目标推进极为缓慢,眼看就要错过当年的市场窗口期。后来,在和这家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并在达成战略共识(自下而上与自下而上,做了三轮)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管理层完成战略解码和落地,这家公司的增长才重回正轨。后来,他们把这件事做成案例,每年的战略复盘之前,都会重温一年当年的问题,以资改进。


其实,企业出现目标设定时的“高、难、虚”问题并非偶然,与企业的创始人(一把手)风格、组织文化、管理体系、战略与执行力等密不可分。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早就远离了普涨期,进入到行业内卷、分化或新增长曲线之际,过往那种“胆大包天”的目标设定方式,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到底该如何破局?我们下期文章接着聊。


(未完,待续)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方案来了|方法篇:行业内卷期,绩效管理的4个锦囊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真相来了|为什么“降本增效”不能成为公司战略(3个真相)
TOP7:方案来了|公司战略解码后,还要做这6件事(解决方案)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真相来了|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昙花一现,还是历史转折点?
TOP10:方案来了|职能部门如何承接公司战略(附:操作方案)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