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来了|钟睒睒喊话张一鸣:道歉会有吗,网暴何时休?

文摘   2024-11-22 07:16   湖北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昨天,前首富钟睒睒喊话新首富张一鸣,希望后者道歉。这件事很快冲上热搜,反对成为“网红”的钟睒睒,再一次成为新“网红”(话题)。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原话是:“我希望借今天的场合,喊话互联网的大佬张一鸣先生,你是今日头条、抖音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你的企业是盈利性和有力量的企业,有足够力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也请你承担起文明整治的责任。这种整治的准则要对所有强者、弱者进行无差别的公平公正,法律公正就是这种无差别的服务机制之一”。

针对2月份的网暴事件,钟睒睒特别提到:“谣言的存在、不实的报道,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现代技术在互联网上实施野蛮人的丛林法则,以强欺弱,我敬请今日头条和抖音,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逃避责任。谣言的传播者与制造者同罪。希望张一鸣先生,抖音、今日头条及一切对我个人有过谣言伤害的媒体自媒体,我在等待你们诚恳的道歉”。

张一鸣会道歉吗?这件事最终会停留在舆论和道德层面,还是会上升到法律与政策层面?那只“看得见的手”会出面吗?这场由算法引发的现象级争议,会以何种方式收尾?这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下一个业态转折点吗?今日头条与抖音引发的问题,是过去以其他方式存在,还是他们所独有的?带着这些问题,我给大家分享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部分:追根溯源——还原那场关于农夫山泉和钟睒睒的“网暴事件”

年初,一场针对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网暴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从最初的几条帖子开始,谣言如病毒般扩散,涉及内容从所谓的“企业不良经营行为”到“个人隐私恶意揣测”,直至对钟睒睒本人的人格侮辱和人生攻击。随着事件发酵,大量自媒体账号以“猎奇”和“揭秘”为噱头,频繁转载和放大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将普通讨论引向人身攻击和无底线的言辞批判。

特别是一些短视频平台的“蹭流量”博主,通过煽动性标题与断章取义的视频剪辑,让这场网络暴力愈演愈烈。据统计,仅2月份一个月内,与钟睒睒相关的负面舆论视频和文章点击量就超过了10亿次。而根据农夫山泉方面的统计,一些谣言直接捏造了虚假的“证据”,包括篡改的图片和捏造的语音,导致部分不明真相的公众误以为这些内容属实,从而进一步助推网络暴力的升级。与此同时,钟睒睒本人及其家人也因此遭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年初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网暴生态的无序,也让公众开始思考自媒体时代的责任与边界。钟睒睒2月初公开声明:“我的生命是用来拼搏的,不是用来忍受这种毫无根据的污蔑的!”但他的声音并未阻止网络暴力的持续升级,直到3月后相关法律机构介入,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

第二部分:洞察真相——网暴事件背后的三个洞察

洞察1:技术赋能与平台逐利——谣言传播的“速度与激情”

自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技术的赋能,这不仅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也让内容生产者追求“快速生产”。一条未经核实的谣言,可能在数秒钟内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方式快速传播,并被数百万用户接收。短视频平台尤为如此,它们的推荐算法会优先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而负面新闻、八卦信息往往比正面报道更能激发用户的兴趣和情绪共鸣。

与此同时,平台对流量的追逐也会让内容端“争奇斗艳”。不知道是算法的先天缺陷,还是有意为之,那些一看就假的不行、没有事实和数据、经不起逻辑推敲、有些甚至是“炒冷饭”式的谣言和假消息,依然会肆无忌惮的传播,且能赢得无数点赞和评论。这到底是“利益链”制造出来的“盛世”,还是这些内容符合很多人的口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是,很多平台上充斥着谣言和假相。

洞察2:人性阴暗面的放大——匿名环境中乌合之众的“集体狂欢”

互联网的匿名性让人们的言行变得更加“自由”(尽管实名制由来已久,但落实如何,以及前端的ID显示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匿名问题),也更加不负责任。多年前,《乌合之众》那本书就告诉我们:当人们处于匿名状态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平时隐藏的攻击性和阴暗面。

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变成了乌合之众的“集体狂欢”。奇怪的是,许多人并不关心事件的真相,仅仅是为了发泄情绪、表达观点,甚至只是“凑热闹”而加入到网暴中,而他们之所以会助力网暴行为,很可能是现实中遇到了各种不如意。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网络暴力的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一种“群体免罪”现象: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沧海一粟,而不会承担实际责任。

更可怕的是,部分网民在网络暴力中获得了一种扭曲的“正义感”。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辞是在“伸张正义”或“为民发声”,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貌,只是被情绪和舆论裹挟,成为暴力的帮凶。

洞察3:法律层面的滞后与模糊——治理体系滞后的代价

尽管近年来国家在治理网络暴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从执行层面来看,依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平台对违法账号的惩处力度有限,甚至经常采取“封号一阵风”的形式,很多情况下,那些敢于直言说真相的账号内容反而被封禁,不少内容只能以字母、数字或某种特殊的缩写来隐晦表达,而很多假消息、谣言的内容,却大行其道,尤其是各种“厉害了,我的……”,以及“某某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奇葩内容,动不动10w+,要是天天看这种文章和视频,到底是真爱国,还是真误国;另一方面,当前的法律体系对于谣言制造者的追责存在取证难、执行难的问题。要么简单粗暴封禁,要么换个马甲又起来了,那些博眼球、无营养、只会助长谣言、降低智商的谣言,丝毫不受影响,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第三部分:三点启示——自媒体时代,企业(家)如何提升网络影响力

钟睒睒的呼吁无疑敲打了自媒体时代的乱象,但张一鸣是否道歉,我们并不可知。这件事也告诉我们,自媒体时代,企业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需要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仅仅是“话语权”问题,也是企业影响力的一部分。无论是马斯克还是任正非,包括马云、库克、雷军、黄仁勋、贝索斯、张瑞敏、李书福、李东生等企业家,都在网上有持续发声。事实上,无论他们是否为自己的企业“带货”,他们发声本身,就是为企业“带货”——为公司的价值观、为公司的经营体系、为公司的管理理念、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等等。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避开”网络,不如主动在网上发声。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企业家不再只是产品和公司的代言人,他们也需要成为强有力的公共影响者。一个企业家的网络影响力不仅关系到个人声誉,还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抗风险能力。为此,我请教了一位长期观察和助力企业(家)提升网络影响力的朋友,在企业(家)如何提升网络公关影响力层面,他给了几条建议,我分享给大家:

启示1:不用非得当网红,但企业家要重视个人IP

自媒体时代,企业家可以利用个人iP为企业赋能。无论是马斯克的推特风格,还是董明珠的“直言快语”,强有力的个人品牌都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公众吸引力和影响力。而企业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自己的个人形象是否符合公众期待?是否能够有效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危机时刻,一个有号召力的企业家形象往往能够成为企业渡过难关的关键。例如,疫情期间,钟睒睒的“专注产品,不打广告”形象曾被大众津津乐道,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他个人品牌的重要资产。

启示2:主动构建正向舆论场:打造内容护城河

比如,坚持内容输出,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主动分享企业文化、管理哲学、产品故事等内容,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方面,雷军和小米是榜样;再比如,坚持与粉丝和用户互动,强化用户对企业家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就像马斯克频繁在推特(X)上与用户互动,让他的粉丝黏性极高,甚至成为特斯拉的重要护城河。

启示3:应对网络舆论的“四力模型”

  • 号召力:塑造可信赖的公众形象,让粉丝和消费者乐于倾听;

  • 洞察力:使用大数据工具实时监控舆论趋势,掌握舆情与潜在风险来源;

  • 应变力: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反应,用专业、公正的态度回应质疑;

  • 持久力:长期维护正面的公众形象,避免短期操作导致信任透支;

同时,这位朋友还特别提到:企业家可以用情感化的语言与公众对话,赢得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当谣言刚刚出现时,通过真诚的视频发声或发布公开信,将自己的情感、事实与公众分享,这往往要比所谓的“舆情公关”更有效果。一句话,不是用冷冰冰的理性,而是用情感连接用户。

张一鸣会道歉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文完)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真相来了|特朗普领导力:总统之路启示录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真相来了|为什么“降本增效”不能成为公司战略(3个真相)
TOP7:方案来了|高处要胜寒:“一哥”比亚迪要过三道坎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真相来了|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昙花一现,还是历史转折点?
TOP10:中层再进阶|之五:从“无招”到“有招”,高效管理者的“三板斧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