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来了|还在制定明年的目标?我劝你一句: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

文摘   2024-12-31 07:17   新加坡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昨晚,吴晓波老师最后一场年终秀落下帷幕。


一件事,能坚持10年,这本身就不容易。所以,别拿着显微镜挑刺,没有哪个专家对明年的预测和判断,和明年实际的情况完全一致,古代先知都不敢那么说。每个人要回答的问题是,自己对明年如何判断,自己将如何进行改变与抉择?


不过,这件事谈何容易。我们经常会提到“新年的梦想”这个话题。意思是,很多人都选择岁末年初制定明年新目标,但除了写下目标时的激情澎湃,之后就是一整年的波澜不惊,可能连年初定下什么目标都忘记了。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达不成年初的目标,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常态和习惯。


为什么?除了心态和习惯问题外,有一个重要原因容易被忽视:目标太短,步子太急。很多人被困在“今年要做什么”的短期框架里,却忽视了“未来五年想成为什么”的长期考量。凡事都被今年的目标“牵着鼻子走”,这真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我要大胆的劝你一句: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




第一部分:为什么不要只盯着一年的目标?


短期目标让人焦虑,而长期规划让人笃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更偏爱短期回报,这也是我们热衷于设定一年目标的原因。然而,真正的突破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


一年的时间,只够完成小修小补,解决燃眉之急;三年,才能磨炼出核心能力;五年,才有机会塑造个人品牌或企业护城河。说到底,长期主义,才是突破焦虑的关键。


只盯着一年的目标,看似脚踏实地,实则暗藏风险。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缺乏方向感,容易陷入“忙-盲-茫”循环


短期目标往往关注眼前任务,却忽视长期规划。很多企业年初雄心勃勃地制定营收增长目标,年底却发现方向偏离、资源耗尽,陷入“忙碌但无效”的死循环。


比如,很多为了完成年度销售指标,疯狂压货、降价促销,表面业绩增长,实则利润下滑,品牌受损,最终导致长期竞争力下降。


2. 被短期压力牵着走,牺牲战略布局


过度强调一年目标,会让企业和个人陷入短期压力,不敢做前期投入大的战略布局。任正非曾批评过一些管理层“只顾着眼前数字”,最终导致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如果华为没有坚持十年磨一剑投入5G技术,恐怕早已被美国封锁打垮。


个人也类似,很多职场人可能只盯着一年内如何升职或加薪,升职加薪本身没问题,但却忽略了长期的认知及能力提升,几年后仍然原地踏步,无法真正突破职业瓶颈。


3. 目标短视,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仅靠一年目标难以预测和应对长期趋势。比如,2020年口罩突袭,让无数企业和个人短期计划泡汤;2023年AI技术井喷,让很多没有提前布局的企业错失转型机会。


比如,雷军在新能源车领域提前五年布局,反观一些传统汽车品牌只顾得短期逐利,有的甚至很多年都选择“躺在品牌身上吃红利”,错失了汽车智能化的黄金窗口期,最终被市场淘汰。


4. 阻碍创新,导致思维固化


短期目标的达成,往往会逼着企业或个人高度依赖“成熟套路”。比如,企业更倾向于守住已有市场,而不是尝试新的增长点。这种思维僵化,让很多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AI人工智能等浪潮中败北。


个人也一样,只满足于一年内的考核指标,会忽略跨界学习和创新尝试,导致职业发展停滞不前。


想象一下,如果任正非只盯着华为每年的销售数字,他会熬过美国的技术封锁吗?如果雷军只关注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他还能布局新能源造车吗?如果马斯克只惦记着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助,他还能心无旁骛的引领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的行业变革吗?


短期目标往往让人“忙得团团转”,却缺乏战略纵深。只有“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才能摆脱短期主义,走向真正的愿景达成。


接下来,我们通将过三个企业家的做法,拆解这套逻辑如何在商业世界中应用和奏效的。




第二部分:马斯克、任正非、雷军如何实践“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


1、马斯克的五年蓝图:从疯狂梦想到现实落地


2016年,马斯克站在国际航天大会的演讲台上,用他标志性的笃定语气描绘了一幅未来图景——“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这不仅仅是马斯克口中的“疯狂梦想”,更是一份时间表精准到月份的行动计划:


第一步:看五年——低成本可重复商业航天发射


“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当然不是一日之功,要抵达火星,要建立火星营地,就必须打破NASA垄断,实现低成本、可重复的商业航天发射。只有星际发射成本“白菜价”(相对),才能实现马斯克口中的可持续;


第二步:想三年——突破可回收火箭技术


SpaceX在2017年之前,集中资源突破火箭重复使用的技术难题。他们用两年时间反复试验,失败超过10次,但最终实现了猎鹰9号的成功回收,极大降低了发射成本。这一突破为星舰项目奠定了基础,也向投资人证明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第三步:认真做好一两年——打造星舰原型机


2020年,SpaceX推出了星舰原型机,并迅速进行高空测试。虽然初期测试连续爆炸,但马斯克强调:“失败是星舰成功的成本”。两年内,星舰从实验阶段推进到成熟设计,最终赢得NASA登月合同,进一步巩固了SpaceX的技术领先地位。


马斯克的“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支撑他熬过多次火箭发射失败,几乎破产的边缘,最终造出了全球第一枚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他用五年时间验证了商业航天的可行性,又用三年完成技术突破,最终赢下了商业航天的“入场券”


2、任正非的5G攻坚战:从制裁危机到5G全球领先


2018年,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全面制裁,试图掐断其芯片供应链,外界普遍认为华为将遭受重创。然而,任正非的应对策略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华为在5G领域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


第一步:看五年——2012实验室计划


早在2008年,华为就制定了“2012实验室计划”,目标是提前5年储备关键核心技术,摆脱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


为此,华为在全球设立16个研究所和2012实验室,并投入超过4000亿元研发资金,专注于芯片、操作系统和5G技术的突破。这一长期布局使华为在5G标准制定上掌握了关键话语权,并积累了超过9万项专利,提前锁定了未来的竞争优势。


第二步:想三年——从产品研发到市场突破


2016年,华为启动5G商业化推进计划,集中资源开发基站设备和5G芯片,形成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布局。


三年内,华为在全球签下了行业最多的5G商用合同,一度占据全球30%以上市场份额,并在欧洲、中东和亚洲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第三步:认真做好一两年——产品突围与生态搭建


2019年,美国制裁政策落地,华为迅速将芯片供应链切换到自研“麒麟”芯片,同时推出鸿蒙操作系统。仅用一年时间,华为完成了供应链重构,并通过Mate系列手机系列验证其产品竞争力。


任正非的这个做法恰恰说明:真正的“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就是提前布局关键技术,在危机来临时能够迅速反应,用短期成果稳住市场,再用长期积累赢得未来。


3、雷军的五年造车梦:小米汽车如何从0到1?


2021年3月30日,雷军站在发布会舞台上,宣布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并计划在五年内进入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第一梯队。


第一步:看五年—冲击第一梯队


雷军给自己定下的五年目标,是将小米汽车打造成中国市场的主流品牌,有爆款和顶流产品,跻身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第一梯队。


这一目标看似激进,但雷军有着清晰的底层逻辑:智能电动汽车是下一个技术革命风口,而小米的AI与智能硬件积累将成为核心优势。


第二步:想三年——快速布局与技术突破


小米设立汽车公司后,雷军重点做了三件事:


  • 资金保障: 小米承诺首期投资100亿元,并在三年内追加700亿元,确保研发与量产资金充足。


  • 技术突破: 小米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电池技术方面快速推进,2023年初发布“人车家全场景互联”解决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人才布局: 为了搭建顶尖团队,雷军不吝投入,包括以千万年薪挖来DeepSeek核心研究员罗福莉,领导小米AI大模型团队。同时,小米还从业内引入行业顶尖供应商和制造专家,节省时间成本和摸索成本。


第三步:认真做好一两年——快速测试与市场验证


2023年,小米推出首款原型车;2024年12月底,小米官宣提前完成13万辆汽车交付,创造了新的新车企交付速度记录,小米也成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有力竞争者。


在这方面,雷军的做法是:通过短期产品和市场测试,验证商业模式,积累用户信任,为未来规模化量产奠定基础


让我们梳理一下上面三位企业家的共同点:


  • 五年看方向:提前布局关键赛道,抓住未来机遇

  • 三年建平台: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构建护城河

  • 一两年执行:快速推出产品验证市场,确保短期成果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有什么灵机一动的才华,所谓的成功突围,本质还是深度认知与高效执行的结果。优秀企业绝不能被短期目标绑架,而是要回到以终为始,回到关键节点,回到短期行动与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唯如此,才能实现企业真正的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职场人如何做到“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


如果说企业家用“五年、三年、一两年”的战略节奏推动了企业变革和愿景达成,那么我等普通人在职场中是否也能学习和借鉴这种思维模式?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对个体而言,真正的长期规划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反推路径。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具体操作步骤,结合部分职场人士的案例(有修改),探讨如何在职场中实践“五年、三年、一两年”的做法。


关键问题一:如何看五年——设定长期目标,找到人生的“北极星”


第一步:定义你的职业发展愿景


五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职场新人成长为业务专家或管理者。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然的话,五年时间,练就的可能仅仅是重复性技能或者极小圈子里的人际关系而已。


多年前,我的一位学员小王(现在是老王了),在甲方市场分析部门工作,凭借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与兴趣,很快就成为部门主力。然而,他很快就对甲方的流程化工作感到疲惫,几经考虑,选定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咨询顾问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


  • 第五年:成为第三方咨询公司的资深顾问,承担独立项目,并将项目打造为公司标杆

  • 第四年:加入第三方咨询公司,成为一位专业顾问,并刻意培养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 第三年:建立行业人脉,主动联系第三方咨询公司顾问了解市场动态,参加头部咨询公司面试

  • 第二年:争取内部跨部门轮岗机会,参与相关战略规划和数字化项目,继续积累经验

  • 第一年:利用业务时间,学习相关专业顾问的课程和技能,并在特定项目中实践


最终,她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目标的核心阶段,成功从甲方转型为第三方咨询顾问,目前早就成为业内公认的一流专家。


关键问题二:如何想三年——分阶段突破关键能力


第二步:把五年目标压缩成三年计划,锁定关键节点


五年的目标太远,容易让人焦虑,而三年时间则恰好能形成紧迫感和执行力。因此,第二步需要确定三个阶段性成果,确保你稳步前进。还是以上文提到的小王的案例为例,小王在三年内,锁定了“专业力提升、多机会锻炼、扩大与第三年咨询人士的朋友圈”等三个目标。


三年计划如何推进?有如下操作建议:


  • 锁定关键成果: 确保每年都能拿到阶段性成绩,比如认证、奖项或项目经验

  • 持续输出成果: 让上司和同事看到你的进步,逐步积累影响力

  • 扩大资源圈: 参加行业会议、线上社群,与目标岗位的人建立联系


关键问题三:如何做到“认真做到一两年”——快速达成小目标,验证阶段成果


第三步:将目标分解到季度和月度,集中资源执行


五年和三年规划决定了方向,但真正推动成长的是每一年的具体成果。因此,要把大目标拆解成“可执行、可检验、可迭代”的小任务。


比如,我最近刚认识的一位职场朋友,年轻有为,从事技术研发工作。2023年初,他意识到AI将彻底改变当前所从事的研发工作,便快速行动,充分利用各种成熟和不成熟的AI工具和资源,希望在5年后能成为行业内应用AI的高手。他是如何做的?


第一年目标:成为AI辅助工作的专家


•第一季度:学习主流AI工具的基本用法

•第二季度:用AI持续优化研发流程和数据分析流程,提高效率30%-50%

•第四季度:将AI辅助成果展示给领导,并获得内部项目机会,推广自己的经验


第二年目标:将AI应用能力推向行业影响力


• 发表AI应用案例文章,并在行业会议上分享经验

• 帮助团队培训AI应用技能,系统提升团队整体效率

• 主动参与公司AI数字化转型战略讨论,逐步成为内部专家


结果,他不仅在2024年成功拿下了公司两个创新项目,还被公司任命为部门的AI创新召集人,升职加薪等好事,自然少不了他。


正如吴晓波在年终秀中所提到的:短期主义正在毁掉我们的创造力和耐力。我们真正的焦虑,不是来自明年的目标模糊,而是缺乏清晰的长期路径;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今年怎么做得更快”,而是“未来五年我想成为谁”。这才是“看五年、想三年、认真做好一两年”的战略价值所在。


现在开始,转型刚刚好。


(全文完)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方案来了|方法篇:行业内卷期,绩效管理的4个锦囊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真相来了|为什么“降本增效”不能成为公司战略(3个真相)
TOP7:方案来了|公司战略解码后,还要做这6件事(解决方案)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真相来了|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昙花一现,还是历史转折点?
TOP10:方案来了|职能部门如何承接公司战略(附:操作方案)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