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草台班子”系列之二|经营篇:如何走出"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的陷阱(3大战法)

文摘   2025-01-23 07:16   北京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在上期文章《告别“草台班子”系列之一|战略篇: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5大路径)》中,我们提到了管理者在战略层面如何“告别草台班子”的5个路径,分别是:战略洞察、战略共识、战略解码、战略执行与战略复盘。现在,我们要回到经营视角,关注“ 草台班子”管理者的另一个典型问题:管理有余、经营不足。


什么是“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给大家几个典型场景,让大家感受感受:


  • 他们能背出ISO9001的每一个条款,却算不清一单生意的真实利润;

  • 他们把OKR拆解到8级子任务,可员工连客户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晓;

  • 他们可以用最先进的管理系统拆解业务指标,却放任核心业务毛利率跌破生死线;

和“只会追风口、管理很粗放”的1.0版本“草台班子”管理者不同,这类管理者我们称之为"草台班子2.0”。他们更隐蔽,对企业的伤害更致命:着装很职业、表达很专业、管理报表很好看、日常工作很勤奋,可就是业绩、利润和人效跟不上,最终让企业在表面繁荣中迷失未来。这些"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的管理者,有6个典型表现:


1、流程控:比如,报销审批要过7个部门,但新品上市比对手慢半年;

2、拜数据教比如,每天看30张报表,却不知道核心客户是谁;

3、KPI狂魔:比如,给员工设定每一步行为动作KPI,但产品退货率高达40%;

4、会议迷:每周开25场会,决策全靠"我觉得";

5、降本错位者:把A4纸双面打印写进员工手册,但却管不住供应链出问题;

6、工具爱好者:ERP、CRM、OKR全上齐,结果一线员工被系统逼疯;


正所谓“水平不够装备凑”。这些看似专业的操作,本质上是用管理层面的“有余”,来掩盖经营层面的“不足”。这就像给癌症病人打玻尿酸——表面光鲜,里面溃烂。还有更魔幻的:


  • 某生鲜电商巨头烧光120亿,死因不是缺钱,而是没算清"每单亏35元"的致命账;

  • 某家电巨头渠道库存积压300万台,管理层却在争论PPT配色;

  • 某手机巨头并非死于技术落后,而是被"每项决策需18人签字"的官僚体系勒死;

其实,经营和管理都重要,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只不过,在工具和方法越来越多,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客户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很多企业在管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却忽视了经营的重要性。


麦肯锡的一项调研数据发现:过度管理的企业,创新失败率是行业平均的3倍;而《财富》杂志发布的老牌世界500强“死因”表中,排在前三位的,都和“经营不足”有关;来自领英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76%员工认为,“精细化管理"正在扼杀公司活力。


现在,就让我们拨云见日,看看那些看似专业的管理动作,是如何将公司推入深渊的。


第一部分:管理vs.经营——差以毫厘,谬之千里


何为经营,何为管理?让我们先来看看管理学大师与企业家们怎么说:


1、亨利·法约尔(过程管理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企业经营包含六大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及管理。其中管理特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而经营是涵盖企业所有价值创造活动的概念;


2、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在业内”首次提出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做(doing the right things),管理是把事做正确(doing things right)”,这一理念后来被企业界广泛认同。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要不要推出iPhone属于经营决策的范畴,怎么把iPhone造的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客户体验更佳,则属于管理实践的范畴;


3、杰克·韦尔奇(GE前CEO):在他看来,经营的核心就是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比如他提出的"数一数二"战略(关闭非核心业务),展现其独特的经营魄力;而管理的关键,是想法设法拿到成果,比如,韦尔奇当年推行"无边界组织"管理模式,试图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战略与管理协同;


4、稻盛和夫(京瓷创始人):其创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将企业划分为微型利润中心(经营思维),通过单位时间核算制度实现精细化管控(管理手段)。经典实践就是拯救日航行动,正是通过该模式实现扭亏为盈;


5、张瑞敏(海尔创始人):提出了"人单合一"模式,让员工直面市场需求(经营市场化),同时建立自主经营体架构(管理扁平化),实现从科层制管理到生态化经营的转型;


从本质上讲,经营更关注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战略、创新、资源获取),而管理则更多聚焦内部效率提升(流程、组织、执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那么,所谓“管理有余、经营不足”,指的是:很多管理者没有花时间和精力认真想清楚经营的问题,没有确定“正确的事”,只想着如何“把事做正确”,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


  • 某餐饮企业:服务员鞠躬角度精确到15°,后厨却用过期牛肉——这是"管理洁癖";

  • 某新能源车企:花3000万做供应商资质认证,电池续航却虚标40%——这是"管理幻觉";

  • 某互联网大厂:开发需求要过17道审批,上线速度比竞品慢半年——这是"管理血栓”;

  • 某零售巨头:把"门店标准化手册"做到568页,结果社区团购崛起时,90%店长却无权调整SKU;

  • 某手机品牌:要求工程师每天填6份进度表,5G研发周期被拖长14个月,错过用户换机潮;

  • 某知名药企:内部临床审批流程比FDA还严格,结果创新药上市速度比对手慢了3年;

这些企业不是死于市场寒冬,而是被自己制定的管理规则反噬。就像给千里马套上18道缰绳,还抱怨它跑不过驴车。很多管理者用所谓的报表、流程、会议,亲手勒死了企业的经营命脉。当你在纠结"报销单贴得够不够整齐"时,竞争对手正在重构商业模式;当你在统计"员工平均加班时长"时,客户正在用脚投票选择替代品;当你在优化"会议纪要模板”时,外部市场早已换了三次风向。


管理的天敌是混乱,经营的天敌是平庸。“管理正确”与“经营正确”最大的分野在于:前者追求不犯错,后者在追求打胜仗。就像军队里最惨烈的失败,往往来自"严格按教范操作"——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纠结坦克涂装标准时,苏联红军已经用土办法把T-34开上了前线。我见过的企业“经营高手”们,往往会问三个问题:


1、客户凭什么选我们,而不是别人?

2、我们的城墙与护城河能不能让对手绝望?

3、公司每一份资源投入能不能带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


无独有偶。贝恩咨询的一项数据显示:过度控制成本的企业,客户流失率是行业3倍;而授权一线决策的企业,市场响应速度能提升60%以上(MIT斯隆管理评论);长期跟踪世界500强企业的《财富》杂志的调研表明:经营导向的CEO,企业存活率是管理型CEO的2.7倍。


所以,当你下次想优化公司考勤制度时,不妨先问自己:这个动作会让客户更想买单,还是让员工更想躺平?


第二部分:“管理有余,经营不足”的四大致命伤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聊聊“经营不足、管理有余”的四大致命伤:


致命伤1:客户价值盲区——为伪需求中自嗨,在自嗨中慢性自杀


典型症状(示例):

  • 研发团队闭门造车,产品功能复杂到需要培训手册,但客户只想"一键解决";

  • 市场部用"年度满意度98%"自欺欺人,却对客户流失率30%视而不见;


典型案例:某智能马桶品牌的"科技自杀"

  • 迷之操作:投入1.2亿研发"AI健康检测马桶",能测心率、体脂、尿酸值;

  • 致命伤:用户最需要的"冲水力度调节"功能反而故障频发;

  • 经营数据:退货率47%,3000台库存积压,每台每天折旧50元。


致命伤2:资源错配陷阱——把金矿挖成坟场,爱上不一个不回家的人


典型症状(示例):

  • 80%的钱砸向"食之无味"的边缘业务;

  • 战略级项目因"预算不足"难产,而那些处于生命周期晚期的项目却持续投入;

  • 本就该重兵攻坚的创新业务,最后却变成了“新兵训练场”,伤亡惨重,老员工不愿去;

典型案例:房地产狂飙年代,某知名房企的"县城坟场"

  • 迷之操作:在某城市所辖5-6线县城囤地8000亩(成本占总资产65%),号称"打造文旅综合体";

  • 致命伤:当年该县城所属的核心城市黄金地段地块项目,却因资金短缺流拍;

  • 经营数据:县城地块的房子长时间卖不动,资金链断裂前夜,而高管还在批复售楼处绿植升级费”;


致命伤3:利润结构畸形——在虚假繁荣中猝死,长期入不敷出


典型症状(示例):

  • 毛利率靠补贴撑到25%,实际现金流为负;

  • 固定成本占比超60%,市场稍有波动就断气;

  • 毛利率仅19%,但管理成本占比达28%;


典型案例:某咖啡品牌的"流血上市"

  • 自杀操作:用"买一送三"冲销量,单杯成本9.8元,售价6.6元;

  • 致命伤:疯狂开店3000家,租金人力等固定成本占比达75%;

  • 经营数据:3个月后,核心区域门店日均销量从400杯暴跌至60杯;

致命伤4:战场感知失灵——靠PPT去打仗,对真实战场停留在想象


典型症状(示例):

  • 决策层离一线隔着5级汇报,看的数据比战场实况晚30天;

  • 完全依赖数据分析客户,却不知道对手已经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

  • 实际库存天数,比同行多6-8天,周转率长期有问题;

典型案例:某知名手机品牌的"库存火葬场"

  • 迷之操作:渠道积压400万台旧机型,管理层还在看"周销量同比增长5%"的报表;

  • 致命伤:竞争对手突然发布"5G千元机",库存机一夜变电子垃圾;

  • 经营数据:紧急清仓导致单台亏损500元,直接血亏20亿。

当管理层在年会上炫耀"管理创新奖"时,别忘了看看:客户有没有为你的"创新"买单?现金流还能撑多久?前线将士是士气高涨,还是忙着编数据应付检查?


到底该如何破局?


第三部分:让经营归位,让管理到位——经营致胜的三大升维战法


战法1:从"管理报表"到"经营仪表盘"——用数据照妖镜戳破假象


核心问题:当公司高管还在看"美化版"数据时,对手已经用真实战场情报发动“闪电战”。


关键破局:从"管理报表”升级为“经营仪表盘”,构建公司的经营“红绿灯系统”


典型案例:某知名连锁药店,在“管理报表”阶段,老板和店长每天关注的是“门店总数突破N家"的喜报,但却不知晓30%门店日均销售额不足2000元,也不清楚采购部的用"供应商返点"虚增利润,更不晓得门店实际库存周转天数平均高达180天。后来,引入了“经营仪表盘”,发现了真正的“现金牛”门店、明星门店、问题门店与“僵尸”门店,果断关停并转,集中关键资源到关键门店、关键产品、关键团队,最终实现了业绩的倍增和健康发展。


方法论与工具:经营仪表盘(以下均为示例,不同行业的数据不一样,不要当标准。原则上,每家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红绿灯”经营系统):

    1. 现金流断流倒计时(<90天立即预警);

    2. 核心业务毛利率(<25%亮红灯);

    3. 客户留存成本(>LTV的1/3即危险);

    4. 库存健康度(滞销占比>20%强制清仓);

    5. 人效比(低于行业均值30%亮黄灯);

    6. 砍掉所有"证明领导英明"的虚荣指标;


    战法2:从"成本控制"到"价值重构"——砍掉所有对客户没价值的成本


    核心问题:那些锦上添花的产品设计和功能创新,真的对客户有价值吗,真的值得客户买单吗?


    关键破局:从"成本控制"到"价值重构”,砍掉所有对客户没价值的成本


    典型案例:4年前,某知名服装品牌想走高端化路线,希望通过产品高端化来引领品牌升级。然而,对于什么是高端化,什么是客户需要的高端化,什么是客户为止买单的高端化,一直没有共识,而是停留在部分高管的想象中。于是,在某高管的坚持下,该公司加速升级高端面料,但这和目标客户对于“舒适度”的核心诉求没任何关系。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没带来什么业绩增长,反而导致了客户流失。后来,这家公司重新回归客户价值,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客户最需求且愿意买单的“高端化”,经过调整后的新品上市,引发产品热销,成为当年行业里的现象级产品;


    方法论与工具:价值链手术刀(三刀切出高利润):


      1. 第一刀砍伪需求:所有功能需通过"用户尖叫测试”——上市一段时间后,无法通过的要果断动手;

      2. 第二刀切隐形成本:站在客户视角扫描全价值链,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凡事对客户没价值的环节,统统砍掉;

      3. 第三刀造感知溢价:把省下的钱,花在客户在意但目前还未完全满足的要素层面,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

      4. 用好“成本重构矩阵”:高成本低价值——立即砍;低成本低价值——做外包、做选择;高成本高价值——找合作/炼内功;低成本高价值——快投入、大投入;


      战法3:从"绩效考核”到”自主经营体”——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核心问题:“为KPI努力”和“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当海底捞的保洁阿姨都关心毛利率的时候,企业不做强都难。


      关键破局:从"绩效考核”到”自主经营体”,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典型案例:2005年前的海尔,有9万员工、32个事业部,层级森严,新品上市周期一度长达18个月。当时的某白电事业部为完成"销量目标”,曾向渠道压货导致库存积压53亿元。后来,张瑞敏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过去的"绩效考核”转向”自主经营体”模式。首先,炸传统的管理掉金字塔,砍掉12级管理层,将集团拆分为4000+小微创客团队,每个小微自主决策、独立核算,甚至能决定CEO人选;其次,实现官兵互选,小微CEO不是上级任命,而是团队成员用"股票"投票选出,连续3个月亏损的小微,CEO自动下课(2016年淘汰率37%);最后,坚持“用户付薪”的理念,薪资不靠HR定级,而是用户扫码支付"体验满意度"即时分成,某游戏本创客团队,通过用户众筹改进设计,单月分红超工资5倍以上。改革成果是:海尔孵化出日日顺物流、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等5家独角兽;“小微”平均决策速度提升20倍(从45天缩至2天);2023年生态收入450亿,占总营收32%(传统家电业务占比降至47%)。


      方法论与工具:"自主经营体”三支柱


      支柱1:三权下放——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

      • 用”价值矩阵”替代KPI:横轴是市场份额,纵轴是生态价值;

      • 设立"对赌基金”:“自主经营体”需自筹一部分运营资金,亏损时优先扣除;

      • 实施"官兵互选制":每月用"股票模拟系统"让员工给管理层打分;


      支柱2:用户付薪——把客户变成绩效考核者

      1. 产品贴"用户评价二维码";

      2. 客户扫码打分(1-5星),当日数据直连财务系统;

      3. 员工薪资=基础工资×用户评分系数+超额利润分成;


      支柱3:生态裂变——从制造产品到孵化企业

      1. 内部创业:员工可停薪留职一段时间,公司提供供应链支持;

      2. 外部整合:全行业范围内招募“创客”,公司持股不超过一定比例;

      3. 上市对赌:规定连续几年增长超过多少的自主经营体,扶持做强做大,最终走向独立IPO;


      别让企业死在"正确的错误”里。某位知名企业家的警告至今仍振聋发聩:"管理是让你别乱花钱,经营是教你怎么赚钱。只懂管理的是账房先生,只懂经营的是赌徒”。经营和管理都重要,只不过,任何时候管理者都要为自己:我的这个经营/管理动作,是让企业离客户更近,还是离官僚化和形式主义更近


      正所谓,转型刚刚好。

      (全文完)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一:战略解码——部门承接公司战略的3个策略
      TOP2: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二:目标设定——如何远离“高、难、虚”3个陷阱
      TOP3: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三:目标共识——上下级达成共识的6个方法
      TOP4: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四:业务管理——让新业务开花结果的关键3招
      TOP5: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五:团队管理——从“短期交易”到长期主义的3个方案
      TOP6: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六:绩效管理——从绩效管理到绩效赋能的4个策略
      TOP7: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七:走好6个阶段,变革步步为赢
      TOP8: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八:组织文化——企业文化落地6步法
      TOP9: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九:员工管理——有才华的“刺头”员工怎么管
      TOP10:开年精选|管理者十大问题之十:新生代管理——管理00后员工的6大转型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新年献辞|2025:如果做不成“风口上的猪”,那就做“扎根向下的竹”
      TOP2:真相来了|雷军千万年薪“挖人”背后: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平庸的人才是昂贵的
      TOP3:大咖来了|任正非: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
      TOP4:方案来了|五个抓手:在“先活下来”的当下,企业如何坚守“长期主义”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方案来了|日产汽车渡劫(下):4种活法,挥刀自宫
      TOP7:真相来了|马斯克:我的“五步工作法”如何让特斯拉跨越“量产地狱”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真相来了|小米创下史上单季最强业绩背后:三大战役与四大竞争优势(深度长文)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