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来了|灵魂之问:连“活下来”都困难,企业再坚守“长期主义”有用吗?

文摘   2024-12-16 07:16   北京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上周,极越(汽车机器人公司,官方称谓)发生的事刷屏了。


这其中,有人看到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主导公司的本质区别;有人看到了资本对员工在关键时刻的冷漠,连社保都无法保障;有人看到了公司股权“基因”的问题,特别是股权与话语权、股权与投票权的结构性问题;有人看到了创业的无情,看到了市场在优胜劣汰时的绝情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视角的观察都很有价值。毕竟,一家公司的危机,关系到包括无数员工(家庭)、管理者与投资人、债券人、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在内的生态链。看似一家公司的危机,实则会影响无数个体和家庭。我更担心的是,“极越”事件只是开始,会不会有更多正在风口浪尖的企业,在行业分化(下行期)撑不住,这才是更大的问题。


第一部分:寒风凛冽,“先活下来”成为共识


无独有偶。这段时间以来,包括大摩、高盛、美林、瑞银、巴莱克、贝莱德等在内的投资机构,纷纷给出了他们最新的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研判,基本都是增长下滑的预测数据。


其实,不用这些投行预测,人们的切肤之寒更透彻。以房地产为例,尽管各项政策不断,很多有关“限购、限贷、降息”的利好应出尽出,但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38516亿元,同比下降32.9%;从制造业来看,因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外需下降,中国制造业PMI多月徘徊在50的荣枯线附近,很多家电、汽车、消费电子等制造巨头纷纷削减非核心业务,以节约成本;就连多年来风口浪尖的科技互联网企业,都喊出了“降本增效”过苦日子的口号。再去看看滴滴网约车司机与美团外卖骑手的持续增长数据,我们就能理解大家的普遍焦虑所在。


在这种背景下,有个问题越来越困扰包括企业家、管理者与员工在内的公司人:在“先活下来”的共识下,坚守“长期主义”有用吗?在很多人看来,长期主义更像是繁荣时期的“奢侈品”。但如果连“活下来”都成了问题,谈长期还有意义吗?根据普华永道的《全球企业韧性报告》,2023年全球倒闭的企业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30%以上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共性包括:


  • 缺乏清晰战略,盲目跟风市场热点

  • 财务结构脆弱,难以应对长期的经济低迷

  • 管理混乱,未能建立持续经营的体系


莫非真的是“靠机会赚到的钱,靠实力全亏了”?


第二部分:长期主义,是信仰还是妄想?


在很多行业结束普涨,正加速分化(下滑)之时,很多人开始质疑长期主义的价值,这包括:


  • “我们撑不到未来”—— 如果现金流断裂,企业在未来还有什么价值

  • “客户只要低价,谈高质量发展是奢侈”—— 在当下,如何保证市场份额似乎比高质量发展重要得多

  • “长期主义的投入太昂贵” ——高额研发支出、员工培训、供应链优化……这些成本如何承担


这些声音逐渐影响企业的行动,很多企业往往会做出如下“短视”的选择,比如:


  • 裁撤研发部门,削减核心业务的投入

  • 牺牲品牌价值,靠低价换取短期订单

  • 放弃对未来趋势的布局,只顾眼前的财务报表好看


其结果,短期危机虽(看似)缓解,却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彻底掏空。

然而,事实上,坚守长期主义是所有优秀企业的成长之道。只不过,所谓“长期主义”并非盲目坚持,而是一种在危机中依然能坚持“作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原则。这并非让企业忽视短期压力,而是在短期策略和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比如,华为在遭遇全球供应链制裁的背景下,非但没有削减研发支出,反而加大对芯片、HarmonyOS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数据显示,2022年华为研发支出高达238亿美元,占收入的25.1%。这一长期主义的坚持让华为在危机中构筑了更深的护城河。


再比如,在口罩期间,大量零售企业选择裁员、减配以降低成本,而胖东来却坚持高质量服务,甚至推出更多社区支持项目。结果,胖东来的市场份额逆势提升,坪效是同行的3倍以上。


第三部分:“先活下来”与“长期主义”的三个交集


很多优秀企业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活下来”与“长期主义”并不矛盾的三个交集:


交集1:现金流是底线


企业的长期主义,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现金流基础上。比如,美的集团在2020年口罩冲击下,迅速调整了财务策略:优化供应链成本、加速线上业务布局。这种灵活的短期策略,让美的在经济复苏后迅速恢复增长。


交集2:动态调整长期目标


长期主义并非一成不变。长期主义要求企业具备两个关键能力:一是制定长远目标的远见,二是在短期内灵活调整以适应外部变化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才是连接“活下来”与“长期主义”的关键。比如,2021年,苹果公司在iPhone销售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迅速调整了服务业务的战略方向,通过App Store、Apple Music等业务实现新的增长点。到2022年,苹果服务业务收入达到78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0%以上。


交集3:专注核心业务


行业分化(下行)期,企业不能什么都做,而应该聚焦于核心业务。比如,特斯拉在研发自动驾驶FSD时,逐渐砍掉了非核心项目,集中资源突破自动驾驶算法和电池技术。这种聚焦让特斯拉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再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亚马逊迅速缩减了低效业务并裁员15%,确保了核心业务的现金流。在此基础上,亚马逊后来开发了AWS云计算业务


由此看来,未来始于当下。第一,长期主义不是盲目坚持,而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洞察和系统规划;第二,“活下来”是长期主义的前提,而长期主义,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能力。真正的长期主义是一种“动态的战略平衡”,需要企业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保持清醒的定力,短期求生,长期图强。


然而,当下的生存压力下,也让很多企业管理者出现了“假长期”与“伪短期”的管理问题,这将会给企业带来哪些伤害?我们下期接着聊。


(未完,待续)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方案来了|方法篇:行业内卷期,绩效管理的4个锦囊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真相来了|为什么“降本增效”不能成为公司战略(3个真相)
TOP7:方案来了|公司战略解码后,还要做这6件事(解决方案)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真相来了|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昙花一现,还是历史转折点?
TOP10:方案来了|职能部门如何承接公司战略(附:操作方案)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型刚刚好
杨继刚,企业转型专家,15年企业总经理与中高管实践。《哈佛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撰稿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专栏作家,畅销书《中层再进阶》《上任第一年》作者,为苹果、三星、小米、壳牌、蚂蚁集团、新浪微博、中信、中船、吉利等上百家企业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