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公众号
“我们还有12到14个月的时间生存下去”,这是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日产汽车高管的发言报道。紧接着,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日产汽车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确认其BAA3评级;而惠誉将日产汽车的前景调整为负面,确认“BBB-”评级。看来,日产汽车果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日产汽车的危机是突发的吗?显然不是。在我看来,日积月累,再加上这一轮全球汽车产业的新能源革命浪潮,使得日产汽车的问题加速暴露出来。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现如今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临6大危机考验:
危机1:股价暴跌——资本市场投下的不信任票
日产汽车的股价表现可以说是最具冲击力的信号。从2019年12月内田诚接任CEO以来,日产的股价在五年内下跌了47%。这不仅是日产历史上最差的表现,更在全球车企中排名垫底。资本市场对日产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其股票的低迷正是对公司战略方向、盈利能力和长期前景的全方位否定。
一般而言,汽车行业的股价波动通常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行业竞争、产品发布等。然而,日产的持续下跌更多反映了内部治理的混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同期股价增长了近200%,比亚迪增长超过150%,甚至福特、大众等传统车企也实现了小幅反弹。这种差距说明,日产并非受行业周期性低迷的拖累,而是因自身失误被市场抛弃。
危机2:信用评级连遭下调——财务健康亮红灯
2024年11月,穆迪将日产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并确认其Baa3的最低投资级评级;标普全球随后也下调了日产的评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直指核心问题:日产的自由现金流恶化、盈利能力减弱、财务灵活性不足。根据日产汽车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日产汽车2025上半财年(2024年4月至9月),公司净营收同比降低1.3%至5.98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大跌90.2%至329.0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5.6%降至仅0.5%,净利润同比大降93.5%至192.23亿日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由现金流问题。对于一家需要大规模投资研发和生产的汽车制造商,自由现金流是其生命线。然而,日产近年来的自由现金流始终处于低位甚至负值,12-14个月的生存期,更说明日产不仅难以为未来扩张储备资源,甚至可能无法满足现有的运营需求。
危机3:裁员与减产——止痛药变成毒药
2024年11月,日产宣布裁员9000人,并将全球产能削减20%。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应对市场需求萎缩的合理选择,但其背后透露出日产产品力不足的深层问题。全球主要市场(包括北美、欧洲和中国)均出现销量下滑。以中国市场为例,截至2024年10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55.82万辆,同比下滑9.98%。
此外,高库存问题进一步压垮了日产的财务体系。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日产在北美市场的库存周转天数达到惊人的120天,而行业平均水平仅为60天。这种极高的库存压力不仅蚕食了利润,还显示出日产产品吸引力下降、经销商渠道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减产和裁员看似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长期来看可能对日产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造成致命伤害。在新能源车崛起的时代,消费者对老旧车型的耐心正在耗尽,日产如果不能在电动车领域实现突破,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萎缩。
危机4:缺乏信心——内部高管的绝望判断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两名日产汽车高管的话称:“我们还有12到14个月的生存期。”尽管这句话可能略显悲观,但它真实地反映了日产内部的焦虑。高管的表态不仅是在向外界发出求援信号,更是对日产战略方向缺乏信心的表现。这样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日产汽车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财务健康方面都陷入困境:
• 产品研发滞后:日产曾是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先驱,但自推出Leaf之后,其电动车战略几乎停滞。还有智能化层面,无论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还是车机系统,与特斯拉、比亚迪以及中国造车新势力相比,日产的动作都非常慢,对“软件定义汽车”并没有清晰的战略认知,导致其产品研发相对滞后;
• 市场份额缩水: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MarkLines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日产汽车纯电动车销量仅为3.4万辆,位居全球第22位,这一数字相当于比亚迪11月度销量的6.7%,相当于特斯拉中国市场11月销量的46%,差距可见一斑。
• 财务压力很大:高研发成本、低利润率、高负债率让日产难以支撑未来的创新投资。2024财年,日产设备费用约为6200亿日元,同比增长28%,研发费用投资6650亿日元,同比增长12%。营收没增长,费用在增长,日产的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危机5:联盟成拖累——雷诺的“锁链效应”
日产的问题不仅在于自身,还与其“盟友”雷诺息息相关。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曾是汽车行业的黄金组合,但如今却成为日产的负担。作为联盟的大股东,雷诺持有日产43.4%的股份,却并未为日产提供有效支持。相反,雷诺近年来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不佳,对日产形成反向拖累。
更严重的是,雷诺对日产的控制权带来了内部管理的混乱。据有关媒体报道,日产内部普遍不满于雷诺的主导地位,这种“不平等联盟”不仅削弱了两家公司间的协作,还导致资源分配失衡,影响了日产的全球战略布局。如果类似“戈恩事件”的问题再发生,对日产的影响会更大。
危机6:优势变短板——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确切的说,日产汽车当前的困境是其过去战略失误的后遗症。以戈恩时代为例,他推行的“激进扩张”战略虽然一度让日产在销量上攀上巅峰,但这种以低成本、广覆盖为核心的策略牺牲了品牌价值和技术积累。当前,日产的技术实力与同为燃油车主力的丰田、大众相比明显落后,品牌形象在中高端市场几无存在感。
此外,日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已经被彻底抹平。Leaf作为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2009年发布,比特斯拉还早),曾帮助日产占据“先发红利”,但后续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市场地位迅速被特斯拉、比亚迪等超越。这种“守成心态”让日产在快速变化的汽车行业中失去方向。
从整体看,日产汽车的这次危机更像是一场全方位的“崩塌”。尽管我们不能低估日产汽车重振往日雄风的决心,或者变危为机,再造日产的下一个黄金时代,但至少从当前日产的市场表现与财务情况看,日产汽车仍需要“渡劫”。如果不能迅速调整,日产汽车不仅会失去市场和资本的信任,更可能在未来几年丧失全球主流车企的地位。
那么,日产汽车缘何走到这一位,日产汽车所出现的问题,反应了传统车企巨头们的哪些通病?我们下期接着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