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Q1,SMR+GWAS双剑合璧,揭秘自杀行为遗传密码!

文摘   2025-01-27 18:47   四川  
今天koi为大家分享一篇选题足够亮眼的孟德尔随机化,庞大的数据集和多种分析手段保证了可靠性,思路简单清晰,严谨可靠,想发孟德尔的老师千万不要错过!请速速联系小编哦!

文章标题: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meta-analysis of suicide death and suicidal behavior

中文标题:自杀死亡和自杀行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荟萃分析

发表期刊:Mol Psychiatry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

影响因子:9.6/Q1

研究背景

自杀是全球公共健康危机,每年导致近80万人死亡。既往研究显示,自杀行为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研究提示其遗传力为30%至55%。然而目前对于自杀死亡和自杀行为的遗传风险变异了解有限,亟需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来揭示其潜在的遗传基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关研究(GWAS)元分析,结合总结数据基础的孟德尔随机化(SMR)分析。对犹他州3765例自杀死亡病例和6572例对照,以及五个队列共8315例自杀行为病例和256478例对照的欧洲血统个体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通过MAGMA基因集分析工具识别相关基因,并运用双向广义SMR分析探讨自杀企图和自杀死亡与抑郁症双向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

1队列特点

对于犹他州的大学的 SD 队列和 FinnGen 的 SA 队列,正如预期的那样,精神病学状况在病例中更为普遍。

2.全基因组关联(SNP 水平和基因水平关联)

扩展SD GWAS荟萃分析使用3765例病例和6572个对照,发现NLGN1中一基因座达全基因组显著性,与SD风险相关,且为SD特异性遗传风险位点。NLGN1编码神经元细胞表面蛋白,参与突触形成和重塑。研究还复制了rs116955121与自杀意念和企图的关联。在五个队列的SB荟萃分析中,未发现达全基因组显著性的变异,但通过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确定ROBO2和ZNF28与SB相关,且为SB特异性。

3.MAGMA 基因集分析

MAGMA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MHC Ib类受体活性通路在与SD相关变体中富集(p=1.82×10⁻⁷,校正p=2.82×10⁻³),由19号染色体LILRB1(p=0.003)和1号染色体CD160(p=0.07)基因关联驱动。免疫相关途径如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等存在提示富集。

4.多基因风险评分与自杀死亡的相关性

在92个PRS中,22个和41个分别与队列1和队列2的SD状态相关,其中21个常见。抑郁、焦虑等PRS与SD正相关,吸烟、教育程度等与SD负相关。队列2还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PTSD等特征与SD的负相关,这些特征大多曾报道与自杀倾向有遗传相关性。

5.自杀死亡、自杀未遂和自杀行为的遗传性以及与其他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SD和SA的h2SNP分别为5.02%和5.45%,调节MDD后SD的h2SNP降低。SD和MDD遗传相关性为0.51,SA和MDD为0.73,SB和MDD为0.56,条件反射后相关性降低。SB与SA、疼痛等特征遗传相关,SD与疼痛和教育程度相关。调节后,多数相关性不显著。

6.基于广义摘要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 (GSMR)

双向GSMR分析显示,SA和SD的遗传风险与MDD的遗传风险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具体而言,SA中MDD基因座的SNP效应大小与MDD中的SA基因座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pGSMR分别为1.63×10⁻⁶³和2.65×10⁻⁹)。此外,SD中MDD基因座的SNP效应大小与MDD中的SD基因座也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pGSMR分别为8.2×10⁻⁵和0.05)。

文章小结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GWAS元分析及SMR方法,深入探究自杀死亡(SD)和自杀行为(SA)遗传基础。分析发现NLGN1基因中的一个位点与SD显著相关,且为SD特异性风险位点。此外,ROBO2和ZNF28基因与SA相关。研究还揭示了SD、SA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遗传相关性,以及双向因果关系,为理解自杀行为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为未来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对这种思路感兴趣的老师,欢迎联系小编!

多组学与孟德尔随机
多组学与孟德尔随机,专注与分享多组学与孟德尔随机化的最新生信文献和思路。提供专业的生信分析服务:思路设计,生信分析,文献复现,科室科研培训,数据库搭建,助力您的科研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