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力成长》这本书中给出了很多家长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注意的要点。家长读懂了这20句话,距离走进孩子心里就不远了。
1.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他的大脑健康发育,但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所看重的,只是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会伤害孩子的大脑。
2.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紧密,孩子焦虑抑郁或者感受压力等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3.父母一贯的反应模式比较强烈,如焦虑,暴躁等。孩子也会在面对压力、体验时有很大的焦虑反应。事实上父母情绪是可以传染给孩子的。
4.先懂孩子,再管孩子的顺序不能乱,在理解孩子之前就着急套用教育方法,必然会遭遇孩子的误会和抵触,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执念,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问题。
5.父母先去做孩子在做的事情,可能你的感受会更真实。如果我们都是自上而下的建议、引导、讲道理,孩子更容易将我们的这些误认为是对自己的挑刺,要求,结果是我们很难走进孩子心里。
6.共处(坐在孩子身边看他玩),亲近(参加对孩子来说有意义的活动),共同的爱好(把孩子当顾问)与家庭仪式(一起做某事),这些都是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7.如果孩子不安,他的苦恼会引发父母的“帮助”情绪,总想用逻辑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但逻辑并不能平复孩子的情绪,只有共情和再确认才可以。
很多孩子都表达过,只有倾听和理解他们的人让他们感觉很亲近。
8.如果父母表现得在乎孩子本身,就会好很多。只有真的去关心孩子本身,他们才会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感觉更好。
9.有效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四个步骤:
步骤1:保持冷静,先把孩子表现出来的强烈情绪看成与孩子建立连接的机会。
步骤2.选择理解与接纳,而非评判,选择好奇,而非指责。
步骤3.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反馈与再确认。
步骤4.进一步探索,对孩子提出一系列问题。
10.父母跟孩子之间,只要有一个人有情绪,就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沟通。所以家长要常常评估,你的出现带给孩子的是情绪,还是平静。
11.父母要对孩子大度一些,就算孩子现在做的并不好,只要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已经足够了。我们要换一个优雅的角度,洞察孩子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12.如果我们能够认可孩子已经尽力了,这会最大化地避免亲子感情的耗损。例如孩子说自己感觉很糟糕,我们却说,你很勇敢,这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13.当孩子体验着负面情绪,听孩子说什么,比我们做什么更重要,我们的认真倾听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号:妈妈爸爸正在试图理解你的感受,我从你的话里听出了......
14.父母不要对处在沮丧,焦虑等强烈情绪的孩子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带有一种没有根据的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弱化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难过的时候给他们空话加油,不会让孩子高兴起来,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痛苦很廉价和矫情。
我们想想看,你究竟是先让孩子好受些,还是想让自己好受些。
15.父母要区分开自己给孩子表达的是同情,还是共情。共情意味着陪伴他应对痛苦,而非怜悯孩子或者帮他干掉痛苦。
我们要做的是安静坐下,闭上嘴巴,陪伴孩子“清空情绪垃圾”。理解孩子情绪,帮他解决问题,消除顾虑,以某种形式改善他的感受。
家长闭嘴就是在给孩子一种信号:这不是家长的生活,是孩子的,这个每一个父母该学会的也是最难的一课。
16.有的父母会分享自己的经历给孩子,这也不错,但别弄巧成拙,接过方向盘,现在该坐在驾驶位的是孩子,不是你。
17.父母要分清感受与行为的区别,例如愤怒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可预见的自然反应。
我们可以共情孩子的愤怒情绪,同时也可以明确地表示,她不能对妈妈大吼大叫,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做好了承受一切。
我们可以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但我不喜欢别人用这种态度对我说话。
或者可以说,我现在要出去走走,或者回到我房间休息一下,等会大家都冷静了,我们再谈,我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做好准备听你好好说。
18.父母不要直接跳到解决问题的部分,试图通过解决问题而改善孩子的感受。这样孩子是听不进我们说什么的。
19.父母要尝试着花更多的时间去和那些不会表达自我的孩子独处,如果孩子不想表达,也不要给孩子压力,但要留出空间。让他们自己想说话的时候再说。同时,尽可能地去匹配孩子的沟通强度和频率。
不要眉飞色舞跟一个寡言少语的孩子去沟通,不会顺利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能量调低一点,再去跟孩子沟通。
20.父母在沟通中展现无条件爱的一种方式,就是模仿孩子的行为——哪怕是简单地跟孩子挥挥手。
这会让孩子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并减少防备。这其实是在给孩子释放一种信号:我们很像,我愿意接受你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