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焦虑感,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孩子问题的解读​

文摘   健康   2024-12-26 23:08   陕西  

我在跟很多家长沟通之后,有一个发现,其实很多家长的焦虑感,可能来自于我们对孩子问题的解读。


例如当家长看到孩子不学习,看到孩子玩手机,看到孩子说话不算数……


心里就有一个解读,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应该的,要改正,所以焦虑着急就来到了身边。


为什么焦虑担忧会来,是因为家长自己内心设了一个目标,而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实现,于是家长只能看到孩子未曾实现的部分。没达成自己期待的那一部分。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正在努力的部分,例如尽管拖延还是做了一点什么,即便晚睡,还是比之前提前了半小时等。可能心情就会不一样。


很多家长总是看到空的半杯一样,自己心情不好又眼见为实,于是就更笃定是孩子的问题,更加强烈地想要改变孩子。


不改变自己孩子心里就不踏实。


家长从所谓的放下到真的放下,看孩子的感觉会完全不同。


所谓的放下是什么呢,就是对孩子上学没有要求,对孩子在家里学不学习没有要求,对孩子能不能复学。


参加考试没有要求,对孩子能不能出去社交,工作,或者学习技能没有要求……


只是尝试着单纯地喜欢孩子本来的样子。


可能有很多家长会质问:怎么可能对孩子没有要求呢,在这里我想问一句,你要求了,孩子就能按照你要求你的去做吗?


无效的事情还是不要做了,破坏关系不说,最关键的作用是满足自己的心理,对其他并无什么帮助。


父母的成长和认知改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一个念头想法都难以放下,凭什么单方面要求孩子可以做到我们想要的那样?


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给孩子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一定是最好的?


凭什么认为你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呢?未来谁也无法确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多元化价值,一切皆有可能,用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孩子。


面临孩子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咨询之外的方法,同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周围的人、事、物,来体验现实世界。改变环境条件,改变周围的人、事、物,是带来新的、积极体验非常有效的方法。




所有改变的第一位,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是环境的改变。


不要跟自己较劲,不要跟讨厌的人撕扯,远离内耗。换掉讨厌的工作、远离负能量的朋友、扔掉无用的囤积……


不要小看这些事情,外在环境条件的改变,对调整心理问题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一直说孩子跟自己的距离很远,不愿意说真心话我。为什么会如此,更多的是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和信任。


或是孩子其实很难去相信父母的,因为父母之前对自己的强控制,他们也很爱孩子,但不合理的表达方式表达爱,让孩子的感受很不好。


有的父母言行高度不一致,有时候太功利;


有的父母总想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热衷于学习话术,沟通技巧去隐性控制孩子,孩子很难有掌控权,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有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的,总想参与孩子的大事小事。


即便孩子已经高中了,无意中让孩子成为他的附属品,来证明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等等。


可是孩子要的不是对错,不是正确与否,而是良好的感受与体验。


如果你的孩子相信父母可以有能力帮助和支持到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或者不可逾越的危险或恐惧时。


孩子会想到父母,坚信父母有帮助和支持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怀疑父母的能力,而选择了沉默,或者压根就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难。那你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父母。


有些父母总是会说孩子不愿意走近自己,跟自己不愿意说心里话,有的孩子其实是不相信父母的。


所以这样的孩子他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比其他孩子少了通道。


但凡孩子遇到一些棘手的,难以表达的事情。孩子又不愿意相信父母有能力帮自己,或者对父母有愧疚。


那么孩子就只能压抑自己了,压抑久了可能就会带来抑郁情绪。


所以我想要邀请父母要评估一下这几个问题:


你的孩子相信你吗?真的相信吗?

你想要帮孩子,你拥有哪些可以让孩子欣赏或者认可的能力?

孩子是否愿意相信你?或者相信你帮助他不是带着功利心。


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一直选择那些无效的方法去对待孩子,是因为它通常也是种「饮鸩止渴」的方法,那些孩子所关心和渴望的需求,其实从来就没有被满足。



我们做家长的,可能真的需要问问自己:孩子需要你的帮助吗?还是你自己觉得孩子需要?

有的孩子独立性很强,他自己的状况自己很清楚,他有自己的节奏。但家长不信任孩子有成长的能力,总想找个方法去帮助,去引导,去说点什么,但往往适得其反。

没有一个孩子会承认自己很怂,他们想要的只是理解,看见自己的价值,信任自己的父母。

用孩子可以接受,喜欢的方式给孩子爱和支持,而不是你以为的,你感受的,你习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家长陪伴支持计划来了,哈雷老师持续一段时间陪伴你,一起去探索:


哈雷心理咨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哈雷老师的个人公众号。哈雷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咨询。坚持日更心理学知识,青少年心理成长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聆听、理解、接纳、陪伴每一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