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疑惑: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反反复复?《你经历了什么?》这是一本有关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书。它提到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孩子经历的,体验到的痛苦不会凭空消失,大脑与身体都会存有记忆。
我们不要去花费太多时间去探索我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要去搞清楚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父母需要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孩子当下的状态。他的消极情绪,负面心态,异常的情绪及行为反应都是有来源的。
《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具有适应性,可塑性。
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孩子大脑对于压力和孩子早期的创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就能帮助孩子从过去的束缚中重新走出来。
1.孩子是通过什么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孩子们一旦进入某个环境或看到某人,会不舒服,可能源自于这些环境和人唤醒了他曾经熟悉或者负面的记忆。
为什么会这样?
科学家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会分类记录家庭,学校,文化及网络信息,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与不同的人互动,在不同的环境下,孩子会形成自己的防御,可能会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讨厌一个人,可能对跟这个人有类似特征的人也讨厌。所以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对于我们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当下的状态至关重要。
当然为了适应环境,孩子也会寻求平衡,所以孩子在面对负性事件时,他可能会采取极端地调节手段,例如骂人、控诉父母、自我封闭等。或者采取讨好、回避父母及他人来应对。
如何孩子无法找到关心自己,支持自己,愿意理解自己的人,他就会采用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调节。例如沉迷于游戏,不出门等。
孩子也需要一个连接感,手机恰恰是能给到孩子连接感的一种媒介。
2.一个孩子是如何感知到自己被爱的
归属感和被爱是孩子的核心体验。每一个孩子希望被父母或他人认可,获得真正的理解,希望自己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一面被接纳和肯定。
孩子大脑具有可塑性,受经验刺激会发生变化。所以爱的能力遵循一个原则:特异性,包括爱的能力。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负责爱的神经网络就不会发达。
所以我们想要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爱他,需要改变,就必须要激活他大脑中的这个特殊区域。这些都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提升。
例如孩子会通过父母的积极关注,恰当的回应。孩子跟父母早期关系会塑造孩子大脑,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神经网络的形成。
3.如何判断孩子有创伤应激障碍?
孩子在经历过创伤,或者多个创伤事件后,可能会有以下四种表现,家长要注意。
第一:创伤闪回或反复,例如脑海中反复出现不舒服的画面,总是做相关的梦。
第二:有回避行为,接触环境或人需要回避会有强烈反应。例如到学校去看见同学老师因痛苦而想要回避,出现躯体症状。还有回避跟人建立关系,不容易信人。
第三:认知和情绪有负面改变,如抑郁现象,容易疲倦等。
第四:唤醒反应的改变,例如焦虑、警觉、睡眠问题等。
当然这些需要被心理医生诊断才可以,不能自己对号入座。
创伤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只有重建孩子的内心,让他回到安全的地方(孩子内心信念的建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专业的帮助。
4.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点什么?
我们大人的经历,也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不是我们做出了一点改变,孩子就那么轻易地相信我们了。
所以我们陪伴孩子,想要帮助孩子,或者寻求专业帮助不是去清除孩子过往的负面体验,而是建立新的连接和健康默认路线。
我们可能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但未必真正地看到孩子,即便接触,没有认真地沟通,也没有真正地倾听孩子,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这样的亲子关系,本书当中称之为“关系贫困”。
就像孩子去了一个新的学校,他的大脑需要不断尝试管理所有的新事物,如果孩子在新的学校没有任何真正的关系,孩子适应起来就会变得很困难。
但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发生重大改变后的前后六个月是最容易情绪低落,或者感受到伤害的。
离开安全,熟悉的环境,孩子必须跟新的人和环境建立新的连接。
所以很显然家长要给到孩子这个时间,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想当然。觉得只要回到了学校一切都会好起来。
很多孩子可能试图通过多添加好友,点赞来与人建立关系,但这并不能带来归属感,很多网络的连接其实是虚无的,空洞的。
因为孩子孤单,生病或者无聊时,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人,不会陪在孩子身边,给到孩子力量。
如果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使得孩子面对压力的缓冲能力变弱,环境适应困难,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内心空洞,就会极大地影响大脑与身体健康。
父母要意识到,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本就很弱。
我们可以通过良性的亲子关系互动,调节孩子情绪,关系紧绷会放大孩子对压力对困难的体验,让孩子更不容易恢复心理健康。
父母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和内心深处的羞耻感,表达真实的自我,不要试图和孩子的现实对抗,和自己内心的自己对抗,这样很耗损自己的。
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不要否定自己,更不要否定孩子的现状,一切都在发展中。
真正“看到”孩子,与孩子产生共情,将你的共情传递给孩子,将会改变你跟孩子的关系。
去更多地了解你的孩子经历了什么?进一步扩展跟孩子的连接。
父母千万不要时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想改善孩子目前的状态。
要回到孩子本身,去探索孩子今天的状态源于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启的?他/她们真的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