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忽然意识到,关于表达这件事其实很重要。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但我们表达的是一回事,而别人对这个表达的理解,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理解很关键。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有些家长说,我一直在表达我爱孩子,我不在意他成绩,我放下了,他可以不要那么有压力,可是孩子却没有感受到的一些原因了。
先来说说这件事,一个陌生人加了助理小云老师的微信,因为在培训中,助理就微信留言说,我们在培训,如果你有什么需求,你可以留言,我文字回复你。并将要加入家长群的一些条件发给了他。
小云认为自己表达的很清楚了:你加微信的需求是加入家长学习互动群,我就把入群条件发给你先看看。你觉得可以就加入,觉得不行就算了。
培训完毕我收到了一条微信添加信息。他向我投诉,并提议辞退助理。
于是我问他是什么让他认为小云老师不合适继续工作,他发了小云老师跟他的聊天截图。
我问他,你想表达什么?他说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表达的很清楚,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清楚啊,你的助理不合格,你要辞退他。
我一下子就笑了。回应他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孩子犯错了,你就不要他了吗?更何况他也没做错什么。再说了小云是我的助理,她是否胜任这样的工作,我会权衡。
结果这个家长很生气,他说作为一个助理,难道不就是应该时时刻刻跟客户沟通吗?怎么发一个信息就不见人了呢。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把小云的表达看做了对自己的敷衍,是态度的傲慢,所以他认为小云作为助理是不合格的。
后来我们继续就这个话题继续沟通下去。家长最后也很满意,并报了第二期的14天陪伴营,跟小云老师也微信聊得很愉快。
这个事情启发了我两点思考:
1.孩子在表达什么?家长真的get到了吗?
例如孩子表达说:妈妈我不想出门,孩子表达的很清楚,家长也听到了,但家长对这句话的表达可能理解为,完了,他都不想与人连接了。
但有没有看能是,孩子只是暂时不想出门呢,孩子只是怕周内出去遇到了熟悉的人尴尬,不想说话呢。
那如果我们换句话表达:妈妈理解为,你只是暂时不想出门,下周末的时候你愿意跟妈妈出门去周边走一走吗?(确认孩子的表达背后,到底你理解的对不对)。
而不是你理解的孩子不想出门,这下麻烦大了,他的人际交往功能要受损了,让自己很焦虑担忧。所以我要想方设法带他出去,结果孩子就是不出门,家长很挫败。
2.我们的需求是如何表达出来,才不容易引起亲子冲突和矛盾呢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家长感受到了自己被怠慢,他直接表达说自己对助理给他留言的这件事感受不好,觉得被敷衍。那是不是更利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他的诉求是希望自己享受更好的服务。
家长可能会疑问,我的需求就是他要出门,要按时吃饭睡觉,但其实这不是需求,是要求,要分清楚这一点。
但我们依然可以向孩子表达:妈妈希望你早睡,希望你出门,是我作为妈妈的想法,你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可以讨论。表达中带着尊重。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小结:
孩子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可家长真的清楚孩子表达的是什么吗?
家长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可孩子真的是那么理解的吗?需不需要去澄清?去确认孩子在我们的表达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