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共情与安慰可能起到反作用,孩子更需要的是“能量”

文摘   2024-12-30 21:54   陕西  
该文为哈雷心理团队木子老师原创文章!
我们很多家长学习成长了之后,开始试着共情我们的孩子,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不断的“利用”我们的共情,来满足自己的一些想法。
孩子很聪明,看穿了我们的“共情”,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出痛苦、沮丧等反应,我们就不会再批评他们了,只能任由他们宣泄,满足。
这可能是我们在在共情孩子和安慰孩子时,过度了。
我们在一次次的共情中不断降低自己设置的各种底线,却忽视了哪些原则是可以适当降低,哪些原则是不容轻易打破的。
我们做父母的太着急了,着急的原因是我们下意识的想保护、想帮助我们的孩子,可在这一视角下,孩子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弱者”。
很多时候明明我们情绪都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却还要假装没事,做父母的真的很累,我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的。
如果孩子每一次“向下”的试探都很顺利,没有明确查觉出父母底线时,其实就是从一个极端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种情况下,每当我们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可能会选择逃避,因为他认为父母会“无限”地包容他。
事实上,如果从一开始,我们设定好明确的原则和底线,让孩子明白,我可以理解你,我也知道这种感觉很多不好受,但哪些行为是坚决不可以的,孩子就会“有度”。
我们不能总是以大人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如果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那就划分清楚,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孩子的,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很多孩子之所以觉得学习是家长的事,是因为很当孩子考了高分后,我们这些家长竟然比孩子还高兴,并不断的奖励。
这种模式下,孩子学习的初心就变了,当学习出现了变动时,父母的责备就会轻易地使孩子对其产生“厌恶”。
我们要积极的鼓励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共情并非一味的替他们辩解,孩子需要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要勇于自己去解决问题。
我们当然可以帮助孩子一同分析现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建议,但前提是把具体怎么办这件事交给孩子,让孩子来做决定。
作为父母,自身也要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形象。
如果我们一直所说的和做的言行不一致,不仅不会正向影响孩子,反倒会引发孩子对我们更强的抵触。
试着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长期发展上,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和包容性的思维,给孩子赋能比过度的共情反应更为重要。
关于孩子的事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第三视角去看待,才会看待问题的不一样。
关于与孩子相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过度的关心和冷漠都会使得孩子走向极端,我们需要把控。
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地成长学习,才可能在当下的时代中,“跟上”孩子的步伐,如果一直用旧思想处理新环境下的问题,很容易捉襟见肘。

到底该如何共情,陪伴支持孩子?


孩子厌学休学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有哪些隐藏的情绪?


孩子不去上学到底激发了你怎样的情绪模式,让你如此焦虑担忧?你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


孩子厌学休学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了解你的孩子他的天性是什么吗?他为何会内耗?


我们到底该不该推孩子去学校?手机到底要不要该管理?父母该如何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孩子从厌学到休学要历经的每个阶段,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影响孩子复学成功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复原力?复学的孩子要评估哪些问题?


复学反复家长该怎么做?家长要帮助孩子有哪些具体的办法和工具?


如何去看清孩子的真实需求,去觉察去思考去成长,搞定自己?


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深度链接,提升孩子内心能量,做觉醒式的父母?


......


在陪伴支持营,你将收获:34节音频分享+14个实用工具+每天打卡作业(思考觉察)+10小时互动答疑解惑,欢迎报名参与!


哈雷心理咨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哈雷老师的个人公众号。哈雷专注于青少年心理咨询。坚持日更心理学知识,青少年心理成长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聆听、理解、接纳、陪伴每一个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