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鲲鹏:华板拥有大杀器,看不上精准传播暨鲲鹏领读华杉新品牌营销课1101期

文摘   2025-01-06 08:00   四川  

这节课也会牵扯到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即精准传播是否有效?有很多朋友跟我探讨过这个课题,朋友们大体的意思是媒体环境变了,精准传播能够帮助很多品牌让投放变的很精准,并且列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不可否认,在各方英才的努力下,精准传播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我昨天跟同事们说,不然我们去爬泰山吧,如果用一个行动来给我们的2024做个总结,那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比征服泰山更有意义的活动了,一会儿我手机就出现了关于泰山的广告。


包括新潮传媒张继学总,我去他们总部做过参观,他们引以为傲的就是精准传播,让你的每一分广告费都尽可能的触达到目标消费者那里。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要犯非左即右的毛病,要抓住侧重点就好。


华板手里的大杀器是播传模型,在常规的传播理论中,大家把传播变成了单项的流量漏斗,流量流到目标消费者哪里就结束了,但在华板看来,消费者也是一个媒体,他在接收到信号之后,也需要再次传播,这样就把单向的流量漏斗变成了可以循环的流量漏斗。


这就意味着,我们做出的创意需要是值得讨论、记忆的,也就是说,给你造出来一个大IP,这个IP得寄生到文化母体之中,且让人们玩的起来,且愿意与他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流量漏斗的不断循环。


华板这套新课理论讲的确实有点深,但是我个人读起来甘之如饴,且可以对我们服务客户产生新的启发,这更多的是源于对华与华方法的热爱,我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与我一起在华与华方法的语境里浸泡、成长。


以下为正文:


华与华的播传模型


与原本的品牌定义相比,华与华的品牌定义不把“认准”放在第一位,因为“认准”就已经细化到了名字和符号的范畴。在名字和符号之前,华与华更加重视让消费者发现、购买产品的话语符号。


华与华把让消费者发现和购买产品,放在了品牌之前,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强化印象,解决品牌的记忆、认准、复购和创造终身顾客的问题。


关键的是,我们在品牌的新定义中增加了“传诵”。在前面一讲中,我们说品牌的目的是“买我产品 传我美名”。刚才的讲述中,我们已经解决了“买我产品”、记住品牌,接下来我们还要解决下一个问题,让消费者愿意向别人传送我的品牌。


想要让消费者传诵,就必须做到值得回忆、乐于谈论。也就是说,“撕开这条龙,好吃在佳龙”的体验是值得回忆的、是有意思的、是愿意和别人谈论的。否则我不会无端和别人说“我今天买了个佳龙辣条”,这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品牌要做到值得回忆,乐于谈论。


就像你现在听了华老师的课,如果你觉得值得回忆、乐于谈论,你就会去和别人说“我在得到听华老师的课......”当你去谈论的时候,既为得到播传了,又为华老师播传了,所以你的品牌也要做到这一步。


下面这张图叫作「华与华的播传模型」,用来“值得回忆、乐于谈论”。在图的中间,两个圆圈之间的部分是发送者,通过媒体发送符码给接收者,一切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

现在我们就是发送者,当你设计包装,就是在设计一个信息包,信息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也就是顾客,顾客拿到之后就开始解码,顾客解码之后认为不错,产生了购买,这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这张图中间的部分是传统的传播模型,华与华把全世界标准教科书的传播模型颠倒了一下,改为「播传模型」。最重大的修改,是将发送者和传播者都视为媒体,我们把它称为“元媒体”,把中间的媒体称为“延伸媒体”。


我受到了麦克卢汉的启发,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叫作“商品即信息”。我给它加了一句话,叫“商品即信息,包装即媒体”。也就是说,你要运用媒体的包装功能。


当你在手机上看到我,你看到的是我的样子、我说话的腔调等等这些“音容相貌”,你看到的都是信息。


往往企业有个很大的毛病,它还没有把商品包装的媒体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就拿着东西就去打广告,就投了一个亿、两个亿的广告费。我把投放的广告称为“延伸媒体”。这也是借用麦克卢汉的一个概念,叫作“媒介是人的延伸”。


比如说,我们去投新潮传媒这样的电梯媒体,我们去投中央电视台,我们去投电台,还有华与华在机场投放的广告,这些都是延伸媒体。


那同学们元媒体和延伸媒体有什么区别?有两个区别。第一,延伸媒体要花钱,元媒体不花钱。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东西不用多花一分钱。第二,元媒体的效率和作用比延伸媒体要大得多,产品、包装本身才是你最大的媒体。


因为消费者跟包装的接触是最近的、最亲的,还要通过撕开进行互动。你在电梯上投放的广告,消费者就看一眼,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弱的。所以大家看到蜜雪冰城的成功也是从元媒体开始、发动的。蜜雪冰城的广告歌也是先在门店播放了一年多,然后再上传b站才火爆的。


华与华的理论与传统理论的重大区别,在于我们把消费者也看作媒体,这非常重要。


在华与华,我们不太使用“目标消费者”这个词,为什么不使用“目标消费者”呢?传统理论讲「流量漏斗」,流量漏斗是指我发送信号给顾客,信号打动了他,他有兴趣之后转化为购买。


“目标消费者”是把人假定为一个潜在的购买者,只要完成了购买转化,就完成了任务。流量漏斗是单向还是双向?是单向。


那华与华不是把人看作目标消费者,而是把人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媒体,我怎么发动它来替我播传?同样是发信号,同样是收到,消费者被打动之后可以有两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购买,第二个动作是他虽然没买我的东西,但他还是替我传播。

他没喝蜜雪冰城,但是他天天跟人谈论蜜雪冰城;他住香格里拉,但是他也跟人谈论“爱干净住汉庭”。这样我就通过把接收者转化为发送者,实现了流量循环。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精准传播”,最好是只对目标消费者进行传播。精准传播的思想是否成立?万事要讲逻辑,其实每一个结论背后都是一个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推理。


“精准传播”包含了:


第一,大前提:传播到达的人越少,传播成本越低。我只针对我的目标消费者进行传播,减少传播的对象,就能降低成本。是不是这样的概念?


传播到达的人越少则成本越低,是否经过论证?他并没有论证把目标消费者找出来的成本,对吗?


第二,就算找出了目标消费者,只对他们传播的信号能量是否一样?如果只有目标消费者得知,他们可能就不买了。


我经常举例子,如果只有开劳斯莱斯的人才知道劳斯莱斯,他就不买了,一定是大家都知道,他才去购买。


所以华与华不是做精准传播,而是做大众播传。华与华理论针对的不是到达,而是要发动传达。传达的理念就涉及我们把接收者转化为发送者的“播传模型”。


这样一来,我就讲完了企业建立品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发现、购买、识别、记忆、认准、复购产品以及传诵品牌。


品牌对社会的作用


在华与华的品牌「新」定义里,最后还有一句话:同时品牌也降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又要回到最初的第一性概念,也就是目的性的概念。我在华与华总讲一句话叫“一切问题都是哲学问题,所有现象都有理论解释。”


讲概念,我们就要回到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第一性的概念,也就是目的性的概念;然后第二性的概念是必然性的概念,也就是说,我怎么做就必然能够实现它的目的,这就进入了必然王国。在目的性概念里,还分两个目的,哪两个目的呢?一个是内部目的,一个是外部目的,实现外部目的是实现内部目的的前提。


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得到的阚老师,她到得到来工作,她的目的就是要升职加薪挣大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她的内部目的。但是她要想实现内部目的,必须先满足一个外部目的,也就是满足公司的目的,她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她实现升职加薪多赚钱的唯一前提。


得到公司的这三个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他们的目的好像也是想挣钱,高尚一点,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他们的内部目的。但他们要实现内部目的,必须满足两个外部目的,第一是让顾客愿意为他的产品买单,为顾客创造价值;第二,让阚老师他们这些员工都能在这里成长,还能够多挣钱;还得满足像我这样的老师的目的。


我们经常讲利他,说利他是多么高尚,我讲解的这些就是利他的哲学原理。因为你能利他,你才能存在。所以在建立品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清醒,首先是社会需要品牌。


一旦产品出问题,因为我能找到谁来负责,所以我选择相信它。如果说这是一个三无产品,没有品牌,那我就没有保障。到时候出了什么问题,我也找不到该罚谁,这就不行。所以我们建立起品牌的外部目的的价值观,就能够正确对待很多所谓的“危机公关”的事情。


讲到危机公关,我有时候挺鄙视的。我说,危机公关总结起来应该就是四个字,“错了就认”;如果再加四个字,就是“认错认赔”。再没有其他需要做的。


现在你对品牌的定义、本质、作用机理基本有了概念,下一讲咱们讲点实操,怎么做品牌设计。


知识就在得到,华板也在得到,咱们下一讲,再见!


本文领读:

王鲲鹏

华与华方法粉丝圈发起人


华与华方法粉丝圈
全国最大的民间华与华方法粉丝圈,公司由华与华老员工组成,获得山云资本投资,为甲乙方客户提供品牌咨询服务,曾带练全国33个乙方咨询公司,其中4个公司营业额过3000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