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如神,诚字是儒家修养的珠穆拉玛峰,诚字有三个阶段,让自己尽性,让别人进性,让山川万物尽性,简单来说,是对自己诚、让他人爽让物尽其用,让山川万物自得其所。第三阶段是居大位者的考量,我们普通人就修炼前两点就好了,对自己诚,对他人对物品诚。
先看对自己,还是要先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诚”字的方框,比如华板认为的与客户合作,服务好已付费的客户是存天理,希望客户续约是人欲,那就踏踏实实的服务好已付费客户,其他不付费的就一概不理。华板说超级爽。
我自己认为的诚可能更俗套一点,不绝对以付钱为界限,在服务好当前客户的基础上,能帮忙的尽量帮,让客户好。这是我的诚。
在践行诚这个字上,华板还提到了所有人都会计较的两个字,得失。得失二字是个时间概念,当你拉长时间,得失的实际体感就会有所不同。
我理解的关键的点在于,求仁得仁,乐于吃亏。
读本篇文章犹如任督二脉再次被通了一次电,深深震撼,华与华方法的精髓在儒学,在哲学,华板用诚字经营公司,对待客户,对待员工。这本书看的晚了。
01、诚,是真实无妄的。天下之物,都有一个真实无妄的天理、物理,因为这个物理,它才生成这物,如果是另一个物理,就是另外一物了。诚者物之所以自成也,也是人之所以自成,诚是人所以自诚其身的道理。有了诚,你才能成为一个人。
02、虽然说,诚者自成,但我们校验的标准,并不是看它是否成就了自己,因为天下之人,同有此心,同有此理,不但能自成,能成就自己,还能自然地教化他人,让所有人都能各得其所,这就是成物了。
03、成己,是私心不杂,没有私心杂念,全体浑然,叫做仁。成物,是对事物都裁处得各得其当,叫做智,是智慧。
04、仁与智,都不是外来的,是天生的,源于天命,是人性中固有之德。所以,所谓的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也不应该向外求,不用到外面去学,只用问自己的心诚不诚。心诚了,自然仁、智兼得。王阳明把这种境界叫作“致良知”,一切凭着良知去行,则遇之左右而逢其源,没有不恰当的。
05、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至诚要经历三个阶段:让自己尽性,能让别人尽性,让天地万物都尽性。
06、天理,就是把客户的事情做好,该怎样就怎样;人欲,就是希望客户能认可我,继续拿他的钱,签他的新合同。存天理,则真实无妄,充分发挥自己,遇上那不接受我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做就是了。这样剩下来的都是能让我尽性的客户,我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性能,给人家创造价值。不接受我的,自然就已经排除掉了。
07、所以,成功者是尽我之性,成就自己;领导者要尽人之性,成就他人;而国家的领导人是尽天地万物之性,成就国家,成就地球。
08、我们平时处理问题,总要判断形势,判断很多人的态度。但往往你判断不清,或判断不准确,甚至是判断错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误解也是层出不穷的,你的判断无非是些推测,错的时候多,对的时候少。有时判断别人对自己不好时还心生报复,其实人家根本没那回事。有时对方本来不太有善意,你至诚以待,他就转而善意了。
09、我们要学会少去判断别人,少去推测他人,少去根据对形势或他人的判断行事,因为一切都在变,你不要变,好东西就向你聚拢了。你只需要凭着自己的至诚,凭着良知的大是大非,依着正义去做事。
10、但人生本来就是得得失失,你不能追求每一次都得。况且今日之得会导致明日之失,今日之失会带来明日之得。把时间单位放长,则得失之观大变。
抛弃得失浅见,为至诚者,能进入天地的生长化育,能获得整个天地的能量,进入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长机制,这不是患得患失者所能想象的,你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了。
你好,我是华杉,欢迎你来到我的得到课程《跟华杉学儒家思想》。
这一讲是《中庸》的最后一讲,我们将从“至诚无息”到“至诚如神”,一起抵达儒家修养的珠穆朗玛峰——巅峰之“诚”。 至诚如神,你可以理解为,把诚做到极致,做到最高境界就能预知未来,做事就如有神助。
在讲《论语》的时候,我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孔子的思想,就是忠恕之道;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整个儒家思想,就是一个“诚”字。
《中庸》里也说“不诚无物”,没有诚,就什么都没有。反过来,有了诚,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最美好的人,最美好的事,最美好的天,最美好的地,最美好的山川草木,最美好的日月星辰。
这一讲,我就说说,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无限靠近“至诚如神”。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是真实无妄的。天下之物,都有一个真实无妄的天理、物理,因为这个物理,它才生成这物,如果是另一个物理,就是另外一物了。诚者物之所以自成也,也是人之所以自成,诚是人所以自诚其身的道理。有了诚,你才能成为一个人。
虽然说,诚者自成,但我们校验的标准,并不是看它是否成就了自己,因为天下之人,同有此心,同有此理,不但能自成,能成就自己,还能自然地教化他人,让所有人都能各得其所,这就是成物了。
成己,是私心不杂,没有私心杂念,全体浑然,叫做仁。
成物,是对事物都裁处得各得其当,叫做智,是智慧。
仁与智,都不是外来的,是天生的,源于天命,是人性中固有之德。所以,所谓的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也不应该向外求,不用到外面去学,只用问自己的心诚不诚。心诚了,自然仁、智兼得。王阳明把这种境界叫作“致良知”,一切凭着良知去行,则遇之左右而逢其源,没有不恰当的。
你可能要问了,真有那么厉害?那我也学一学?
这样问,又不对了。因为做之前先有了私欲,要求效果,这就不诚了。诚本身就是目的,仁者,仁就是目的,所以叫求仁得仁。如果说,我诚了,也仁了,但是没你说的那个左右逢源的效果,那找谁去呢?孔子还有一句话:“求仁得仁,何所怨?”诚了,仁了,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当然我也知道,既然践行了,还是想要一些功效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功效,我想就是一个字:“爽!”那么,这功效到底怎么获得呢?
《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至诚要经历三个阶段:让自己尽性,能让别人尽性,让天地万物都尽性。
什么是尽性?这就又回到了《中庸》的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尽性,就是最充分、最彻底地发挥出自己的性能。
先看怎么让自己尽性。
举个例子,我为客户服务做事,怎么尽性?就是一个“诚”字,我诚心诚意地给客户干,“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就是把客户的事情做好,该怎样就怎样;人欲,就是希望客户能认可我,继续拿他的钱,签他的新合同。存天理,则真实无妄,充分发挥自己,遇上那不接受我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做就是了。这样剩下来的都是能让我尽性的客户,我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性能,给人家创造价值。不接受我的,自然就已经排除掉了。
反过来,如果我偏向人欲一边,就想维护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谁的生意都想做,就会枉道事人,扭曲自己,也就发挥不出自己性能了。对那些不理解我的、认识不到我的价值的,我不给他做,不挣他的钱,这就是诚。你说爽不爽?尽不尽性?我告诉你,真是爽透了。每一个毛孔都爽。这就是“至诚至爽”。
自己尽性了,怎么让别人尽性呢?
什么叫做让别人尽性呢?这也是讲领导力的。圣人能尽己之性,推己及人,使人人都复其性之本然,这就能尽人之性了。
至诚之人,能充分洒脱地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同时,作为领导者,也能让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尽性,都能充分洒脱地发挥自己。这就是领导者的职责: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从自己发挥性能到每个人都发挥性能;从一个人尽性一个人爽到大家都尽性都爽。这就是由己及人,从尽己之性到尽人之性。
那么,怎么由人到物,让物也尽性,充分发挥出物的性能呢?
比如,你是机械厂的一个工人,那车床用了20年还好好地在生产,就是你让那车床尽性了;你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一辆车开到60万公里还没有大修,那车也是尽性了。
前面我们讲了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那怎么达到最高的境界,让天地万物都尽性呢?这就是讲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了,讲国君,就是所谓的圣明君子。
这圣明君子,不仅让自己尽性,让全国百姓都尽性,还能让天下万物都各、能遂其性之自然,让山川河流、草木鸟兽、地球环境,还有大气层、太空,都得到最好的发挥,处在最好的状态。这样的至诚之人,从尽己之性尽他人之性到尽万物之性,则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天、地、人,三合一。不是天人合一,是天、地、人三合一,这就是厚德载物,就是大圣人了。
所以,成功者是尽我之性,成就自己;领导者要尽人之性,成就他人;而国家的领导人是尽天地万物之性,成就国家,成就地球。
《中庸》接着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意思是说,从大事讲到小事,从治理天下,到我们应事、接物、待人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诚”字。
经纶,就是整理蚕丝,表达的是理清头绪,分类清楚。我们说“满腹经纶”,就是啥都捋得清清楚楚。
大经,就是伦常,就是五品人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伦理。
天下之大本,是万物的本性。
化育,是天地化生万物的道理。
倚,就是倚靠。
天下万事万物那么多的道理,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尽性的。唯有天下至诚的圣人,他的品德极为扎实,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虚伪,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伦,都能各尽其道,分别其理而不乱,联合其性而不离,足以为天下后世垂范。
这就像整理蚕丝一样,既能理清头绪分开,又能把同类的合起来。所以说经纶天下之大经,于所性中的仁、义、礼、智之德,浑然全体,毫无亏欠,应事接物待人,千变万化,其理无不包括其中。
所以至诚者“夫焉有所倚”,你不需要依靠别的东西,啥也不靠,不靠大家以为的那些东西,就靠“诚”。
这一段话,简直是揭开了诚的本质。
我们平时处理问题,总要判断形势,判断很多人的态度。但往往你判断不清,或判断不准确,甚至是判断错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误解也是层出不穷的,你的判断无非是些推测,错的时候多,对的时候少。有时判断别人对自己不好时还心生报复,其实人家根本没那回事。有时对方本来不太有善意,你至诚以待,他就转而善意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少去判断别人,少去推测他人,少去根据对形势或他人的判断行事,因为一切都在变,你不要变,好东西就向你聚拢了。你只需要凭着自己的至诚,凭着良知的大是大非,依着正义去做事。
你可能担心,这样对吗?不会处理错了吗?不会失败吗?当然可能会。
但人生本来就是得得失失,你不能追求每一次都得。况且今日之得会导致明日之失,今日之失会带来明日之得。把时间单位放长,则得失之观大变。
抛弃得失浅见,为至诚者,能进入天地的生长化育,能获得整个天地的能量,进入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长机制,这不是患得患失者所能想象的,你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了。
所以,天地的能量,全在一个“诚”字。
呜呼!到这里,我已经把“诚”字讲尽了,不能说得再明白了。剩下的,只能靠你自己在知行合一中去体会了。
下一讲,我们进入本课程的最后一个模块,讲讲儒家绕不开的一个代表人物:王阳明。
本文领读:
王鲲鹏
华与华方法粉丝圈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