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中南大学周江教授综述:水系锌二次电池MnO2正极的优化策略

文摘   2024-08-02 11:31   北京  

第一作者:陈鲜红

通讯作者:周江

通讯单位: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综述背景】

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成为当务之急。而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及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易受环境影响,具有间歇性和不可控性。水系二次电池由于成本低、安全性高、毒性小,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容量高、电化学稳定的正极材料是发展高性能水系锌电池储能器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MnO2具有种类丰富、毒性小、成本低、容量高(616 mAh·g-1,基于2个电子转移数)、放电平台高等诸多优势,已被作为正极材料广泛地应用。水系锌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多样的储能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MnO2的晶体结构(α、β、γ、δ、λ和R态等)和电解液条件。本文主要总结了MnO2的晶体结构和储能机制,以及针对MnO2主要的两类储能机制(嵌入-脱出和溶解-沉积机制)工作时所存在的电池容量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所提出的优化策略,为高性能锌锰二次电池的发展提供参考。


【详情解读】


01

二氧化锰的晶体结构

二氧化锰具有多种晶体结构,如α-MnO2,β-MnO2,γ-MnO2,λ-MnO2,δ-MnO2和R-MnO2。在这些晶体结构中,每个Mn4+离子被6个相邻的氧离子包围,形成基本八面体单元MnO6,这些单元通过周期性共享顶点/边缘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类型(链/隧道/层状),被作为正极材料广泛应用于水系锌二次电池中(图1)。


1.1

α-MnO2

α-MnO2具有[2 × 2,~0.46 nm × 0.46 nm]隧道结构,属于体心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m,其基本八面体单元MnO6通过共享角形成双链结构。α-MnO2较宽的隧道结构可允许Zn2+沿z轴快速嵌入/脱嵌。纳米尺寸的α-MnO2直径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的电解液可及性,能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容量。


1.2

β-MnO2

β-MnO2具有[1 × 1,~0.23 nm × 0.23 nm]隧道结构,属于正方晶系,为金红石结构,其晶胞中的氧原子呈紧密排列的六角形结构,其中锰原子占据八面体的中心,氧原子分别占据八面体的六个顶点。β-MnO2的隧道结构较窄,热力学稳定,理论上不利于Zn2+的嵌入。


1.3

γ-MnO2

γ-MnO2由交替生长的[1 × 1,~0.23 nm × 0.23 nm,铁矿岩]和[1 × 2,~0.23 nm × 0.46 nm,菱岩]隧道组成,属于六方晶系。γ-MnO2隧道结构的无序性导致其具有较低的结晶度,同时存在较多缺陷,包括孪平面(Tw或Mt)、Mn(III)取代Mn(IV)和Mn空位等。1986年γ-MnO2首次被作为正极应用于弱酸性水系锌二次电池中,之后Kumar等将一种聚(偏氟乙烯)-三氟酸锌凝胶聚合物作为电解液,尝试进一步分析Zn2+在γ-MnO2的嵌入/脱嵌行为,遗憾的是其深入机理未能明晰。直到2015年,Alfaruqi等研究表明,Zn2+嵌入γ-MnO2时会发生相变,形成层状L-ZnyMnO2、ZnMn2O4和γ-ZnxMnO4,放电时又重新恢复成γ-MnO2,阐明了充放电循环时γ-MnO2的具体储能过程。


1.4

λ-MnO2

λ-MnO2具有[1 × 3]隧道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尖晶石结构,Mn和O离子分别占据八面体的16d位和32e位。λ-MnO2隧道结构尺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Zn2+的快速嵌入/脱嵌,但Yuan等将由稀酸溶液处理LiMn2O4所得到的λ-MnO2作为正极,在13.6 mA·g-1的电流密度下实现了545.6 mAh·g-1的高放电容量,表明λ-MnO2材料可允许一定量的Zn2+嵌入-脱嵌。


1.5

δ-MnO2

δ-MnO2具有层间距较大的二维层状结构(~0.7 nm),其由共角的MnO6八面体构成,属于单斜晶系,P2/m空间群。Alfaruqi等研究了Zn2+在层状的纳米δ-MnO2中的充放电行为,发现Zn2+嵌入时δ-MnO2会转变成尖晶石型ZnMn2O4和层状δ-ZnxMnO2,证实了δ-MnO2在循环过程中会经历相的转变。δ-MnO2这种从“层状到层状”的转变在动力学上更有利于Zn2+的存储。


1.6

R-MnO2

R-MnO2的[1 × 2]隧道框架由共享角的双链结构构成,而双链结构由共享边缘的MnO6八面体组成,属于一种蓝宝石结构。R-MnO2具有较宽的隧道结构,可满足载流子快速嵌入-脱嵌,以实现较高的电池容量。

图1 (a)锌电池具有代表性的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和比容量;(b) α-MnO2,β-MnO2,γ-MnO2,λ-MnO2, δ-MnO2和R-MnO2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02

二氧化锰的反应机制

MnO2的储能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对于电化学反应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以下四种不同的MnO2储能机制:(1) Zn2+的嵌入机制;(2)共嵌入机制;(3) H+嵌入引发的转化反应机制;(4)溶解-沉积机制。对于前两种机制,不同晶型的MnO2在经历Zn2+嵌入时会发生不同的电化学反应和结构转变,且H+作为微酸水系电解液中的组分,理论上可与Zn2+共同参与离子反应。这两种机制均表现出相似的充放电曲线和电压平台。而转换反应机制是一种H+参与的可逆电化学反应实现充放电的储能机制,Zn2+无需嵌入到MnO2隧道中,而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在MnO2表面生成。至于溶解-沉积机制,其主要是基于MnO2可逆的溶解/沉积进行储能,与电解液的pH值有关。


2.1

Zn2+的嵌入机制

Zn2+的嵌入机制是通过Zn2+在正极材料中发生可逆的嵌入-脱嵌进行储能。在弱酸性的Zn(NO3)2水系电解液中,放电时,溶液中的Zn2+会嵌入α-MnO2的隧道中形成ZnMn2O4 (Zn2+ + 2e + 2MnO2 → ZnMn2O4),同时Mn会经历由+4价到+3价氧化还原态的转变;充电时为放电反应的逆过程,即Zn2+从正极中脱嵌,并重新沉积到负极上。但不同晶体结构的MnO2在Zn2+嵌入-脱嵌时发生的结构转变类型不同,其反应过程有很大的差异(图2)。


2.2

共嵌入机制

H+的离子半径较小,与Zn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较弱,且H+作为微酸水系电解液中的关键组分,理论上可参与离子的嵌入-脱嵌反应。Sun等报道了H+和Zn2+共嵌入储能机制,证实了第一个放电平台(~1.4 V vs. Zn2+/Zn)和第二个放电平台(~1.3 V vs. Zn2+/Zn)分别与H+的嵌入和Zn2+的嵌入有关,同时,放电过程中副产物 MnOOH 和ZnMn2O4的出现再次印证了H+和Zn2+的共嵌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H+和Zn2+存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的差异,有报道称H+和Zn2+的共嵌入比单一嵌入Zn2+具有更大的离子扩散速度和更低的嵌入电阻,即水系锌锰二次电池更倾向于有H+参与的共嵌入。


2.3

转化反应机制

与传统的Zn2+嵌入/脱出机制不同,Pan等报道了一种电解液中的H+参与α-MnO2电化学反应的机制。在弱酸性的ZnSO4+MnSO4电解液中,α-MnO2会与水中的H+形成MnOOH,而为了平衡溶液电荷,在放电时多余的OH-会与ZnSO4和H2O反应,在正极表面生成ZnSO4[Zn(OH)2]3·xH2O。充电时,ZnSO4[Zn(OH)2]3·xH2O会逐渐溶解,同时MnOOH也会恢复为原始的MnO2

图2 (a)基于CF3SO3-电解液的可充电锌锰电池反应机理示意图;(b)Zn2+嵌入γ-MnO2正极的反应路径示意图;(c)在层状MnO2中共嵌入H+/Zn2+示意图;(d)在ZnSO4电解液中Zn//α-MnO2电池放电过程示意图;(e)在Zn| 0.2 mol·L-1 MnSO4(aq),1 mol·L-1 ZnSO4(aq)|Carbon black电池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应化合物结构转变示意图


2.4

溶解-沉积机制

相比于传统的嵌入-脱嵌机制在Mn4+/Mn3+氧化还原过程中只利用了1个有效电子转移,基于2个有效电子转移数的溶解-沉积机制有效提高了电池的比容量和输出电压,其理论容量和理论电压分别可达616 mAh·g-1和1.991 V vs. Zn2+/Zn。溶解-沉积机制与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MnO2/Mn2+之间的转化会随着pH值的降低而逐渐加强。Chao等通过添加H2SO4将电解液pH值降低至1左右,实现了MnO2/Mn2+较为充分的可逆转化(图3)。在充电过程中,游离的Mn2+在正极集流体表面失去两个电子转变成了二氧化锰,放电时,正极表面的二氧化锰获得两个电子重新转变为Mn2+

图3 (a)基于溶解-沉积机制的锌电池示意图以及(b)其恒流放电曲线;(c)基于溶解-沉积机制和嵌入-脱嵌机制的锌电池示意图以及(d)ZHS在放电过程中的作用机制;(e)完全放电(D)和充电(C)状态下的Mn荧光图


03

二氧化锰的优化策略

目前,对于嵌入-脱嵌机制,需要解决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活性材料溶解、本征电导率低、不可逆相变和结构崩塌,以及由于Zn2+与宿主材料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离子扩散动力学行为变差,和电极添加剂的使用阻碍离子的传输等问题。而溶解-沉积机制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内在机理并未明晰。在该体系下电池的高容量和高电压平台依赖于充分可逆的锰溶解。此外,反应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H+/Zn2+嵌入以及强酸性的电解液会加速金属锌负极的腐蚀和析氢等问题,都会造成Zn//MnO2电池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伦效率。

3.1

针对嵌入-脱嵌机制的优化策略

3.1.1 复合材料改性

复合材料改性策略可通过结合碳基材料、有机物等来提高电极材料导电性,同时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并有效防止相变造成的结构崩塌,进而提升水系锌锰二次电池电化学性能。常用于复合的碳材料有碳纤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其中碳纤维具有特殊的离子/电子传输通道和收集定向电子的功能,且对于水介质具有较低的电化学活性和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同时碳纤维还可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发生结构崩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3.1.2 纳米结构优化

纳米尺寸的电极材料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优异的尺寸效应(包括微小尺寸效应与真实尺寸效应)。纳米材料有更大的电解液接触面积,载流子容易在纳米结构表面扩散,这有利于提高电池倍率性能,纳米材料还可缓解体积膨胀问题,维持结构稳定,从而实现长循环寿命。由公式τeq = L2/2D (τeq为扩散时间,L为材料尺寸,D为扩散系数)可知,合成纳米尺寸的电极材料(即降低L)可有效降低离子的τeq,从而提高电池反应速率。

3.1.3 客体预嵌策略

不可逆的非平衡相变以及嵌入层结构的不稳定性会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影响电池性能。通过在具有层状结构的MnO2中预嵌入客体,如水分子、有机分子和无机金属离子等,为Zn2+/H+的嵌入-脱嵌提供稳定的内部结构,缓解其在嵌入-脱出过程中引起的结构崩塌,优化晶体结构,同时减弱Zn2+离子与MnO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提高载流子的扩散速率。相比于其他具有隧道结构的MnO2晶型,δ-MnO2具有较宽的层间距,更适合预嵌入客体,是大多数预嵌策略的选择。

虽然客体预嵌MnO2被普遍认为可以扩大层间距、促进载流子的嵌入/脱出,并提高结构稳定性。然而,有报道指出发现引入的金属阳离子会通过物理阻塞和静电排斥作用阻碍载流子在隧道中的扩散,说明当隧道被预先填充了不轻易去除的金属阳离子时,可能会大大降低载流子嵌入/脱出速率。因此,在设计客体预嵌改性MnO2正极时,应综合考虑外来离子对于载流子运输的阻碍作用和其对于稳定材料结构的贡献等方面,从而开发出更优异的电极材料。

3.1.4 缺陷工程

电化学反应与电极材料的电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其可决定载流子的扩散速率,而晶体结构中的缺陷会影响电子结构的分布。晶体中缺陷的类型主要有点缺陷(如空位)、线缺陷(如位错)、面缺陷(如晶界)和体缺陷(如杂质引起的晶格无序状态)。缺陷的存在可提供更多载流子的储存/吸附/活性位点,有效减小离子间的静电斥力,克服迁移和扩散障碍,并降低反应势垒,从而提高离子的嵌入/脱出速率(图4)。

3.1.5 元素掺杂

异质元素与MnO2具有不同的电子构型,可以调节材料的表面形态,诱导结构发生转变,极大地影响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此外,利用Mn与异质元素的键合作用,可增强晶体结构稳定性,防止其在相变过程中发生坍塌,提高MnO2正极的电荷存储性能。

图4 (a)KMO和α-MnO2电极在不同放电/充电状态下的GITT曲线和相应的H+扩散系数;(b) H+在KMO的完整结构及含氧缺陷结构中扩散示意图;(c) KMO和α-MnO2电极在1000 mA·g−1下的长寿命循环性能和KMO电极的最后十条充放电曲线;(d) β-MnO2和Ce掺杂β-MnO2的晶体结构;(e) β-MnO2和0.1 mmol Ce掺杂β-MnO2的EIS奈奎斯特图和等效电路


3.2

针对溶解-沉积机制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溶解-沉积机制由于其高放电电压、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大量关注。Chao等在水系锌锰二次电池中提出了这种具有双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基于此机制所制备的Zn//MnO2电池的理论容量可达616 mAh·g-1,这是单电子氧化还原反应容量(308 mAh·g-1)的两倍,同时,其理论电压可达1.991 V vs. Zn2+/Zn,能量密度可超过1100 Wh·kg-1。当前,基于溶解-沉积机制已经能成功制备出接近理论容量的高容量电池。但仍存在反应路径尚未明晰(如无法明确放电平台降低的原因)、酸性的电解液会对负极有腐蚀作用以及MnO2难以充分溶解等问题。目前所报道的优化措施主要有调节电解液成分、活性催化以及制备解耦体系、液流体系电池等(图5)。

图5 (a)醋酸基电解质中Zn//MnO2电池示意图;(b) MnO2与裸露的表面和含有丰富的醋酸表面发生溶解反应的原子结构。(c) Zn//MnO2解耦电池的充放电示意图以及(d)电极氧化的MnO2(101)和(e) Ni-MnO2(101)的电子密度差示意图;(f) Mn(Ac)2(左上角)和MnSO4电解液(右上角)的电化学机制;(g)电解液为0.5 mol·L-1 Mn(Ac)2 + 0.5 mol·L-1 Zn(Ac)2 + 2 mol·L-1 KCl的液流电池的充放电曲线以及(h)在4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


【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当前主要的两类储能机理(嵌入-脱出和溶解-沉积机理)的特征及区别,以及针对这两种反应机制所提出的优化策略,为进一步推动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水系锌锰二次电池的发展提供思考方向。

1、嵌入-脱嵌机制与溶解-沉积机制的区别

H+、Zn2+等离子嵌入-脱嵌行为会导致晶格间发生膨胀/收缩,并发生不可逆相变,生成副产物如ZnxMnO4、MnOOH、ZnMn3O7·3H2O和Zn2Mn3O8等,且活性材料还会溶解到电解液中,减小充放电容量。嵌入-脱出机制的Mn4+/Mn3+氧化还原反应只利用了1个有效电子转移,限制了电池的容量和输出电压。

近些年提出的溶解-沉积机制,是基于MnO2可逆溶解/沉积的行为实现电池的充放电,此过程与电解液的pH值有密切关系。该机制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转移的有效电子数为2,其理论容量和理论电位均高于嵌入-脱出机制。

2、MnO2正极优化措施的特点

(1)针对嵌入-脱嵌机制:①采用涂覆涂层的方法,形成稳定SEI膜,抑制活性材料的溶解,或利用三维多孔网络结构为离子传输提供更多更稳定的通道,提高离子的嵌入-脱嵌速率;②与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材料进行复合,能提高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增加活性反应位点,从而提高电池的反应速率;③材料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会发生难以避免的内部结构崩塌现象,客体预嵌在扩大层状材料层间距的同时,还有助于稳定电极结构,并降低离子的扩散势垒,更有利于离子的嵌入/脱嵌;④离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需要克服能量势垒,势垒越高,则发生反应时所需的能量越大,阻碍高功率、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异质元素具有与MnO2不同的电子构型,掺杂异质元素可诱导缺陷的形成,并调节MnO2的电子结构分布,从而减小离子间的静电斥力,降低电化学反应势垒,进而提高离子的嵌入/脱出速率。

(2)针对溶解-沉积机制:通过调节电解液的组分或pH值,以降低能量势垒、促进锰基可逆的溶解或提高未充分溶解的MnO2的活性的方法来调控MnO2的溶解-沉积行为。同时,可利用金属元素对电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来提高二氧化锰溶解-沉积的可逆性。此外,解耦体系电池对正负极电解液的分离可有效抑制OER和HER,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稳定性。同时,液流体系电池可通过消除浓度极化来维持电解液离子浓度的稳定,且流动的电解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锌枝晶的生成,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与原文链接

陈鲜红,阮鹏超,吴贤文,梁叔全,周江*. 水系锌二次电池 MnO2正极的晶体结构、反应机理及其改性策略. 物理化学学报, 202238 (11), 2111003. doi: 10.3866/PKU.WHXB202111003


Chen, X. H.; Ruan, P. C.; Wu, X. W.; Liang, S. Q.; Zhou, J. Crystal Structures,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MnO2 Cathode for Aqueous Rechargeable Zinc Batteries. Acta Phys. -Chim. Sin. 202238 (11), 2111003. doi: 10.3866/PKU.WHXB202111003


http://www.whxb.pku.edu.cn/CN/10.3866/PKU.WHXB202111003


通讯作者

周江,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湖湘青年英才、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曾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研究兴趣为水系锌离子电池、锂(钠、钾)离子电池等。研究成果发表在Adv. Mater. (4篇), Energy Environ. Sci. (5篇), Natl. Sci. Rev. (2篇), Matter, Angew. Chem., Sci. Bull., 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一流期刊,论文被引13000余次,H-index指数60,其中在影响因子大于15或自然指数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6篇,热点论文26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等项目。Frontiers in 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主题编辑,Nano-Micro Letters、物理化学学报编委。


物理化学学报WHXB
《物理化学学报》是基础学科类学术刊物,中文SCI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