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张伟晗,王梦露
通讯作者:白树行
通讯单位: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可持续能源和资源研究院
主要亮点
本文通过使用不同的硫源成功合成了几种钯-硫纳米片(Pd-S NSs),并研究了表面硫物种对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效率的影响。在这些催化剂中,以1,4-苯二硫醇(PT)为硫源的Pd-S-PT NSs/C在苯乙炔加氢2 h后表现出较高的苯乙烯选择性(92.3%–96.7%)。Pd-S-PT NSs的烯烃选择性增强的原因在于Pd到S的电子转移较差,以及表面独立存在的S0物种,保持了较高的加氢活性,同时避免了高氧化态的S (S4+)引起的过度加氢。
研究背景
为了生产具有高沸点或热敏性的精细分子和中间中间体(例如,芳樟醇、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K),需要对炔烃进行液相加氢以制备相应的烯烃。由于氢气(H2)的溶解度极低,在液相中,炔烃的转化受到严重阻碍,导致液相中的炔烃加氢活性比气相中低得多。以钯(Pd)为基础的材料作为常见的工业加氢催化剂,主要有利于氢(H2)的吸附/解离,形成吸附的氢(Had)。由于纯钯可以催化几乎所有的加氢过程,并且中间烯烃在热力学上比炔烃更容易加氢,因此在选择性加氢中其对中间氢化产物的选择性较差。鉴于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Wan等人通过引入p-区元素(B、P、C、S和N)对Pd进行改性,使含有羟基(炔醇)的炔烃转化率和相应的烯醇选择性同时增加,并破坏了炔醇和相应烯醇吸附能之间的线性比例关系。通过p-区组分填充Pd的d轨道,导致带有羟基端基基团的炔醇重新排列,从而产生这种负线性关系。在这些p-区元素中,S改性Pd已被广泛报道为液相炔烃加氢的高性能催化剂。尽管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含S的物种的作用以及促进钯催化的Pd-S化合物的稳定相,但控制和确定S改性Pd催化剂的具体表面结构,从而理解催化增强的机制,仍然具有挑战性。
核心内容
1. Pd-S-PT NSs的结构表征
用含有不同硫物种的化学物质硫化预合成的Pd NSs,生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表面硫物种的Pd-S NSs。例如,Pd NSs在乙二醇中经1,4-苯二硫醇硫化,得到Pd-S-PT NS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显示,Pd-S-PT NSs (图1a)呈现略卷曲的超薄纳米片结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Pd-S-PT NSs的超薄纳米片厚度约为1.0 nm (图1b)。根据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S,图1c)可知,Pd-S-PT NSs中Pd和S的原子比为79.9 : 20.1。随后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研究了硫化后晶体结构的变化。Pd NSs的特征XRD峰对应于金属Pd的面心立方(fcc)相。经过使用1,4-苯二硫醇对Pd进行硫化处理后(图1d),金属Pd(200)和(220)的特征XRD峰基本消失。与此同时,Pd-S-PT NSs的主要衍射峰在39.6°处明显比Pd NSs(111)的要宽,导致形成Pd-S。此外,通过HAADF-STEM-EDS获得的Pd-S-PT NSs的元素分布图表明Pd和S均匀分布(图1g)。
图1 Pd-S-PT NSs的结构表征。(a) HAADF/STEM图,(b) AFM图,(c) EDS图,(d) XRD图,(e) HRTEM图。(f) Pd4S的单体胞结构。(g) Pd-S-PT NSs的HAADF-STEM-EDS元素映射图像。
2. Pd NSs/C的加氢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以苯乙炔和这些Pd-S NSs (负载量为1 wt%的商业碳载体)作为模型分子和加氢催化剂,研究了表面硫物种对炔烃加氢性能的影响。对于苯乙炔的加氢催化反应,Pd NSs/C在加氢方面表现不佳(图2a和2b,黑色曲线)。四种不同硫化的Pd NSs对苯乙炔加氢的催化性能可分为两类:i) 使用巯基(―SH,1,4-苯二硫醇和1,6-己二硫醇)作为硫源的Pd-S-PT NSs和Pd-S-HT NSs具有略微降低的活性和优异的苯乙烯选择性;ii) 使用碳硫双键(―C=S,硫脲和硫代乙酰胺)的Pd-S-TU NSs和Pd-S-TA NSs具有大幅降低的活性和略微改善的苯乙烯选择性。此外,对Pd-S-PT NSs/C在苯乙炔加氢生成苯乙烯的稳定性进行了十次催化循环测试。图2c显示,在十次催化循环后,苯乙炔转化率未观察到衰减,苯乙烯选择性保持在92.5%以上。
图2 炔在Pd基上的加氢性能。(a) 苯乙炔的转化率和 (b) Pd- NSs/C、Pd-S-PT NSs/C、Pd-S-HT NSs/C、Pd-S-TA NSs/C和Pd-S-TU NSs/C对苯乙炔加氢的选择性。(c) 苯乙炔加氢稳定性试验中苯乙炔的转化率和苯乙烯在Pd-S-PT NSs/ c上的选择性。(d) 不同取代炔在Pd-S-PT NSs/C上1.5 h的加氢性能。反应条件:炔,0.5 mmol;催化剂重量,5.0 mg;温度:110 ℃;H2压力,0.1 MPa;溶剂,5 mL DMF。
3. Pd基催化剂的表面表征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研究了所使用的Pd基催化剂中的电子转移和表面硫物种。如图3a所示,通过拟合Pd 3d XPS曲线,将表面Pd物种分为两组,即金属Pd (Pd0 3d5/2和Pd0 3d3/2)和PdO (Pd2+ 3d5/2和Pd2+ 3d3/2)。与Pd NSs/C (336.0 eV)相比,这些Pd-S NSs/C的Pd0 3d5/2峰位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表明电子从Pd (电负性为2.20)向S (电负性为2.58)的转移,Pd-S NSs/C中Pd的电子密度较低。具体而言,Pd-S-PT NSs/C和Pd-S-HT NSs/C的Pd0 3d5/2结合能略微移动至~336.1 eV,而Pd-S-TU NSs/C和Pd-S-TA NSs/C的Pd0 3d5/2结合能明显正向移动至336.5和336.6 eV。为了准确比较固有活性,基于所有Pd原子的活性和对苯乙炔的催化加氢活性,加氢反应持续1 h后,确定了各种基于Pd的催化剂的TOFs (TOFPd) (图2a)。结合Pd0 3d5/2结合能和苯乙炔在Pd基催化剂上的加氢活性,随着更多的电子从Pd转移到S物种,炔烃加氢活性减弱(图3b)。此外,这些Pd-S催化剂的S 2p XPS结果如图3c所示。值得注意的是,Pd-S-PT NSs/C和Pd-S-HT NSs/C上的表面S物种可以归为S0 (S0 2p3/2和S0 2p1/2),而在Pd-S-TU NSs/C和Pd-S-TA NSs/C的表面上出现了其他的氧化S物种(SO32–,S4+ 2p3/2和S4+ 2p1/2)。当将Pd基催化剂上的表面S4+/S和苯乙烯的选择性结合起来考虑时(图2b),可以看到随着S4+物种量的增加,烯烃选择性呈线性下降(图3d)。
图3 Pd基催化剂的表面表征。(a) Pd NSs/C、Pd-S-PT NSs/C和Pd-S-TU NSs/C的Pd 3d XPS光谱。(b) Pd基催化剂上苯乙炔加氢1 h时Pd0 3d5/2结合能和TOFPd的比较。(c) Pd-S-PT NSs/C、Pd-S-TU NSs/C和Pd-S-NPs/C的S 2p XPS光谱。(d) 比较表面S4+/S和苯乙烯在Pd基催化剂上2 h的选择性。
4. 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测试
将苯乙炔引入Pd NSs后,观察到≡C―H (v≡C―H,3330 cm–1)、=C―H (ν―C―H,3098、3082、3071和3039 cm−1)和苯环的C―C伸缩振动(νC―C,1489和1445 cm−1)的C―H伸缩振动(图4a)。与苯乙炔的红外光谱相比,红外吸收峰显示了明显的移动,表明苯乙炔(*PA)在Pd NSs上发生了化学吸附和活化。在Pd-S-PT NSs和Pd-S-TU NSs上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图4b、c),表明这些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吸附和活化苯乙炔。在转换为氢气时,这些苯乙炔物种逐渐转化为―CH2CH3 (2972、2941和2885 cm−1,νasCH3,、νasCH2和νsCH2)和―CH2 (2861 cm−1,νsCH2,图4a),分别对应乙基苯(*EB)和苯乙烯(*St)。随着时间的推移,ν≡C―H的峰强度逐渐减小,而*St和*EB的峰强度随时间增加(图4d)。在Pd-S-TU NSs上(图4c、f),观察到与Pd NSs相似的结果,但强度较低。相反,在Pd-S-PT NSs上(图4b),*EB物种(2972和2885 cm−1)变得不那么明显(图4e),而*St物种(2934和2861 cm−1)显著增强,表明Pd-S-PT NSs抑制了*St进一步加氢生成*EB。
图4 (a) Pd NSs、(b) Pd-S-PT NSs、(c) Pd-S-TU NSs在110 ℃下苯乙炔连续暴露于H2条件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 Pd NSs,(e) Pd-S-PT NSs,(f) Pd-S-TU NSs表面苯乙炔、苯乙烯和乙苯三种物质的红外强度随时间的变化。*PA、*St和*EB分别代表吸附的苯乙炔、苯乙烯和乙苯。
结论与展望
总之,我们合成了一系列的Pd-S NSs/C (例如,Pd-S-PT NSs/C、Pd-S-HT NSs/C、Pd-S-TU NSs/C和Pd-S-TA NSs/C),使用不同的硫源来研究表面S物种对炔烃加氢的影响。使用―SH作为硫源的Pd-S-PT NSs/C和Pd-S-HT NSs/C表现出略微降低的活性,但具有优异的苯乙烯选择性。相比之下,使用―C=S的Pd-S-TU NSs/C和Pd-S-TA NSs/C显示出显著降低的活性和轻微提高的苯乙烯选择性。最佳的Pd-S-PT NSs/C对各种末端炔烃展现出了优异的催化加氢效果,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在完全炔烃转化后具有高烯烃选择性的较宽操作时间窗口。Pd-S-PT NSs/C在炔烃加氢中的增强催化性能归因于Pd4S晶相表面的弱电子转移和仅具有S0的表面S物种。本研究为未来催化选择性加氢介绍了一种新颖的方法。
参考文献
张伟晗, 王梦露, 贾安康, 邓威, 白树行. 表面硫物种对钯-硫纳米片加氢性能的影响. 物理化学学报, 2024, 40 (11), 2309043. DOI: 10.3866/PKU.WHXB202309043
Zhang, W. H.; Wang, M. L.; Jia, A. K.; Deng, W.; Bai, S. X. Surface Sulfur Species Influence 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 of Palladium-Sulfur Nanosheets. Acta Phys. -Chim. Sin. 2024, 40 (11), 2309043. DOI: 10.3866/PKU.WHXB202309043
原文链接
https://www.whxb.pku.edu.cn/CN/10.3866/PKU.WHXB202309043
通讯作者
白树行 教授
白树行,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第三层次特聘教授,青岛大学可持续能源和资源研究院核心成员,2016年硕博连读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从事稀土氧化物上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研究;博士后期间从事贵金属材料可控制备及其在小分子转化中的应用,导师为黄小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后加入青岛大学可持续能源与资源研究院孙琦教授团队(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贵金属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在可持续能源转化中的应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多项,并在Adv. Ma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Nano Energy、ACS Catal.、Smal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相关拓展
01 |
02 |
03 | |
04 |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