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层(入处)开示及公案选
世人修行就喜欢雾里看花,就是因为他不踏实啊!所以说,给你一个花,就能把你迷惑了;给你一句话,就能把你迷惑了;给你一点儿泪,就能把你欺骗了。这就是世人在修法,那都是造作。
“所以古人道:‘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是真好手,死活是同时并存的。如果不然吗?我教你先行大死一回,以后再活好了。”
教你无心却有心恰恰用,恰恰用就是啥时候用啥时候都有。正拿出心来常常用的时候,则要恰恰无。所以死活是同时并存的。所以马祖讲:“平常心是道。无有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圣凡。”问题是我们的心平常不了啊!这就是我们要慢慢地修学禅法。
禅宗虽然说不立文字,不著文字,但是留下的文字,留下来的著作很多,《禅宗全书》就有一百零一部。它的内容包括了从古至今禅宗发展的历史,各个宗门的主要义理,主要禅师大德的语录,还有一些公案等等,所以禅宗的著述很多。这些著述,是前人修行的宝贵遗产,这些东西非常宝贵。我们要努力吸收古德留下的这些著述的精髓。我们一定要知道,不管你怎样修,只有虚心地努力地学习吸收前人的经验,才可能有新的进步、新的见解或者有所创新。如果我们没有去学习古人留下来的东西,而夸夸其谈自己的妄知妄见,这定是狂妄之徒。那也就是说,就我们现在的境界,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作为一个真的想在佛法上有所建树,真的有一点儿消息的话,那真的需要不停地学下去。因为只有在这种长期的熏习中才可能对古人的东西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修行是不容易!
先不要妄想成为一个佛学家,目前我们也成不了开悟的大德,我们当下还是要努力去学。再给大家泼一瓢冷水,现在把你的妄想心收起来,不要在那里想着开悟,现在开悟还没有你的事,你现在只能学着开心就行了。要做一个谦谦学者,好好学习。祖师大德留下的这些东西足够我们用的,不用我们去标新立异,不用我们再去著书立说,不用我们再去发表什么个人的一些独特的奇异的见解,这些根本就用不着,祖师们该说的都说尽了。无非就是我们因为当代现实色相的不同、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一些心理的改变而已,其实大的自性方面的东西,是没有变化的,几千年来就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首先你要踏踏实实地修持,放下来,把脚跟落地,脚踏实地,不要还没有开始修,倒飘起来了,还没有闻到法味呢,就不知所以然了,就妄想开悟啦!这个事要不得的。所以我们先把脚放稳了,脚踏实地。修行第一步,把你的所有的东西,你认为超人的东西,你所执的那个东西,你认为我还可以啊,这个东西我比别人强啊,你把那个东西放下、去掉,这才行!你的内心里面永远有那么一个东西的话,这就是障道因缘,没法修。修什么都是围绕着你那个东西转。你那个东西去不掉,就有那个东西在那里立着。那个东西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我先知,我能知道未来发生的事。去掉,去掉!我心地很善良,这个世界没有比我更善良的了,我的心地非常的慈善,去掉,去掉!把你心里面所有的一切东西,你认为还可以的那些东西统统地去掉。你只要去不掉,那就是障道因缘。心里有一点儿东西就有一点儿慢,一定是障道因缘,我们一定要去掉!只要冒出头来的,全部割掉!
大珠曰:“莫寻思,莫求觅;常自现前,无可考虑;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
这是一个心的禅的境界,莫寻思,莫求觅,常自现前,无可考虑。
赵州曰:“且什么处着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坐看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健曰:“赵州如此老婆心切,为后人保证。于今大都辜负他,在口唇上用功,不肯切实自看,更不肯相续三十年看下去,所以口头禅多,真参实悟者少。”
赵州和尚苦口婆心,为后人保证。现在人大都辜负他,在口唇上用功,不肯切实自看,更不肯相续三十年看下去,所以口头禅多,真参实悟者少。就是这个样子,赵州和尚所讲“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坐看三十年,你要不会的话,你把我头拿去。直到今天,参禅悟道者都没有这样去做,都是心中万法丛生。
过去的修禅者,即使开悟了,都三十年不下山。在唐宋之间,开悟的人很多,这样的老禅师很多,大多在丛林里面几十年不下山。到了明清就不行了。虽然也出了一些大德,但是终归不是很究竟了。很多人坐不住了,坐三十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个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就大都在口头上用功夫了。所以,真修实证、真参实悟不是一句话的事。很多修行的人,问题在于你不起个泡,不生出个法来,就觉得无法,就觉得不行。世人修行就喜欢雾里看花,就是因为他不踏实啊!所以说,给你一个花,就能把你迷惑了;给你一句话,就能把你迷惑了;给你一点儿泪,就能把你欺骗了。这就是世人在修法,那都是造作。传法的成了演戏的,修学的成了看戏的。作为禅法来说,我们是见心地而已,我们要从心地上下功夫,从来不著于表相。这个表相往往是骗人的,往往是不实在的。
外道问文佛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拜谢得入。阿难问:“彼如何得入?”佛曰:“如世良马,见鞭影便行。”健曰:“世尊这个良久,从上祖师都肯如此运用;有许多人在良久中便得入,有许多还是当面错过。不可把良久二字当作一个时间名词想,不可把良久当作当时一种特殊态度有所暗示想,当知在那良久中,既无能示,也无所示,也非无所示;要当下契合,得个入处始得。”
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答与不答都不对。世尊良久,外道就明白了,得入了。你不要把这个良久作为一个名词想,这是当下的一种契合。我们不要模仿,别人问你问题,你也来一个良久不吱声,这个不行。
僧问智常曰:“如何得入?”智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曰:“智力如何?”智常乃敲鼎三下,曰:“还闻否?”曰:“闻。”曰:“我何不闻?” 僧无语,智打之。
这也是一个公案。有僧问智常禅师:“如何得入?”智常禅师说:“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问:“智力如何?” 智常禅师乃敲鼎三下,问僧:“你能听到吗?”僧说:“能听到。”智常禅师说:“我怎么听不到?”僧无语,智常禅师打之。你想从声得个入处,怎么入?
健曰:“从声得个入处者,古例很多。然而这声也不是个入处。譬如门不是室,智常所谓不闻,如入室者,不复顾门也。”
我们也很想闻啊,哎呀,你给我说说吧,到底怎么才能见性啊?怎么才能入道?怎么才能成佛?怎么才能修上上之法?给我讲一讲,我听一听,这就是闻。打你,你还闻不闻?再闻,那就得赶你走了。为什么?入处不在闻,你非要找这个闻,入处不是教你听闻的,别人说的你非要听,非要找听的,去哪里给你找啊?只好打你,只能赶你走。
一个大善知识,接引人那是你因缘会和、机缘成熟,瓜熟了的时候才能蒂落啊!你熟了的时候,他一点你就明白了,从哪里都可以入。你瓜不熟,是个生瓜怎么入呢?你老想听,你能听明白吗?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闻也不是入处。世人就老想闻。
本净曰:“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反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
真如自性无相,妄想也无形,再推这个心是什么,知心也是假名。
健曰:“观心不生是得个入处的方法,如同参话头一样。然而非绵密观透,弄得进退都不得时,终不会入。能死心观去,寝馈不忘,直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方能忽然碰个消息。悠悠忽忽的观心,纵令观十年、二十年是无用处的。”
鱼军容问慧忠曰:“白崖山十二时中如何修?”师唤童子来,摩顶曰:“惺惺直然,历历直然,惺惺历历,直然历历;以后莫被人谩。”健曰:“先当知这个惺惺的这段话,是入了以后的保任方法。”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一种入了之后的境界,未入之前一点儿都没有用,未入之前不得力。
通常曰:“向着佛不得处体取,时中常在,识尽功亡,瞥然而起,即是伤他,何况言句乎?”
灵岩颂石巩接三平曰:“解擘当胸箭,因何只半人?为从途路晓,所以不全身。”这案与婆子请转藏经案对看,便知入处。如果只一半,便不是个真入处。如同只照看前面的人,忘却后面一半,只为自己作障,站在中央,想得个入处,驴年去。
守安诗曰:“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虐忘,不是息心除妄想,端缘无事可思量。”健曰:“息心除妄,不是勉强可行的。见地上确然知道这个本来无事的,看得透彻,思量、不思量,转没交涉。普通习止的人,就教人先除妄想。这里已入的人,妄想、不妄想都不相干。然而汝若未曾入吗,能除妄想,也是好事。妄想多的人,自然比较不易入;这却不是说除了便得入。”
这里的意思说,修止的人认为先除妄想后得入处。息心除妄想,只是就未入之人来讲,其实你息心除了妄,也不一定能入。只能说息灭一切妄想,可能比没有息灭妄想的人要好一点儿,妄想多的人,比较执著的人,自然比较不易入。既入了就不存在什么妄想不妄想的事了。若说息灭妄想再去入,不是这样的。外道往往在此处总是要息灭妄想,利用各种方式息灭妄想,最后到了空无边处天,甚至非想非非想处天。这里不是这样的,这里面讲得很清楚,“不是息心除妄想,端缘无事可思量。”无事可思量不等于你息妄想。
云门文偃曰:“只如雪峰和尚道:‘尽大地是汝。’”夹山曰:“百草头上荐取老僧,闹市里识取天子。”普乐云:“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头狮子,全身总是汝。把取翻覆思量,日久岁深,自有个入路。若是有个入路,眨上眉毛,高挂钵囊,拗折拄杖,十年、二十年办取彻头,莫愁不成办。” 健曰:“读者且莫误会,以为这个翻覆思量,便是个入路。且看文偃又说:“更有一般人,说个体歇处,便向阴界里,闭眉合眼,老鼠孔里作活计,黑山下坐鬼趣里,便谓得个入路;梦见么,只是个掠虚汉。”
不要以为有个思量是入道之处,你坐在这里老是思量,这能进入吗?不能。文偃禅师说,闭着眼在这里想事,这不是老鼠孔里作活计吗?黑山下坐鬼趣里,黑暗里糊里糊涂地想鬼事,认为这就是入路,你是梦见你自己了吗?只是个掠虚汉。这个思量不是入处。
前面所说,“百草头上荐取老僧,闹市里识取天子。”“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头狮子,全身总是汝。把取翻覆思量,日久岁深,自有个入路。”这些东西,不叫你思量,当下会悟。你要思量,那文偃禅师就会把你骂死。
扫码二维码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