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净法师 | 所有的禅宗公案都是相,你一著相,就是死在这里

文摘   2024-12-20 11:18   山东  





第三节  同案别层选

   所以从这些公案可以看出,这些老禅师,开悟的祖师,他一再地要我们破除一切执着相,而且要破除我们的执戒。

  同一个公案有许多的答案,有的落在这儿,有的落在那儿。

    第一目  本层(入处)西来意案

    僧问仰山:“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仰山画一圆相,中书“佛”字。如果不明白,且回头读惟俨答僧问“如何是戒定慧”一案。所谓“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

    有僧问仰山:祖师西来是什么意思啊?这个案例也非常典型,非常著名。他画了个圆,这个圆中间写了个佛字,这个僧默然。还有惟俨禅师,有人问惟俨禅师说:如何是戒定慧?怎么修啊?惟俨禅师怎么讲的呢?他说所谓“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所以从这些公案可以看出,这些老禅师,开悟的祖师,他一再地要我们破除一切执着相,而且要破除我们的执戒。你想他说“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这与戒定慧好像没有多少联系,他说这个怎么回事?这就是一种境界。

    第二目  本层(入处)家风案

    僧问省念家风,省对曰:“少室岩前亲掌视。”僧曰:“更请洪音和一声。”省曰:“如今也要大家知。”又续曰:“言语断绝干江口,万仞岩前始得言。”

    有僧问省念禅师,说你家风如何,少室岩前亲掌视。他又说,言语断绝千江口,万仞岩前始得言。什么意思?言语能断绝千江口,把千江口都能断绝,万仞岩前始得言,万仞、岩前、始得言,这又是一种意会,思想上意会,高度精神上的一种意会。这种意会我们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这一点要明白,这种境界只有自己去意会。

    僧问天柱家风,崇慧对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僧问天柱禅师家风。这种意境、自在、洒脱,这种自在流露,更体现这种禅师禅行的一种高处的洒脱。“时有白云来闭户”的这种意境,不是一般禅师一般诗人能想出来的。白云闭户,你看白云怎么闭户?“风月四山流”,风吹得月光四山流。而且这作为一种家风、一种禅风来描述,用这种境界描述一种禅风,这个不得了。

第三目  本层(入处)牧牛案

    大安问百丈:“如何识佛?”曰:“骑牛觅牛。”曰:“识后如何?”曰:“如骑牛到家。”曰:“始终如何?”曰:“如牧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禾稼。”

    大安禅师问百丈禅师说:如何识佛呢?百丈说:骑牛觅牛,我们骑着牛却在找牛,就这个意思。这个佛见到以后又是什么样子呢?他说:如骑牛到家。说你见佛以后什么滋味啊?见了佛以后就像骑牛到了家一样,就那个滋味。他说:那始终如何。见了佛以后,至始至终又会怎么样呢?他说:就像放牛的人一样始终拿着鞭子看牛,不让牛把人家庄稼吃掉,就这个意思。骑牛觅牛,这种境界。我们现在说找不到,说这佛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境界不够。

    我们这种人如何觅佛?如果要用一个事件来说,骑牛觅牛。这不是犯糊涂吗?这牛不是骑着吗?怎么还找牛。所以这种境界需要什么?参。到底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如何识佛?为什么骑牛觅牛这才是识呢?把这个公案给大家提出来,这是一种悟道的因缘,这也就是入处,不是大家都想找个入处吗?大家说,哎呀,怎么学佛?怎么才能见性啊?怎么才能开悟啊?怎么才能有成就、有消息啊?这都是祖师的消息,他们就是这样见性的。

    那我们需要怎么样呢?我们当然需要向祖师那样见性,我们就用这种因缘去学习,祖师就是这样见性的,那我们想见性,我们想有所成就,那也能按这个套路来啊,也能按这个境界来。所以看这种境界,这在世间哪里都找不到啊,在世间的一切相中找不到啊,法相中找不到,我相中找不到,人相中找不到,众生相中找不到,所有的见相中找不到,一切相中都找不到。看祖师的悟道因缘,你就知道祖师的悟道因缘在哪里。

    我们看前边,这个瓦敲竹子梆梆梆响他开悟了。这种世相,很平常的一种世相,这就是我们整天说的,于相而离相,要超越觉相。你说一个桃花,看着桃花,突然悟道了,这就超出了本身世相。一个看水,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突然悟道了。有的坐坐,抬头看到太阳,悟道了。这是内涵的悟道深处,这就是深处,这就是智慧的产生,这就是智慧。那我们整天找不到,我们愚蠢,没有智慧,怎么才能生出智慧来啊?这就是智慧的产生。如何产生也没有特定的路子,没有固定的方式,但是总能生出来,所以需要你去参悟,才能出东西。

    洞山良价看稻田,见朗上座牵牛,曰:“这个牛须看好,恐吃稻去。”朗曰:“若是好牛,应不吃稻。”

    洞山良价祖师看稻田,看到朗上座和尚牵牛。他就说:这个牛啊,你得好好看着,不要让它去吃人稻子。朗说:若是好牛它就不吃稻。你看这一问一答,境界就出来了,意境就出来了,这里面的智慧就出来了。这两个都是大禅师。你好生把这牛看好了,别让这个牛吃人稻子。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作为一个农民来讲,这个很正常的话。你好好看着,哦,我好好看着,不让吃就行了。一般话不就这样吗?禅不是这样,智慧就在这里产生,这个老和尚说,这牛要是好牛啊,它就不应该吃稻草,那现在说着是在说牛吗?这与牛没关系啊。虽然两人都在说这个牛,其实都在说什么:说修行,说境界,说见性,说智性,一件事它到这里来。一个学佛法的人老是借事说事,他要是说牛就一定在说牛,可这禅师说牛就一定不是说牛。所以这种境界在内向里面体现出来了,流露出来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智慧。所以说这世间都是智慧的体现,都能让你见性,都能让你开悟,都能生起你的大智慧,这就是悟道。

    尼僧问宗慧曰:“车住、牛不住,如何?”曰:“用驾车汉作么?”健别曰:“车住,牛正好休,却不肯住;自己生得贱,问我作么?”

    比丘尼问宗慧禅师说:车住、牛不住,如何?这又是一种境界。她问这个车住下来了,这个牛不住,怎么办呢?如果在这个世上,大众会觉得没有这样的事,说车住下了牛不住,有这种道理吗?说这个牛拉着车,车停下来,牛没停下,你们见过这样的牛拉车吗?从这世上来说哪里有这样的事,这车住下来了牛肯定住,牛不住车怎么住下来的,车住牛不住咋办啊?你看宗慧禅师怎么讲的,他说:这个车住牛不住,是驾车汉的事,谁驾的车啊?怎么让他车住牛不住呢?这就是禅境,这就是智慧。

    作为凡夫人这可就不得了,你老在那想,车住牛不住这怎么回事啊?这个什么车啊?这是个车吗?是不是绳子太长?凡夫可能就往这边琢磨了,越琢磨越远,越想越远,想到最后不沾边了,得了妄想症了。凡夫人就这样,之所以没有智慧不见性,就是因为著相。好,这里正好,你著相,所有的公案都是相,你一著相,就是死在这里,你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哪怕就算你是转悠死的,你转吧,你好好转吧,就像这个牛拉车,你好好想吧,你想三天三夜,你想三百年你都想不明白。这个车住牛不住怎么回事?他是使用的化学武器啊?它是机器人啊?怎么回事呢?你想吧,你想不明白,越著相越想不明白。所以凡夫的世界他就是著这个相,他越想不明白,他越想越要打破砂锅弄到底,到底这个牛跟这车是怎么回事。你看,宗慧禅师不一样,他说不是,那个驾车的人上哪去了,这是驾车人的事,你把牛打住他不就住住了。这说什么事呢?这两人的对话,莫非说牛跟车的事吗?还是说驾车人的事吗?这三者都有,都是说自己的心地,说自己的自性。所以你对自性、自己的心,能有几处悟,你才能有几分的收获,你才能有几分的明了。不然,你毫无是处,越转越迷。







扫码二维码关注更多

济南义净寺
令正法久住,祈国运昌隆。传播义净祖师爱国爱教弘法利生精神,为大众提供一方清净的心灵家园。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9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