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人说:物业不尽人如意的“真实内幕”

文摘   2024-10-14 19:29   江苏  
经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小区物业,交了那么多物业费却得不到好的服务或感受不到物业服务。
其实大家对物业公司的不满倒不完全就是讨厌物业,而是感觉物业公司只收钱不办事。

比如电梯老是修来修去,公共区域总是脏兮兮,小区汽车总是乱停乱放,维修总是不及时推三阻四等

站在物业公司的角度,其实很多事情可以解释得通。

如果你作为一个住宅项目物业经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事?

别跟我唱高调说你是为人民服务,为小区服务,谁出来打工的目的都是赚钱,不是吗?

那物业项目经理怎么赚钱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仅凭工资而活的!

据我了解,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好地段超过1500户的小区,小区物业经理的“灰色”年收入可能达到40万左右。

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小区中来!

所以,物业项目经理最怕是什么?被撸下来,再也做不了物业经理,失去土皇帝的地位和这些收入。

顺着这个思路,物业经理想要保住职位,最主要的是解决4个问题:业主的投诉、上级的检查、硬性的成本压降和利润的无尽追求。

关于怕投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某小区保洁员每人负责一栋楼,共2个单元大约50层,物业主管给每个保洁安排了同样的计划:上午一个单位,下午一个单元,物业经理和保洁主管都认为员工按照计划干活。

实际上,通过调查,我发现了4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发现:同样的楼,没有任何两个保洁员的作业规律是一样的。

有的保洁每做完10层楼,就下楼洗拖把,然后再上楼;有的保洁则是随机下楼洗拖把,完全看不出规律。
第二个发现:不是每天都拖地的员工口碑最好。
某保洁员,并不是每天都完成两个单元的清洁,而是每天只做一个单元、两天一循环,但这个员工恰恰是业主评价最好的一个。

她虽然是两天做一次,但事无巨细,能把边边角角都做得干干净净,甚至业主的地垫都清理的干干净净,业主放在外面的鞋子也帮忙放得整整齐齐,业主都觉得这个保洁做事用心,她的区域也确实好于其他保洁。
第三个发现:保洁员并没有按照物业主管的安排开展工作。
虽然物业主管制定的计划看上去满满当当,但特别是下午时间,保洁们主要是花时间清理一楼和负一楼门厅,多数时间他们都没有上楼或者上楼随机看看或者在楼道坐着。
第四个发现:物业项目经理并不了解以上现象,并且不接受“两天做一次、每次做扎实”的安排。

针对以上发现的现象,跟物业主管和项目经理交流,他们认为保洁员一直是按照计划执行的。且我们建议物业公司以那个两天做一次的员工为样板,重新制定员工的作业计划时,项目经理和主管大都不能接受,理由是怕业主投诉说保洁员没去。
作业效果和作业SOP孰轻孰重,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或许作业SOP更大程度能保障工作和服务的稳定和不出错,用作业效果去评估员工工作,看上去很美好,但现实中好像没有哪个管理者敢去“赌一把”。
所以物业项目经理和主管们即使看到已经有员工因两天一次覆盖、每次做扎实而被业主肯定,但他们仍然不敢做出任何改变。
其实业主们投诉,真实的诉求是需要好的清洁品质。说保洁没去,只是一个更具杀伤力的投诉说辞。如果能可控、有序地把清洁做好,业主们才懒得操心保洁员有没有去。
可物业公司内部对于项目上的投诉数量是有要求的,一旦超过某个数量,物业经理和主管的评价都会受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绩效和奖金,以及能不能继续干下去的问题。

现实在位上获得的“红利”和公司考核体制,决定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他们只能求稳。
如今因为地产遇冷,房子不好卖,很多地产集团都把现金流比较稳定的物业公司看得越来越重,同时为了快速扩大物业公司的营收规模和利润贡献,大量地产高管空降物业系统。
我接触过的最夸张的一家TOP3央企地产集团的物业总部,从董事长到总经理再到十几个总部中心总,只有1个中心总是原物业出身,其他全是从地产空降。
地产圈内有个共识,认为地产公司比物业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要好,标准化程度更高。于是一批批的地产高管来到物业公司后,随之带来的就是地产的一整套管理办法。

物业和地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地产的高周转和标准化并不适合物业行业。
调研中,物业基层人员普遍认为他们的负担比以往更重,加班更多。
以住宅项目的工程维修人员为例,根据调研,他们的时间分配大约是这样的:30%巡检,20%保养,5%上门维修服务,剩下的45%应付总部、城市/区域公司检查,做各种报表,以及项目内部横向部门交接过来的工作
比如有些公司要求工程维保人员每天到消防机房、电梯机房、强弱电机房这些地方巡检,还要扫码打卡,上传到系统中。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工程维保人员会把这些机房的设施设备二维码打印出来放到抽屉里,再通过虚拟定位软件,每天便坐在办公位上扫码打卡。

再比如很多物业公司推行的线上维修工单系统,由客服上传工单,系统派单,然后由工程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并上传照片、维修结果等到系统,另外还有业主评价系统和回访等步骤。
整个过程做得貌似特别标准,但也特别繁琐。
现场工程人员大多反映,这并不实用,每天的很多工作时间都浪费在填报工单系统上,而业主对此也没有多少好感。
如果碰到怎么修都修不好的工单,一直投诉的工单,业主评价低影响考核怎么办?

那就在后门多建立几个工单,完美的关闭工单,获得最高评分,平衡考核分数。

这么一通搞下来,完美规避了系统考核指标数据不好看的问题,且从数据上,公司不仔细看,也发现不了项目的问题。总部检查就就检查了个寂寞。
业主的投诉和应付检查给物业项目带来的压力很大,但还没触及到根本。

真正让物业服务品质普遍下降的原因,是物业公司对成本的极限压降和对利润的无尽追求。

物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最主要的成本就是职工工资,所以压降成本第一个动作的就是裁员和外包。

十几年前,物业还有一个不成文的321人员配比标准,就是3个保安配2个客服配1个工程。

因为某些机房是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的,所以工程维保人员一般都是3班倒,再加上一些入户维修、公区维保的工作,一个六七百户小区的工程人员一般配5-6人,再加上保安保洁客服,一个小区的物业人员能有近30人的规模。

但是现在因为很多物业公司推行有感服务,也就是能让业主感受到的服务,于是客服人数增加,业主无感的,不能随时出现的工程维保人数和保洁保绿人员在缩减。

十几年前,大约每2.5万平配一个工程维保,现在是平均4.2-4.5万平配一个工程维保,甚至一些体量比较大的项目已经去到8万平甚至10万平配一个工程维保人员。

除了精简人员之外,物业公司还大量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你平时在小区看到的保安、保洁、浇水绿化人员,甚至上门维修师傅都很可能不是物业公司的人,而是第三方外包。
物业公司不用负责这些人的社保公积金,不用承担这些人的后台管理成本

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服务品质的下降,但是承受这个代价的反而是业主。

毕竟谁都没法要求,一个连公司员工都不是的外包人员来讲奉献精神,更何况外包人员的工资很多都是卡着城市最低收入来的。

拿大部分都是外包的保洁工作举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2000“3小时定律。

在整个物业行业压减一线员工的大背景下,工作加量不加价的情况非常普遍。

有人用科技手段,持续记录了多个项目,多种业态,上百名保洁员的工作时长,发现了“2000“3小时定律。

在不同的城市,不同业态,住宅也好,写字楼也好,政府办公楼也好,只要给的工资是2000元左右,不管给保洁人员划定的责任范围有多大,保洁人员每天平均劳动时长都在3小时上下晃荡,偏差不超过0.5小时。

“2000元的工资,只值得我付出3小时的劳动成了一线从业者心照不宣的潜标准

也就是说,哪怕是加大了责任区,只要工资没有合理跟上,员工只愿意付出3小时左右的劳动,他们自己会去调整每个楼层、每个楼栋的劳动时间,来让自己的总劳动时间不超出这个范围。

我的分析,他们的心理是这样的:劳动时间短了、对不起良心,因为拿了企业的工资;劳动时间长了,对不起自己,因为钱太少、多干就是亏待自己。这是物业基层大多数人的心态。

这种靠压缩后台工程维保人员,压榨外包人员收入,只是通过提升客服人员服务态度,交流方式的有感服务,可能是物业服务品质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压降成本的基础上,对利润的无尽追求,更加剧了业主对物业的不满意。

首先是对房屋维修基金的套取

房屋维修基金,就是我们办理房产证之前,要交的一笔用于小区公共区域维修的资金。

一般没有电梯的多层是35/平,别墅是45/平,高层是65/层,每个城市不太一样,但大差不差。

这笔钱一般是要保证小区几十年的维保有资金可用的,但是却被很多物业公司变着法的套取花掉。

比如电梯间设备的维护保养,平时电梯缆绳不注重保养,导致电梯缆绳使用寿命减少,本来好好保养的话四五年才需要更换的缆绳,现在不好好保养,两三年就得换。

然后采买更换的价格再报高一点,想办法把流程走通,就把维修基金的钱拿出来,形成物业公司的利润。

再比如现在强制规定的高层电梯半个月就要维保一次,每次必须由两名维保人员进行。

十多年前,每台电梯的维保费用还是每个月700-800/台,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每台电梯每个月的维保费用反而不到300元。

成本是世界上最硬的东西,300块的价格,外包公司严格执行起来肯定是亏损的。

至于原因,也不难猜。

一是因为大部分物业公司普遍采用外包的形式减低成本。

二是外包公司给物业公司或项目经理或相关话事人一部分回扣,本来一个月2次的电梯维保,每个月只来一次,或在维保内容上偷工减料等(道听途说,个人揣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物业公司这么一番骚操作下来,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保养次数,可以更快更换电梯零部件套取维修基金盈利。

就是苦了不知情的业主,各地时有发生的坠梯事件不能说跟这种操作没有关系。

如果说以上还是物业公司为了利润抛弃道德,接下来的这个案例直接就是物业公司烧钱买营收了。

因为很多物业公司都已经上市,上市就得每年有利润增长,有业务多样性,要有故事可以讲给投资者听,否则股价马上死给你看。

当年有一家物业公司,我就不指名道姓了,向港交所递表,被港交所反复追问一个问题:你一个物业公司为什么要上市?你就是一个收物业费做好服务的公司,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现金流应该很好,你上市融资要做什么?

后来这个公司被港交所逼得没办法,只能在收物业费这种基础服务之外拓展新的业务,打造社区生态,要卖东西给业主,要做广告的业务,那拓展业务需要很多钱,所以我才要上市融资嘛。

用这种社区生态商(讲)业(个)逻(故)辑(事)的办法,成功上市。

后来很多物业公司都有样学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物业公司都开通了线上商城卖东西给业主。

但是物业公司开通线上商城卖货,本质上就是跟淘宝、京东、拼多多竞争,怎么可能成功?物业自己的人都不会在自己的商城下单,怎么可能说动业主下单?

但是线上商城的营收指标又一层层压下来,完不成就得考核,甚至卷铺盖滚蛋,怎么办呢?

所以骚操作又来了,既然Z营收做不了,那就做J营收呗。

找供应商出钱在线上商城扫货,上百万的扫,把营收做上去。

还是那句话,成本是世界上最硬的东西,供应商也不做赔本的买卖啊。

所以物业公司就需要在其他的利润里面再分一部分出来,从本来就紧张的成本里面再压减一些出来,大概需要6%营收作为刷单佣金,这就进一步扼杀了物业公司真刀实枪提升服务品质的能力,只剩一下有感服务的花架子糊弄着。

除了零售业务之外,物业还有一些旧房改造装修、团餐食堂、空调清洁等增值业务,都是向经营要利润的主要业务方式。

总结一下就是,物业公司现在已经偏离了“业主管家”的身份,而是一切向钱看,就相当于一个伙计拿着东家的资源在给自己牟利,为了牟利甚至侵害东家的利益。

以上就是物业公司与物业服务“变质”的原因。
因篇幅太长,我们下一篇继续讲解,作为业主的我们,又如何破局当前的物业困境。


木头弟
平凡的,专注的,自由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