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俗称面抽,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发展成为面肌痉挛,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
图1:一例典型右侧面肌痉挛患者,表现为眼睑、口角以及颈阔肌痉挛。
图2:治疗后患者面部抽动消失,微笑面对生活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 (眼 轮 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1、血管因素
目前已知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主要是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粗大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根。
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原发性面肌痉挛,全世界广泛接受的病因为“血管压迫学说”,即颅内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受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改变,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以及血管压迫造成面神经运动核兴奋性异常增高(见图2)。很小比例的面肌痉挛可继发于颅内桥小脑区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病变及骨性病变,原发病因解除后症状多可消失。
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部造成的压迹,使神经根局部变薄。
2、非血管因素
脑桥小脑角的占位可导致面肌痉挛,而颅后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亦可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常见病因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mot exit zone REZ)受血管压迫所致。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需要与以下进行鉴别。
①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②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
③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④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
何为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无痛性、阵发性同步抽搐 , 可累及所有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颅内面神经长期被附近动脉血管压迫,引起面神经电活动异常加剧,导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属于常见慢性进行性疾病。
面肌痉挛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
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是否安全?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认为肉毒毒素是面肌痉挛治疗的一线选择。A型肉毒毒素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项成熟稳定的技术。
操作简便且安全性高,将小剂量肉毒素注入局部痉挛肌肉内,可迅速与肌肉结合,剩余部分及少量会进入血液循环且迅速被清除,因此对机体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副作用很小。
肉毒素可以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对钙离子产生拮抗作用,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阻碍肌纤维的收缩,从而使肌肉松弛,肌肉松弛麻痹作用可随着新的神经发芽与运动终版处的功能连结,神经传导和肌肉活动可得以逐步恢复。
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
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具有阻滞周围神经一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弱肌肉收缩的作用,进而缓解肌肉痉挛。
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在高倍显微镜下找出压迫神经的血管,即医学上称的责任血管,然后用生物材料(Teflon棉)把血管和神经隔开,面神经不再受压,眼睑跳动、嘴角抽动自然也就解除。此方法创伤小、痛苦少、不易复发,是根治面肌痉挛的最佳选择。针灸及肉毒素注射面部肌肉的方法仅短时起效、治标不治本。
手术切口为在耳后发迹内小切口(3-5厘米),只需剃除耳后部分头发;颅骨钻孔后骨窗直径仅2-3厘米。
在高倍显微镜下用生物材料(Teflon棉)把血管和神经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