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手术?还是药物?

文摘   2024-10-07 19:32   北京  

     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CAS),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与单纯药物治疗有明显不同。

    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领域中对比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3项多中心RCT是SAMMPRIS、VISSIT和CASSISS研究。近期汇总SAMMPRIS和CASSISS两大研究的原始数据汇总分析结果在J Neurointerv Surg发表,显示PTAS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长期卒中或死亡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PTAS的短期卒中风险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种族、高脂血症和责任事件类型可能会对PT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潜在影响。

  

    

    利用SAMMPRIS和CASSISS研究的原始数据,完成了IPD-meta分析(基于个体患者数据的meta分析)。IPD-meta分析是目前公认的证据级别最高的研究,因为为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领域最大的争议支架联合药物治疗or单纯药物治疗提供了最高级别的证据。


    

 SAMMPRIS研究


    在SAMMPRIS研究之前,关于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比较,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SAMMPRIS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比较血管内治疗(支架植入)与强化药物治疗在预防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中风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的证据。

纳入标准:

  1. 年龄:通常要求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

  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必须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证据,通常是通过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检查确认。

  3. 狭窄程度:患者的狭窄程度通常需要达到70%或更高。

  4. 近期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需要在最近有中风或TIA的病史。

研究结果:

  •  SAMMPRIS研究共纳入了451名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血管内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具体分配如下:

  • 血管内治疗组:207名患者

  • 药物治疗组:244名患者

  • 这些患者来自北美和欧洲的50个研究中心


  • 在30天内,血管内治疗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7%,而药物治疗组为5.8%。

  • 在1年内,血管内治疗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0%,而药物治疗组为12.2%。

在SAMMPRIS研究中,即使在围手术期之后,在平均随访近3年后,支架置入术也没有优于药物治疗。

SAMMPRIS试验定义了最佳药物治疗,包括每日325mg阿司匹林,每日75mg氯吡格雷连续90天,以及强化危险因素调整,目标是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mmHg或<130/80,低密度脂蛋白(LDL)<70 mg/dL(<1.81 mmol/L)。

VISSIT研究

    VISSIT(Vitesse Intracranielle Stent for Ischemic Therapy)研究是一项关于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研究。用于评估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在预防中风复发方面的效果。

    与SAMMPRIS试验类似,2015年发表的VISSIT试验——首次比较球囊扩张支架与药物治疗重度(70-99%)症状性ICAS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单纯药物治疗优于血管内治疗

纳入标准:

  1. 年龄通常在18岁以上。

  2. 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程度通常需要达到50%或更高。

  3. 近期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史。

  4. 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且没有禁忌症。


研究结果:

  • PTAS组(n=58)vs内科治疗组 medicalmanagement(n=53)

  • 1)球扩支架+药物治疗 与 单纯药物治疗的30天卒中和死亡率相当(PTAS vs 药物治疗:24.1% vs 9.4%,P=0.05)。

  • 2)1年时,PTAS组的卒中及TIA再发风险更高(PTAS vs 药物治疗:36.2% vs 15.1%,P=0.02)



CASSISS研究

    CASSISS研究是目前全球第三个、中国和亚洲第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历时10年,共纳入了380例患者,最终收入358例有症状的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99%)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患者,最近一次缺血症状发作超过3周。随访3年。


  •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组 176例,单独药物治疗组182例。药物治疗包括3个月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此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和卒中风险因素控制。

  •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30天内发生卒中或死亡或30天至1年期间特定区域脑卒中发生率为8.0%,而单纯药物治疗组为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另外,两组间次要研究终点(包括2年和3年特定动脉区域脑卒中发生率以及3年死亡率)均没有差异。

  •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的2年特定动脉区域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9%和 9.0% ,3年特定动脉区域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1.3% 和11.2%。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的3年死亡率为4.4%,而单纯药物治疗组为1.3%。

小结

    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领域中对比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3项多中心RCT是SAMMPRIS、VISSIT和CASSISS研究。如果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即为重度狭窄,可首先尝试药物治疗。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尝试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重症
神经 与 重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