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PCSK9 抑制剂+他汀药物联合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文摘   2024-08-17 21:40   北京  
JAMA:PACMAN-AMI研究

    PACMAN-AMI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PCSK9抑制剂Alirocumab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

    300名患者参与了此项研究,他们在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随机分配接受Alirocumab或安慰剂治疗。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Alirocumab能显著增加冠状动脉斑块的回归,减少脂质核心的负担,并且增加纤维帽的厚度。

      研究首次同时使用IVUS,NIRS及OCT三种腔内影像学工具,综合评估了他汀类药物基础上早期联用PCSK9 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罪犯血管斑块转归的影响。使用IVUS测量的动脉粥样硬化体积(PAV)百分比的变化。NIRS测量的最大脂核心负荷指数(maxLCBI)的变化和OCT检查的最小纤维帽厚度(FCTmin)

    结果表明,对比单纯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早期联合使用PCSK9 抑制剂能更为显著地降低PAV及maxLCBI 4mm、增加minFCT,从而减少斑块的易损性,这可能与试验组在随访52周时所达到的显著更低的平均LDL-C水平以及更大的LDL-C降幅相关。

  • 主要终点事件:PCSK9-i组患者PAC变化值较对照组更为明显(-2.13% vs. -0.92%;95%CI:-1.77--0.65, P <0.001)。

  • 次要终点:maxLCBI:PCSK9-i组患者maxLCBI变化值较对照组更为明显(-79.42 vs. -37.60; 95%CI:-70.58--11.91; P=0.006);FCTmin: PCSK9-i组患者FCTmin明显大于对照组(62.67 µm vs. 33.19 µm; 95%CI: 11.78-47.45;P=0.001)。

    所有的图像都来自同一位患者的同一病变部位,并对应两次血管内成像检查的时间点。对于血管内超声(IVUS),外弹性膜边界(绿线)和腔边界(红线)被叠加显示,指出了动脉粥样硬化体积百分比从62%减少到50%。注意在A和D面板中匹配的IVUS横截面上,3到5点方向延伸的钙化(实心白色线性结构)。对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测量了最大脂质核心负荷指数(4毫米)的减少;B和E面板中的虚线指出了脂质积累最多的4毫米区域。对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了最小纤维帽厚度(在C和F面板中由白色箭头指出)从56微米增加到158微米的增加。

  • PCSK9-i组患者LDL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76.5 vs. -54.7mg/dL; P<0.001)。

  • 不良事件发生率:PCSK9-i组再发心脏缺血事件明显较少。

PCSK9抑制剂:超强降脂

    血脂异常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背后的恶魔,针对血脂异常人类研发了越来越多新武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汀类药物,而PCSK9抑制剂是目前最最热门的一种,超强的降脂效果,超长的作用时间,较小的副作用,这些都是吸引人的卖点。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在中国高血压调查中,中国≥35岁居民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达34.7%;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40岁居民年龄与性别标准化的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达43%。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降脂治疗则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的基石。

    更强:PCSK9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能够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0%浓度,比高强度的他汀更强,PCSK9抑制剂不但能够高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能够降低甘油三酯,脂蛋白a等,起到调节综合血脂谱作用,理论上说,有更好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更长效:再加上每2周到4周给药一次的给药方式,甚至半年一次,减少用药频次,提高用药顺应性,同样也有着他汀类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

    更安全:PCSK9抑制剂不会引起转氨酶升高、肌肉痛等他汀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PCSK9靶点机制
   

 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是一种由肝脏主要产生的丝氨酸蛋白酶,与体内脂质代谢调节密切相关。

    PCSK9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与肝脏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促使LDLR向溶酶体转运并降解,而不是被循环利用回到细胞表面。这一过程导致肝脏对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使得血浆LDL-C水平升高。

    LDL-C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PCSK9通过调节LDLR的水平间接影响LDL-C的代谢。PCSK9的转录主要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调控,而SREBP2也调节其他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如LDLR和3-羟基-3-甲基葡糖-芳基辅酶a还原酶(HMGCR)。

    针对PCSK9的治疗策略,如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的功能,增加LDLR的数量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LDL-C的清除效率,降低血浆中LDL-C的水平。这种机制已被证实能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和阿利西尤单抗(alirocumab)等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显示出显著的降脂效果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此外,还有如Inclisiran这样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通过阻止PCSK9 mRNA的翻译来降低LDL-C水平。这些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高血脂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PCSK9 超卷的降脂靶点

    全球共有4款PCSK9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是安进的依洛尤单抗注射液、赛诺菲的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信达的托莱西单抗和诺华的Inclisiran

    PCSK9抑制剂类药物,目前国内上市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抗类的注射型药物,例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等药物,这类药物一般可以每2到4周用药一次,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50%以上,还有去年新获批的SiRNA药物英克西兰,这个药物作用更长效,可以每半年注射一次,同样也是通过PCSK9靶点起作用,起到强效降脂的作用。

    单克隆抗体的PCSK9抑制剂,都已经通过医保局的谈判进入了医保目录,价格也出现了大幅的下降,每针的用药价格从原来的1300元左右,下降到了300元左右,每月的用药费用为600多元,每年的药费在7000多元;而英克西兰由于是新上市的药物,目前每针的定价是9988元,每年的药费高达2万元左右。

    PCSK9抑制剂目前是最卷的降脂靶点,仅在中国就有十款同靶点药物在研发,未来这里将是腥风血雨的肉搏战,只有上市最早,效果最好,价格最低,营销最强的产品能够生存下去。

 默沙东宣布旗下在研产品PCSK9抑制剂MK-0616在2期临床研究中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口服PCSK9抑制剂。



神经重症
神经 与 重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