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动力性卒中的历史发展

文摘   2024-10-20 19:11   北京  

血流动力性卒中(Hemodynamic Stroke)是指由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脑卒中。这一概念在神经病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以及治疗策略的优化上。

 

血流动力性卒中(Hemodynamic Stroke)

    血流动力学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认为是灌注不足或营养物质输送不足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存在的血管闭塞或狭窄造成的,只有当动脉压降低(如直立性TIA)或能量需求增加(如强光视网膜跛行)时才会导致明显症状。
    与栓塞性或血栓性中风相比,血流动力学中风和TIA可能更微妙,更具有情境特异性,表现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触发因素和影像学因素(例如,先前存在的大血管闭塞、体位性低血压、心脏病或贫血)来怀疑。
    虽然有血流动力学梗死模式的影像学定义,但这些特征并不特异性,甚至可能在血流动力学卒中患者中不存在。尽管比栓塞性中风少,但及时识别血流动力学卒中/TIA是必要的,因为与之相关的缺血复发风险很高,血流动力学损伤需要被识别,并对个体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损伤程度进行估计,以防止复发性(血流动力学)中风。
血流动力性卒中的临床表现

    血流动力学卒中或TIA患者的体征或症状可能与血栓栓塞引起的症状没有区别。然而,特定症状或促发因素可提示血流动力学起源(表1)。除了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外,颈动脉闭塞患者与非颈动脉闭塞患者相比,更常出现非局灶性一过性神经症状,如非旋转性头晕、不稳、意识不清。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另一个指标是伴有肢体抖动的TIA,这可能被误解为局灶性癫痫发作。它们的特征是突然粗大的全肢运动,经常伴有麻痹,通常持续<5分钟。它们可以由表1中提到的因素诱发。

血流动力性卒中与认知损害


    慢性脑灌注不足是认知障碍的潜在原因。在一组有症状的ICAO患者中,大约一半的患者存在认知缺陷,甚至在只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和磁共振成像(MRI)上没有结构性病变的患者中也存在这种缺陷。RECON试验(随机评价颈动脉闭塞和神经认知)研究了与最佳药物治疗相比,颅内外旁路手术(EC-IC)是否能改善症状性ICAO患者的认知,并提高15O PET氧提取分数(OEF)。结果表明,认知障碍与OEF增加有关,尽管旁路组不能实现认知改善。
    CREST-H研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颈动脉血运重建和医疗管理-血流动力学)对血管重建与医疗管理后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可逆性的结果可能会提供进一步的见解(NCT03121209)。

血流动力学眼部表现

    眼部血流动力学缺血可迅速发展为失明。ICAO患者可能出现视网膜跛行,其特征是暴露于强光后短暂的单眼视力丧失。这被认为是由于视网膜代谢需求增加,而边缘视网膜灌注不能满足。
    ICAO的另一个潜在的眼部表现是眼缺血综合征,引起进行性同侧单眼视力丧失,可能伴有眼周疼痛。长期视网膜灌注不足导致视网膜、视盘或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并可能出现棉絮斑,进而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失明

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症状

    椎基底动脉区域灌注不足的特点是由血流动力学挑战引发的后循环症状反复出现。椎基底循环TIA或卒中患者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和非局灶性症状的结合。

    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70%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同时发生局灶性和非局灶性短暂性神经系统发作,而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这一比例为26%.只有局灶性症状的患者被认为有很高的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比。

    在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卒中后循环登记(NE-PCR)中,支持血流动力学机制的临床症状具有以下特征:(1)后循环TIA,(2)站立后复发症状,(3)逐渐、逐步的发病和病程,以及(4)与神经体征不成比例的不习惯头痛。在407例连续后循环卒中和TIA患者的登记中,13例患者被确定为具有潜在的血流动力学机制,这通常是由双侧颅内椎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患者经常报告发作性头晕、单侧无力、构音障碍和头痛。

    在VERiTAS研究(椎基底动脉血流评估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风险)中,研究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结果与高级成像上的血流速度相关,只有8/72(11%)患者报告了灌注不足症状,这很难预测成像上的血流动力学损伤,与卒中风险无关,很少有特定的触发因素引起后循环症状,如颈部旋转导致椎动脉闭塞(也称为弓猎人综合征),单侧手臂运动导致锁骨下动脉狭窄导致椎动脉逆流。


血流动力学损害的高级影像学评估
    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特征是脑灌注压(CPP)的降低,但高级影像学不直接评估CPP而是评估机体对于CPP降低的补偿。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血管舒张刺激后的脑血流(CBF)变化;

  2. 血管扩张的指标,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

  3. 氧摄取分数(OEF)。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最早实现脑灌注三维重建的方法,通过15O标记水的PET技术,可以定量测量脑血流量。结合15O标记的O2吸入PET,可以评估OEF和氧消耗(CMRO2)。

血氧水平依赖(BOLD)磁共振成像(MRI)结合标准化的二氧化碳(CO2)应用作为血管活性刺激,是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先进技术。BOLD-CVR测量可以反映大脑整体的血流储备,并与15O-H2O-PET的结果高度一致。


血流动性卒中的治疗策略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证明对降低血流动力学损害引起的卒中风险有效。既往研究显示支架并未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由于血流动力学和栓塞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缺乏针对血流动力学损害患者的特定研究,合理的策略是遵循标准的风险防控策略,包括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戒烟和鼓励体育锻炼。

    血压管理是争议最大的领域。对于血流动力学损害的患者,关于血压控制目标的数据有限且相互矛盾。在COSS试验中,收缩压低于130mmHg的患者并没有增加卒中风险,而在VERiTAS和SOpHIA的一项亚研究中,收缩压低于140mmHg的患者卒中风险增加。



神经重症
神经 与 重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