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文摘   2024-08-10 20:43   北京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神经并发症,通常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后发生。该综合征的特点是手术后,由于脑血流突然增加,导致一侧大脑血流过多,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出血。本文旨在综述CH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风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策略,并结合一个典型病例进行讨论。


典型病例
    

    一位71岁女性,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因之前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而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她在社区医院接受了无并发症的左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无症状的左侧颈动脉狭窄(80%)

    手术后,她报告头痛、左颈部不适、恶心和呕吐,收缩压在160至190 mmHg之间。她恢复了抗高血压药物,包括卡维地洛、肼苯哒嗪、氢氯噻嗪、异山梨酯和洛卡特普。她开始每天服用100毫克阿司匹林,但暂停了氯吡格雷。

    术后第一天,她突然出现严重高血压,全身血压达到219/107 mmHg。她继续抱怨头痛,但没有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尽管接受了静脉注射拉贝洛尔和肼苯哒嗪治疗,严重高血压仍然持续,最终需要使用硝普钠输注。到了术后第三天,硝普钠逐渐减少,但没有硝普钠,血压再次上升到160至180 mmHg,她的头痛持续。

    术后第四天,她出现了嗜睡、表达性失语和右侧偏瘫(NIHSS得分,8分),血压为146/79 mmHg。紧急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左侧额叶脑内出血(ICH;图1C)。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拉贝洛尔治疗,以保持血压低于160 mmHg,并转至三级医院。

    在综合中风中心入院时,开始使用尼卡地平输注,目标是收缩压<140 mmHg。重复的CT扫描显示ICH体积没有增加。脑电图没有显示癫痫样活动。尽管她继续有失语和轻度右侧偏瘫,但她的神经学检查在住院期间有所改善。

    她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14天出院,转到急性康复设施,继续服用81毫克阿司匹林和家中的血压药物方案。一个月后,她重新开始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她的冠状动脉支架,7个月后她的NIHSS得分为1分,表示轻度失语。她的改良Rankin量表得分为2分,Barthel指数为90。

发病机制

1 血流动力学变化

CHS的核心机制是手术后由于颈动脉狭窄的解除,导致一侧大脑供血突然增加,从而引发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在长期的狭窄状态下,大脑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无法适应突然增加的血流量,导致毛细血管内压力过高,进而引发脑水肿或脑出血。

2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手术后,受损的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无法正常调节脑血流,导致脑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引发CHS。此外,高血压也是CHS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其通过加剧脑血流量的增加,进一步增加发生CHS的风险。

3 炎症反应与血管功能障碍

研究表明,手术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在CH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手术损伤引发的炎症因子增加,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引发脑水肿和出血。此外,术后内皮功能障碍也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异常和血脑屏障破坏。

风险因素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CHS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术前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CHS的风险显著增加。术后血压控制不力也是CHS的重要诱因。

2 术前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由于长期的低灌注状态,其脑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术后突然的血流恢复容易导致CHS。

3 合并症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可能通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CHS的发生风险。此外,术前存在脑梗死史的患者由于已有的脑血流动态调节障碍,亦属于CHS的高风险人群。

临床表现

1 症状表现

CH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包括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改变、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在极端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这通常是由于血管壁的破裂引起的。CHS的症状通常在手术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通常在24-72小时内达到高峰。

2 临床分期

CHS的临床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阶段: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痛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 中期阶段:症状加重,出现癫痫、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 晚期阶段:症状达到顶峰,可能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影像学表现


  • CT:病变同侧脑沟消失,脑回肿胀。不到 1% 的病例可有急性颅内出血。

  • MR:T2/FLAIR:皮层和皮层下高信号。DWI:正常或弥散增强(弥散不受限)。CBF/CBV:升高(术后比术前升高数倍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CHS的重要工具。MRI在早期可以显示脑水肿、血管扩张和血脑屏障破坏的迹象,而CT通常在晚期用于评估有无脑出血。

2 功能性成像

功能性成像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以显示脑血流的改变,帮助区分CHS与其他可能的术后并发症。

3 鉴别诊断

CHS需与其他术后并发症如术后脑梗死、脑水肿、出血性脑卒中等相鉴别。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起关键作用。

治疗与管理

1 血压管理

术后严密监测并控制血压是预防和治疗CHS的核心策略。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以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缺血。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惊厥药物、防止脑水肿的药物(如甘露醇)、以及改善脑血流的药物。抗炎药物可能在未来的治疗中发挥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3 手术干预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外科干预来减轻脑压,防止进一步的脑损伤。但这一手段通常是最后的选择,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


小结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罕见的并发症。CEA 术后无症状性脑过度灌注常见,约占 19%,但是出现综合征者罕见(约占 1%~3%)。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定义应该是手术后基于脑血流灌注大幅度增加(较术前基础水平增加 100% 以上)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

    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反应及血管功能障碍。高血压和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是CHS的重要风险因素。早期识别和适当管理,特别是血压的严密监测与控制,是预防和治疗CHS的关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CHS的分子机制和新型治疗策略。



神经重症
神经 与 重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