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来就头晕? 这是体位性低血压

文摘   健康   2024-05-04 23:03   北京  

    

    据《纽约邮报》2022年8月30日报道,美国一名对重力过敏的女子声称她每天有23个小时在床上度过,站立超过3分钟就会晕倒。


    这位来自缅因州的28岁的女子约翰逊患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综合征,这是一种站立或坐起时心率会异常增加的病症。约翰逊将这种病称为对重力过敏。“站立超过三分钟我就会头晕、生病或昏倒。如果躺下,我会感觉好多了。我整天都在床上。”约翰逊说。


    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躺着或坐着的时间久了,站起来突然头晕、视物模糊,过几分钟后又恢复正常。

根据生活经验,多数人会把这种不适感归结为低血糖或贫血。事实上,真正的元凶可能是低血压


起立就头晕,可能是直立性低血压
    初始直立性低血压,简称直立性低血压,属于体位性低血压的一种。它是血压调节异常的表现,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快速站立后,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不适。

    如何判定自己是直立性低血压?站立起15秒内,突然出现的血压骤降反应,通常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

这种体位性低血压年轻人也会有,多发生在身体素质低的人群或某些病症人群,但老年人更多,特别是合并多种疾病的虚弱老人

一般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就算低血压,不同类型的低血压都可能造成头晕症状
    不管是:体位低血压、体质低血压、一过性低血压(天气炎热的夏天较为常见,因出汗过多、血管扩张而导致血液供应量减少,会出现暂时性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都可能造成头晕等症状。
    而在中医看来,这样的头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多因气血不足、脑失充养所致。
帕金森病与低血压

     帕金森病患者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

    直立性低血压症状通常发生于突然直立后,但也可能在进餐、用力和长时间站立后发生。症状由脑灌注不足所致,包括全身无力、头晕或头晕目眩的感觉、视觉模糊或视野变暗,严重病例甚至出现意识丧失(晕厥)。少见情况下,直立性低血压可引起心绞痛或脑卒中

    直立性低血压在帕金森患者中非常常见,累积患病率约为60%帕金森病患者伴发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认知功能障碍和病程长等   

α-突触核蛋白病的概念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导致OH的BRD)是突触核蛋白病的常见临床特征,这类疾病的病理特征为大脑和外周自主神经中发现含α-突触核蛋白的神经元胞质包涵体(路易体)或神经胶质包涵体。这些疾病包括: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表现为运动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此类患者中,nOH的患病率随年龄和疾病持续时间而增长,发生率为20%-60%

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伴有帕金森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影响中枢自主神经系统,但通常不累及外周自主神经元,有两种表型:帕金森型和小脑型,均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

单纯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pure autonomic failure, PAF)表现为仅有特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虽然起病特征最常为nOH,但也可能出现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泌尿系统和胃肠道症状。PAF患者可能进展为PD或DLB,其次是进展为MSA。但一些PAF患者可能会保持这一表型长达数十年,提示神经退行性过程局限在外周自主神经元内。

可以引起低血压的药

    降压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括硝酸盐类和钙通道阻滞剂),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坦索罗辛)和β-受体阻滞剂

    抗帕金森病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B型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type B, MAO-B)抑制剂;

    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

    阿片类药物

    酒精

    一篇meta分析纳入69项试验、27,000多例患者,发现直立性低血压风险最高的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OR 7.7695%CI 2.51-24.03)和三环类抗抑郁药(OR 6.395%CI 2.86-13.91)α-受体阻滞剂、作用于中枢的α-受体激动剂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该分析显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抑制剂也与直立性低血压发生几率轻度增加相关。rug-induced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PLoS Med 2021; 18:e1003821.

    虽然降压药可能造成急性直立性低血压,但长期高血压强化治疗可减少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可能机制包括延缓年龄相关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障碍,以及减少高血压介导的压力性尿钠排泄造成的夜间低血容量

其他可以导致低血压的原因

  • 糖尿病神经病:糖尿病是自主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病因

  • 副肿瘤综合征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如神经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损害(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节病变)

  • 副肿瘤性自主神经病与抗Hu抗体有关,最常发生于小细胞肺癌患者,但也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抗Hu抗体也称作1型抗神经元核抗体(type 1 anti-neuronal nuclear antibody, ANNA-1)。与副肿瘤性自主神经病相关的还有2型浦肯野细胞胞浆抗体(Purkinje cel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type 2, PCA-2)和神经元胞浆蛋白[脑衰蛋白反应调节蛋白-5(collapsin response-mediator protein, CRMP-5)]抗体。

  • Sjögren病和其他胶原血管病,肾衰竭、维生素B12缺乏症、毒素、某些感染(梅毒、莱姆病、HIV感染、Chagas病)、结节病和卟啉症也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

体位性低血压生理基础

    当体位改变时,人体循环血量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肢分布,引发人体的神经介导反射活动,进而诱导血压下降。

    人体平卧位时,机体约 25%~30% 的有效循环血量分布在胸腔。直立倾斜试验开始后 10 s 内,将有300~800 ml 血液转移到腹部、盆腔和下肢,引起静脉回心血量迅速下降。随着倾斜时间继续延长达到10 s 左右,毛细血管跨壁压增加,大量体液进入细胞间隙,有效循环血量将继续下降 15%~20%(700 ml左右 ),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这些重力性有效循环血量的变化,如中心静脉压、心脏舒张末期充盈压、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的下降。

    人体稳定体位性血压变化的机制,包括:

(1)快速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和增加全身血管系统阻力;(2)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倾斜开始后 10 s 左右 ),如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心肺压力和化学感受器、舌咽迷走神经、孤束核、下丘脑、延髓腹外侧核、迷走神经背核、胸腰椎脊髓外侧柱核和交感节等神经反射弧,调节心脏排血量;

(3)下肢的骨骼肌泵作用;

(4)神经体液调控(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倾斜后 20 min)等维持血压活动,不会发生显著的血压下降。

    从卧位变为站立位后的生理学效应为:心率增加 10~15 次 /min,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25%~45%,每搏输出量降低 15%~45%、收缩压降低 <10 mmHg(1 mmHg=0.133 kPa) 或 不 变, 舒 张 压 升 高 5~10mmHg 或不变,脑灌注和脑电波正常。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

 一线治疗:非药物治疗

  • 去除致病药物:降压药(尤其是diuretics)、硝酸酯类、抗抑郁药物、酒精

  •  生活方式改善:

  •  缓慢坐起,尤其是在晨起

  • 避免高热和脱水

  • 床头抬起10-20°

  • 饮食改变(少食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避免饮酒,减少高血糖指数(high glycemic-index)食物

  • 运动

  • 弹力袜和腹部加压带

  • 增加盐和水的摄入

药物治疗

  • 溴吡斯的明(非适应症) :60mg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

  • 屈昔多巴(Droxidopa ,100 mg1片):

  • 米多君(midodrine,2.5mg1

神经重症
神经 与 重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