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从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不等。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VCI的患病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24年版《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的发布,旨在规范VCI的临床诊疗,提高医师对VCI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有效降低VCI的发病风险。
血管性认知障碍病因和临床分型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
(一)很可能的VCI
1.具备VCI诊断的三个核心要素:(1)存在认知相关主诉,且神经心理学测定也存在1个或多个认知域受损;(2)存在血管性脑损伤的证据: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脑血管损伤神经症候群、脑血管损伤的影像学证据,以上各项不一定同时具备;(3)血管性脑损伤在认知障碍中占主导地位:尤其在合并AD病理表现时,应明确血管性脑损伤在认知障碍中的主导作用,临床特征需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突发起病,认知障碍的发生在时间上与1次或多次脑卒中事件相关,呈阶梯式或波动样进展,且认知障碍在卒中事件后6个月以内出现并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②无明确卒中或TIA事件,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受累的认知域主要为信息处理速度、复杂注意力/额叶执行功能,伴有以下特征时可作为支持点:A.早期出现的步态异常,包括平衡障碍或反复跌倒;B.早期出现尿频、尿急或其他不能用泌尿系统疾病解释的症状;C人格或情绪改变,如意志力丧失或抑郁。2.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其改变符合VASCOG最低影像标准。
(二)可能的VCI
(1)具备VCI诊断的三个核心要素。(2)未行头颅MRI检查,或头颅MRI影像学改变不足以完全解释认知障碍。
(三)排除VCI
(1)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2)存在可以解释认知障碍的其他疾病,且是导致认知障碍的首要原因:包括脑肿瘤、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脱髓鞘性疾病、内科系统性疾病或代谢异常。(3)首次诊断认知障碍前3个月内存在明确的中毒病史或药物、酒精的滥用/依赖。
(四)严重程度分型
1.VMCI:符合VCI诊断标准,不影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IADL或ADL正常或轻微受损),但是为了保持独立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代偿性措施。
2.VaD:符合VCI诊断标准,严重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同时要排除脑卒中相关感觉/运动障碍所致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
VCI的影像诊断标准:诊断VCI推荐使用VASCOG影像学诊断标准,需至少具备以下影像学表现之一:(1)1个大血管脑梗死足以导致VMCI,而诊断VaD往往需要2个或多个大血管脑梗死;(2)单个广泛的或者关键部位(一般位于丘脑或基底节区)的脑梗死,可能足以诊断为VaD;(3)2个以上脑干以外的腔隙,1~2个关键部位的腔隙,或者1~2个非关键部位的腔隙同时合并广泛的WMH;(4)广泛或融合的WMH;(5)关键部位的脑出血,或者2个及2个以上的脑出血;(6)以上形式的组合。应当注意的是,在VCI的诊断体系中,这些神经影像学发现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并且必须考虑其性质、严重程度和位置。
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MRI模态开始应用于研究和临床。例如,扩散张量成像(DTI)、静息态功能MRI(rs-f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这些指标可能与认知功能减退密切相关,有望成为VCI潜在的影像标志物。在分子影像学检查方面,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可检测脑部的代谢情况、Aβ和tau蛋白沉积,这些异常改变与脑血管病变有一定关联,或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