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昨天下午举办的“文学中的茶生活”活动现场,作家谢挺围绕该主题,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详实生动地分享了文学作品中的系列茶事。现将该分享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茶与清欢
有句老话,叫“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概括了古人的基本生活要素,茶排在最后,但却是生活必需品,可见其重要!
茶叶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神叶,它的起源应该是从中国开始的,贵州也应得上一个茶叶起源地,有着很悠久丰富的茶文化。贵州传说中最早的原住民叫濮人,濮人据说也是仡佬族的先辈,当时濮人即已能种茶、制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只是当时还没茶的名称,皆以“荼”命之。
今天这个活动的主题是“文学中的茶生活”。我的题目呢,叫作《茶与清欢》,就顺带说一些我对今天这个主题的理解。
当时看到这个主题时,我脑海立马闪现的是当年看钱钟书《围城》中的片断,方鸿渐和唐晓芙热恋时说过一个趣事。就是说以前,茶叶传到西方的时候,最初洋人是把茶叶煮了以后,将水倒掉,再把茶叶用盐和胡椒拌了以后食用。大概这也是一种吃法吧。这个典故呢,好像是杨绛先写过,后来再被钱钟书当趣闻用在他的小说里。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一种新的事物,在普及的过程中常会被人误读,会有出人意料的理解。当然如果拿茶叶当沙拉吃,可能一芽一叶的绿茶味道会更好些也说不定。
杨绛还在她的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当时她和钱钟书出访欧洲时,到某位学者家作客,主人热情接待,并请他们喝茶。这时候他们喝茶已经用水泡了——主人当着他们的面往茶壶里放茶,是按人头计的,在场四人于是放了4勺,然后呢,茶壶也算一位,于是又往壶里追加一勺,这样泡出来自然很浓酽——这大概也可以算西方的一种茶道。
说起茶道呢,我们肯定首先会想到日本,因为古时中国人吃茶的过程还是渐渐有了一些礼仪,但终究还是以喝茶为主,到宋朝时的点茶已经有程式化的倾向,而将茶道做到极致的,也只能是日本。据说在唐朝的时候,能提神醒脑又清香淳厚、回味悠长的茶叶,被日本东渡的遣唐学僧带了回去,一些喝茶的礼仪规则也顺带打包,在日本不仅茶叶被推广种植,连喝茶的仪式感也由于这个民族的特性,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所谓的日本茶道换到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肯定是繁文缛节,甚至会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川端康成的小说《千只鹤》里就能传递这种信息。如果单说故事,《千只鹤》无疑是有些“脏”的:讲的是男主人公菊治在他父亲徒弟近子的茶会的遭遇——父亲是著名的茶道宗师,他与徒弟近子有染,之后又钟情好友之妻太田夫人。菊治父亲去世后,在一次近子的茶会上菊治与太田夫人偶遇,夫人将对菊治父亲的爱,移情于菊治,菊治其实是去相亲的,却被喧宾夺主的太田夫人吸引,无法拒绝。面对不伦之爱,太田夫人最后自杀谢罪。夫人的女儿文子代母向菊治致歉。
近子是位优雅的茶道师,但她乳房处有一块黑痣,开篇作者就让8、9岁的菊治与父亲同时见到近子用剪子修剪,痣上的毛——不太清楚,这个细节的作者真实的用意,按菊治父亲的解释,缺点某种程度也是特点,也有可能转成长处——但小说中近子的作用只是企图在自己的茶会上,促成菊治与稻田小姐的婚姻,却没想到结果却导致他与太田夫人的孽缘。
川端康成自己解读《千只鹤》时说,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其实,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怀疑与警惕,并予以否定的。
小说中有一段写到菊治的相亲对象稻田小姐展示她所修学的茶道,“她的点茶纯朴自然,找不出任何瑕疵。从胸部到腰部姿势都很标准,有股子高雅气度。”很显然这个标准是有个程式在先的,目的则是“高雅的气度”。
由于茶叶在中国的生活中是常态,所以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散文大家都对茶叶及相关话题有诸多涉及。前面说到钱钟书的《围城》,我看了一下,鲁迅和周作人好像都写过茶叶。把他们两兄弟关于茶的观点放在一起比较也蛮有趣,鲁迅先生在文中把喝茶当成平生的清福,粗人和雅人的体会却不尽一样,而不能体会秋思,不会享清福的粗人,才是先生心目中的强者!
周作人先生则比较了西洋吃茶法和日本茶道。前者以红茶加吐司面包,只是当饭,在裹腹,而后者“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也并未得认可。周先生的境界是“喝茶当于瓦屋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民国文学女神,也是生活大师的张爱玲亦深谙茶道,这可能与她的身世及领悟力有关,她的小说中有很多处关于茶的描述及议论,有些则很有隐喻。比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到香港后和相亲对象范柳原喝茶聊天的一段,范白喝完茶后,对着玻璃杯里的残茶形状进行研究,“杯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积着的茶叶,盘结错杂,就像没膝的蔓草与蓬蒿。”
其时,白流苏是位离婚的寡妇,范柳原则是情场浪子,两人的处境,也与这杯残茶相似,但换一个角度,却又显得勃勃生机,这也喻意着两者将能渡尽劫波,相互成就,重获新生。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第一次看《倾城之恋》,我是被这句话震撼到的,但其实,小说很多平常处,比如前面这段残茶的描述,也是充满了机心和睿智的。
四大名著中,也有很多关于茶的描述,尤其《红楼梦》这部民俗生活的大百科,早早就借林黛玉的眼睛来呈现贾府锦衣玉食的程度和规格。比如林黛玉到贾府第一次吃饭,饭后丫环们送来的茶水——以前林父教导是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有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
之后又有王熙凤拿林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可见当时的定亲会有“喝茶”这个仪式加持,比寻常喝茶多了一层含义。
后来贾母带着一众女眷并刘姥姥去游大观园,在妙玉的拢翠庵又借喝茶传递了极丰富的信息。比如当妙玉亲自用一茶盘端着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锺,把茶捧与贾母。贾母直接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答:“是旧年蠲的雨水!”
之后就是黛玉宝钗还有宝玉跟妙玉到耳房喝体己茶,则又是一番境界:妙玉给宝钗黛玉的都是有来历的茶具,给宝玉的则是她自己吃茶用的绿玉斗,宝玉因此笑话,为什么她们是奇珍异宝,自己的却是个俗器,没想妙玉反脸,说:“这是俗器,只怕你家未必找的出这样一个俗器来呢。”
这一段显出妙玉身份、见识的不一般。有考据说妙玉是太子在民间的遗珠,不知道确否?但看这气势,贾府对他熟悉与包容,肯定身份不一般。后因她配的水,是五年前梅花上收的水,林黛玉没吃出来,也招来一通讥讽。
另外,还有个写茶的文章印象深刻的,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名士的汪曾祺,在他的散文中写过很多茶故事,比如说他写在昆明读西南联大时的《泡茶馆》。
《泡茶馆》里头,首先汪老就解释,这个“泡”是昆明本地没有的,是北方的学生带过去的。那个“泡”,像泡菜一样的泡,有长久的意思。也是长时间坐才产生的一个词汇,也是和本地的文化的一种结合。而且,到茶馆的话,首先是坐,其次才是吃茶。在云南,叫吃茶。好像浙大西迁的时候,李政道写过一篇有关浙大西迁的文章,也谈到一段泡茶馆的经历。这个茶馆的老板娘对他们学生都非常的好。只要是学生,钱就收得低,换茶也不再另收钱,有时候就在那里坐一天看书。这个是在湄潭。
当然,说到茶馆,最著名的还是老舍的《茶馆》,全剧据说有姓名的,就有五十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来来去去产生一种特定的流动感,但《茶馆》只是借了茶馆——茶的这个衍生物,这个平台来展示老北京几十年社会动荡,人情世故的变迁。在这里,其实茶——不是重要的。
我们看到的是时光荏苒,世事无常。茶的分量太轻太轻——但宋时两句诵茶的诗是我喜欢的,一句是张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另一句是苏东坡的名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甚至里面没有直接说茶,但我想,这个清欢中间应该有茶的成分吧,尤其是绿茶:隽永、深远、悠长。
有茶的生活啊,才能谈得上清欢。
《大益文学(2024秋)》上新
预售期间随赠精美木质书签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