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生于广东湛江,现居佛山。从事过印刷工、灌装工、服务员、保安员、厨师等多种职业。目前为外卖骑手,亦诗亦评。个人事迹被《中国工人》《南方工报》《现代家庭报》《信息时报》及佛山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正午的油井:郝随穗诗歌中的光与影
文/吴荣强
在深入探究郝随穗的新作《油井的正午》(原载于《诗林》2024年第三期)之际,我被其语言之精炼和思想之深邃深深吸引。这组作品不仅深情地颂扬了石油文化,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及其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造诣。尤其是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视角和唯美的语言,深深触动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这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的界限。
我与郝随穗结识尚不足一年,他身为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已获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逐渐熟悉他的生活与作品后,我了解到郝随穗一直是一个心怀善意、热爱生活的人,他所到之处总是给人带来阳光般的温暖。我一直坚信,成熟的诗人大多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锻造了诗歌的内在质地。《油田的正午》正是他多年诗歌修炼的成果集大成,是我读过的他的众多诗篇中尤为卓越的一组。
如果说郝随穗早期的诗歌更多地以“我”为主体来表达情绪、折射生活的无力感,那么,《油田的正午》则标志着他叙述方式的一种突破。这些诗作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对石油、生活、自然以及价值观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例如,他在《在场的又一个正午》中写道:“石油,以温暖的方式/喷射出红彤彤的火焰/这些寂静的山,这些山溪中干枯的鸟鸣/在光焰中找到自己的正午”。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细腻而丰富的笔触,巧妙地捕捉了陕北油田在炎炎正午时分的壮阔景象。诗的开头以“在场的又一个正午”作为时间的划定,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立即将读者的感官带入陕北那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令人仿佛立足在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这是正午的现场”一句,不仅精确地刻画了时空场景,更是对油田这一特殊场所的深情颂赞。在这里,油井超越了其作为生产设备的冰冷属性,被诗人赋予了情感和生命,它们仿佛在低语,诉说着自己的历史与故事。
诗歌结尾处的画面,“深情的石油望着头顶飞过的鸟群”,更是将石油人格化,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中。鸟群的飞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而石油则以它特有的姿态,默默见证了这一切。这不仅是对瞬间时刻的精妙捕捉,也是过去与现在对话的一种沉思。整首诗歌通过对陕北油田正午时光的细致描摹,激发了读者对生活与存在的深层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更深刻理解。
在我的印象里,郝随穗是一位独具慧眼的诗人,他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还擅长透过心灵这扇门窗洞察生活的细微之处。在作品中,他致力于创造新鲜的石油人印象,并将个体与大地紧密连接,不断革新自我写作经验,拓宽了石油文学写作的边界。这种生活和思想的双重积累,使得他在处理“石油写作”题材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郝随穗的诗歌充满了意义折射和自我指认。他并不是在表达一种纯真而偏执的诗意,而是以一种纯真而偏执的方式守护着这种诗意。无论是向内探索还是向外延展,抵达的都是鲜活生动的现实。我尤为欣赏他的《延一井》,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石油与石油人无尽的忧伤:“时间用自己的风月/在这里收拢与石油有关的正午/然后陈列在这口油井流经的延河之中/王朝的倾覆、战争的洗礼、时代的变革/石油成为一百多年历史的书写者”。
这首诗以“延一井”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时间、历史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延一井"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位于名为七里村的村庄,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标记。自1905年至今,它见证了无数正午时光的流逝。诗中写到,“时间用自己的风月,在这里收拢与石油有关的正午”,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在这个地方,时间如何汇聚了所有与石油相关的事件和记忆。这些被时间珍藏的记忆,随后被展示在油井旁流淌的延河中,成为历史的见证。
诗歌通过使用“王朝的倾覆、战争的洗礼、时代的变革”等词汇,强调了石油作为历史记录者的角色,记录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石油不仅被视作一种自然资源,更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诗中提到的“延河左岸,七里村在每一个正午低调地守着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这不仅是对这个特定地点的描述,也象征着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工业并存的复杂状态。
何其芳在《<工人歌谣选>序》中指出:“诗意似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郝随穗的诗歌,以其平易、亲切、深邃的特质,触动着读者的心灵。他的诗作中流露出日常生活的真情,令人感动。尤其在语言运用上,他以最简单的词汇精准地描绘了石油工人复杂的生存状态,展现了非凡的写作才华。
纵观郝随穗的近作,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平静而深沉的叙述方式。在词语和意象的选择上,他更倾向于生活化,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不仅让我们从多个侧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郝随穗的生活与创作,还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作品的价值与成就。正是这样平淡的讲述,带着藕断丝连的情绪,吸引读者不断地往下阅读。在另一首《油井的正午》中,诗人意识到:“每一口油井都有自己的正午时光/时光中的看井人/执念于一滴石油的沉浮/以时间的跨度/获取正午的纯度和石油的纯度”。
该诗以“油井的正午”为题,通过细致描绘正午时分的油井场景,展示了石油工业的力量与美感。诗人运用宏大的词汇,将整个广阔的井场与正午这一特定时刻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这一壮观景象的敬畏。在诗中,阳光被赋予了正午的特性,其光芒中似乎弥漫着石油的气息,这样的描述不仅赋予阳光以生动的形象,也强调了阳光与石油之间的密切联系。
诗中的看井人形象,代表了那些日夜守护油井、专注于石油提取工作的人们。他们对一滴石油的沉浮执念深重,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珍视。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旁听了五月诗会上的石油之声,一群看井人在油井的草坪上诵读正午。这里,诗歌成为了石油的一种属性,每一句诵读都充满热情,如同正午的阳光一般炽热。
郝随穗曾言:“我喜欢正午的原因是它在时间之中,时间是一道硬门槛,挡住了所有想要转身倒走的事物。在陕北,特别是产油现场,正午是不允许有风雨遮蔽的时间段,它应该是阳光普照、万物安详的时候。这个时间段被陕北人重新命名为‘亮红晌午’,石油从黑暗中走出来,接受晌午的光明是一次涅槃。”从这组《油井的正午》来看,也确实如此。
作为一个诗人,如何发现并表现诗意,以及该从何处入手,这需要衡量一个诗人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郝随穗擅长在细微处发力,却绝不会迷恋上雕虫小技。他能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挪移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气质,从而使诗意在瞬间迸发。比如在短诗《寨二井》中:“她们是女子采油组,当有关石油的事物/被一一经手,寨二井的井场里的树及其它/就有了另一个高度。高处,四周岁月而来”。
这首《寨二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女性在非传统领域中的工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烟火正浓"象征着日常生活中的热闹和繁忙,而"人间杂陈"则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多元和复杂性,表明这一切都是真实且有意义的,不是表面的装饰或虚幻的想象。即使在遥远的或难以到达的地方(如高山上),日常生活的片段(六月里的日常)也能被轻易地触碰和体验。
诗中的这部分转向了主题,即女性在油田(寨二井)的工作情景。她们通过给抽油机穿上红色工衣这一行为,不仅赋予了机械以色彩和生命力,也象征性地展示了她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安全的重视(红色通常与危险和注意相关联)。每天清晨,她们开始工作,仿佛给大山披上了一层象征希望和新的开始的曙光。最后几句赞扬了女子采油组的工作和影响。她们的工作不仅改变了油田的景象,还提升了周围环境(包括树木)的价值和美感。
很多时候,写作并不能为诗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但它却可以让诗人回味和体验曾经的过往,以一种柔软或明亮的方式悄然进入读者的心灵,呈现给世界一些明亮和暖意。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常常写到诗人或与自己曾经的职业身份相近的人物,这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程度的自涉性。这一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想象性的介入、角色扮演或精神投射。
郝随穗的诗歌整体上散发着一种自由舒展的气息,它们虽质朴却不失俊逸,尽管畅达却又含蓄委婉。因此,他在写作之路上轻装上阵,很少在原地徘徊不前,似乎总有源源不断的题材和随机而得的创作灵感。他的《书法》就是这种创作的体现:“他在山岗上写下风,他在白纸上写下雪/风声里听得见山路向北,雪色中看得见故人/归来。他叫采油工,名字里写下自己的春秋”。
这首诗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细腻地描绘了一名采油工在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孤独与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深刻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渲染。"孤独之中"强调了采油工独自一人面对大自然的情境。采油工在空旷的环境中,通过想象让自然元素(旷野、风雨、山水、朝夕)成为陪伴,表达了他在孤独中与自然为伍的心境。
采油工用毛笔记录下周围的草木和流逝的时光,以及那些永不凋谢的红色,指的是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采油工不仅记录自然现象,也在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回忆。最后几句揭示了采油工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夜晚通过书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两朵花"象征性地代表了他的妻子和女儿,用颜色区分了两者在他心中的形象。诗的结尾提到了他的名字和工作地点,将个人情感与职业生涯紧密联系。
郝随穗的诗歌,并非那种激情澎湃、瞬间俘获人心的作品,而是在内敛的文字中,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新奇的譬喻和温婉的情思。通过隐喻、留白、通感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他的诗歌朦胧而婉曲,深情而绵邈。他在处理宏大与细小、远与近、动与静的关系时,总能找到一个奇妙的交点。文字细腻而精准,极富画面感,仿佛能够看到故乡的风物,从而一次次地返回心灵的原乡。
他的文字具有理性和见识的宽厚底蕴,而灵性和个性的灼灼光华就更显出神来之笔的点化,其内在的逻辑和格局不断攀援升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字的质地以及理想的光芒,常常会让我们沉迷其间。如在《白枝花顺着山路开到油井场》中:“白枝花是一句方言,这盛开的花香/就是它的问候,它问候山路/山路是大山的绳索,解开时光/问候从低处到达正午的开阔”。
此诗描绘了白枝花沿着山路绽放直至油田的迷人景象,通过这一自然景观象征生命的旅程和时间的循环。诗的开头设定了场景,白枝花沿着山路一直开到了油井场。这不仅描绘了一条美丽的自然之路,也暗示了生命与工作的融合。白枝花在这里被拟人化,它的花香被视为对山路的问候。山路象征着时间的纽带,引领着人们穿越时光。
这些诗句描绘了一条路从低处逐渐向上延伸至开阔的正午,象征着人生旅途中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目标的过程。这里反映了一个现实,尽管有许多路径可以选择,但通往目的地(油井场)的唯一路径是通过花朵盛开的方向,意味着成功的道路虽单一却美好。最后,白枝花的紫色芬芳沿着山路绽放,仿佛在揭示夏天的每一个秘密。这暗示着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奥秘在每个细小之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珍惜。
阅读郝随穗的《油井的正午》,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细细品味。诗中有明净的群山,也有黑寂的石油,有一段您会深陷其中,而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诗歌。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经历,更是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悲喜交织,令人动容。油井、群山、河流、鸟鸣、花朵、采油工……这些元素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构建了他生活的世界和生存的舞台。这些平常的景物,在郝随穗深情的笔触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熠熠生辉。
在这组作品中,文字洗练而克制,叙写简洁而不简单。作者巧妙地隐藏了自己,与诗中的人物进行深入沟通,淡淡的哀伤和隐忍的情感在字里行间弥漫,虽晦而不明,却透着天色将晓时的一丝微光。如在《石油是时光最古老的访客》中:“它们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以蓝色的火焰认同自己的身份/客居于时光深处/目睹亿万年前的江河与山川”。
石油,常被誉为“时光最古老的访客”,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石油在地球悠久历史中的独特角色与深远影响。其形成过程被喻为一种“沉寂”的状态,直至最终演化成化石,这一过程象征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转变。文中提到的具体时间与地点——陕北的七里村,标志着石油发现与开采的重要时刻,仿佛让沉睡亿年的化石“复苏”。石油的开采,从“黑暗”至“光明”的跨越,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亦涉及广阔的地理空间。
石油,被赋予“古老世界的最后证词”之身份,意味着它作为直接证据,见证了过往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变迁。在现代社会,它以液态的形式呈现于世人眼前。此处所言的“它们”,指基于石油的机械与技术,通过“蓝色的火焰”彰显其作用与存在感。这似乎在暗示,尽管石油已融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依然承载着远古时期的记忆,彼时它尚处于未成形的状态,潜藏于地下的自然世界之中。
郝随穗在《故乡是石油》(创作手记)中说:“几十年来,我和石油相互依存,彼此成就了产能与作品的双重使命。我的写作被石油魔性般地吸引,每一句诗行似乎都必须从石油的深渊中打捞而出。若诗句中没有油味的散发,我的笔锋便会排斥这样的手段,否定这样的判断,我的写作就会被视为徒劳无效。”他对诗歌意象的拿捏、对语境的处理是雅致含蓄的,但含蓄中又给人拨云见日般的清朗之感。
郝随穗仿佛是一位携带着诗歌百宝箱的行者,通过阅读他的诗作,观察他的人生,体会他的思考,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他的诗歌世界中寻找到各自所需的宝藏,迅速地融入诗人精心构建的诗意世界。这种在宏阔中展现细微的功夫,使诗歌创作呈现出带有自我烙印的独特风格,进而融入大众的文学世界。很显然,要做到这些,离不开他的学识、见识和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思考、探索和洞见古今的能力。
生于陕北,长于子长的郝随穗,自创作伊始,其作品便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核。石油文化的浸润、油井故事的讲述、塞上风景的描绘,使他的写作具有清晰的辨识度,也使他成为“石油写作”的中坚力量。《油田的正午》的格局和气象,正应和着石油叙事的潮汐奔涌,展现了石油文化的壮阔与深邃。
郝随穗,陕西子长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出版《费尽荒凉》《硬时光》《庄里》等多部文学专著。
-THE END-
一审:Lakeyah
二审:王 三
校对:无 月
“大益文学”视频号定期直播分享
欢迎扫码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