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雷远龙(网名龙龙),1970年参加工作在成都无缝钢管厂当工人,1973年1月参军到青海二炮80306部队当战士,1977年复员回到工厂。1978年考进西南民族学院,大学毕业取得法学士学位,后进入四川省总工会,任过副部长、产业工会副主席、调研员以及公职律师等职。业余爱好文史哲。散文《春满龙泉》获庆祝建国50周年四川“祖国礼赞”征文一等奖。
雷远龙/吴文季,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一首《康定情歌》,旋律优美,雅俗共赏,传唱海内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推广,成为世界名曲。
多年来,这首歌的作者一直是一个谜,演唱时都标明为四川民歌,但这首歌一定有其真正的作者。
为此,《康定情歌》的产生地,甘孜州首府康定的《甘孜报》于1996年夏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的作者。
经过多方查找,事情渐渐有了眉目。甘孜州派人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为《康定情歌》配曲的江定仙教授和首唱《康定情歌》的女高音歌唱家俞宜萱,两位老人都一致认为,《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吴文季。
当时,我正在康定出差,对此也很感兴趣,专门问了时任甘孜州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的同班同学足麦,他说,州上已组织专人寻找吴文季,各种证据证明,《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吴文季是无疑的。
至此,吴文季,一个被历史的烟尘遮蔽了多年的名字,被拂去尘埃,闪闪发亮,而为世人所知。
为何吴文季是《康定情歌》的作者这一历史事实,被湮埋了多年呢,揭开历史的扉页,这是一段令人伤痛而感叹不已的历史。
吴文季,1918年3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洛阳镇。1935年曾在集美农林高中就读。
1935年吴文季因父亲病逝被迫辍学回家乡小学任教,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他立志抗日离乡北上,在武汉考进了国民政府举办的“战时干部训练团”,想要实现自己救亡救国的理想。
武汉沦陷后,训练团辗转到了湖南、贵州,最后落脚在重庆。
吴文季自小有音乐天赋,热爱音乐,喜欢唱歌,嗓音清越宏亮,因此他在重庆报考了中央训练团干部班,后进入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和声乐训练。
1941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吴文季在重庆参加了准备到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在泸县青年军203师任文化音乐教员。
203师有很多来自西康的年轻战士,他们都会唱一些西康地区的民歌,其中就有一种《溜溜调》的民歌,曲调优美欢快,表达了对爱情火辣辣的追求。
吴文季听后感到很通俗、很新鲜,他把这些溜溜调收集起来进行整理、改编,并创作了第四段加进去,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
康定的溜溜调原本比较单调简单,经吴文季改编、加工和再创作后,变得内涵丰富,曲调优美,雅俗共赏了。
抗战胜利后,吴文季回到了南京继续在国立音乐学院深造。他把《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曲子交给他的老师作曲系主任江定仙教授,请他为这首曲子配钢琴伴奏谱。
很快江定仙教授为这首曲子编配好了钢琴伴奏谱,并将其重新定名为《康定情歌》。
1947年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联欢会上,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伍正谦老师首次演唱了《康定情歌》。
接着,江定仙将这首歌推荐给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俞宜萱,俞宜萱在一场正式的音乐会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康定情歌》,全场掌声如雷,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开来。
后来,俞宜萱又在法国巴黎举办音乐会演唱《康定情歌》,引起全场轰动,《康定情歌》开始走向世界。
但是,吴文季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这首歌而走向辉煌,相反,他却在人生的道路上开始了坎坷的前行。
1949年5月,吴文季在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先后在第二野战军战斗文工团、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担任歌唱演员。
在总政文工团时,由他担任领唱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爱情也悄悄向他走来,团里的一位姑娘喜欢上了他。就在事业和爱情将获得双丰收的时候,情况却直转急下,厄运来临了。
1953年12月,因在国民党部队当过音乐教员的历史问题,吴文季被清退回了老家。走时,没有任何结论。
吴文季回到惠安洛阳镇老家后,蜗居在一间破败的小屋里,每天下地劳动接受监督改造,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渐渐冷却下来。开始,团里的那位姑娘还有信来,慢慢地就音信杳无了。
小巷里,吴文季的身影愈发显得孤单了。
但是,故乡的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位才华出众的儿子。
1958年惠安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成立了一个歌舞团,要以歌舞的形式来宣传和鼓舞人民群众。县里大胆地起用了吴文季,要他指导和编排节目。虽然被打下了地狱,但吴文季感念家乡父老的诚心,还是振作起了精神,创作剧本,组织排练。
在极端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创作了反映惠安妇女悲惨生活的歌舞剧《阿兰》。剧中以7个妇女集体跳海自杀,以死反抗封建婚姻的剧情,完美塑造了惠安妇女淳朴善良的形象,深刻再现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悲剧。该剧参加省市调演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以后,吴文季又创作了歌舞剧《八级浪》、《惠女颂》和《丰收之夜》,这些作品参加福建省文艺调演都获得了成功,成为优秀剧目,并被选为进京调演的节目。
但就在这时,又有人诬告他企图翻案,他被取消了进京演出的资格,并又被作为“阶级异己分子”清退回了家。
人生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完全破灭了,绝望之下,吴文季在贫困生活中造成的肝病加重了,拖着虚弱的身体,口中不断在咯血,他为相邻的崇武县创作的歌舞剧《崇武民兵》谱写了最后的一首曲子。
1966年5月1日,在那间破败的小屋中,吴文季睁着双眼,缓缓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48年饱经忧患、充满苦难的人生。
英年早逝,他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倏然划过天际,寂然熄灭了。死后,吴文季被葬在洛阳河畔的凤窝山上,小小的一个土堆,是他最后的归宿。
1986年,在吴文季去世整整二十年后,他获得了正式平反,恢复了名誉。虽然这一切来得太迟,但总算给英灵一个很好的告慰,吴文季地下有知,也当感到欣慰。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2008年3月29日,吴文季诞辰90周年纪念会在他家乡举行,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吴文季音乐厅剪彩及吴文季塑像揭彩典礼也同时举行。家乡为有吴文季这样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
今天,吴文季是《康定情歌》的作者地位得到了确认,这是对人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吴文季为《康定情歌》倾注了满腔热血,使这首世界经典民歌永葆青春和活力,它将继续流传下去,永远流传下去。
怀着对这位优秀音乐家的敬仰,我在旅行之际徘徊在惠安洛阳这个偏远小镇,寻觅他走过的足迹,期望能感受一下他不屈的气息。
在一个小巷中,我走进吴文季曾经的家。进门的一间房只跨三步就截止了,推开第二道门即是卧室,仅容一床一椅,这真是名符其实的蜗居啊。
终身未娶、孤苦无依的吴文季,就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唏嘘之下,泪水瞬间漫上了我的双眼。
走出故居,当地父老带我去看吴文季的墓地。
沿着凤窝山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翻过了一座山岗,又过一座山岗,小路崎岖难走,路两旁尽是比人高的荒草,一派萧索荒凉。路的尽头,是一座矮矮的黄土堆,这就是吴文季的墓了。
墓前立了一方墓碑,碑上刻着吴文季之墓几个大字,还有墓志铭:“他一生坎坷,却终生为自由而歌唱!”
泪水又漫上了我的眼眶。
我在心底呐喊:安息吧,人民的音乐家!你经历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你看,今天的惠安山欢水笑,一派欣欣向荣,饱经磨难的祖国正在走向富强安康。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一九六九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大,它涵盖了一九四九年前后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我们这一代”,既是“文革”的参与者又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投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投稿另一方法: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