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白,成都川师附中高六八级学生。1969年1月随校下乡到乐山地区青神县东风公社插队落户,返城后在峨眉六七厂当过工人、技校老师,四川省计委经济研究所主编《市场与发展》月刊和《信息商报》周报,省体改委《改革时报》、四川日报《金融投资报》记者、编辑。西南财大专科毕业,高级经济师。已退休。
孙白/昆明晋宁冷库产业探营记
我家昆明小区的位置属于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管辖,平时开车出去经常经过晋城镇附近,发现马路边座落着不少冷库,运货的大货车、农用车进进出出。
时间久了,不时看见这些繁忙的冷库,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大问号:为啥这里有这么多冷库?这些冷库都是干什么用的?这些不解的疑问就装在了脑子里。
有一天,我们小区合唱团新来了个女队员,活动结束后她又对着大屏独唱起来,我一听,正规女高音哦!
一打听,她姓杨,就是附近村里的人,在我们小区买的房,还经营着附近的一家冷库呢。
一听冷库,我马上来了兴趣,在蒋姐的协助下,联系上了小杨,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并参观冷库。
10月4日,我们驱车不到四公里来到晋城镇城边,小杨的冷库就座落在一条繁忙的大道上,小杨早在大门口迎接我们。我一看,这是个非常大的院子,广场是停车场和来往货车缷货、拉货的区域,十几个门洞就是冷库了。
(小杨家的冷库大院)
小杨引我们参观并介绍,这个院内的冷库,都是她们家族的资产。原来,小杨和她老公就是当地的村民,前些年老公跑运输挣下些钱,回来后就与自家兄弟姐妹凑钱成立股份公司,建了这个冷库院。
小杨家应该是大股东,实际掌管经营着这家冷库公司。小杨这个冷库公司院内一共有12个冷库,还有一个制冰车间,五台大型制冷机和两个抽湿屋。
(门上方有编号的进去就是冷库了)
12个冷库的具体经营,公司实际是全部都承包给了别人。
比如我们见到一个说一口成都话的老板,小杨说他就承包了两个冷库,其他的承包人基本也是外地人在干。冷库的日常运作,小杨他们不管,承包老板自己负责。
当然,整个院内12个冷库的共同配套服务工作,小杨两口子自己在干。比如货车进出库的地磅称重、开票工作,我就见是小杨两口子亲自在干,而且忙得不可开交。
(小杨正在为地磅过称的出库货车开票)
12个冷库所有的存储物,都是新鲜蔬菜。各种时令新鲜蔬菜从农民那里收购后,货车运来入库冷藏保鲜。
小杨介绍,制冷车间内五台大型制冷机为12个冷库制冷,其中三台制冷机正常运行,二台备用。冷库内的温度要控制在零上一、二度之间,温度高了低了都不利于蔬菜的保存。
(冷库配电柜)
(为冷库制冷的五台大型制冷机)
实际上,从地里收购进冷厍的蔬菜,是不能马上进入冷库的。
第一步必须把收购来的蔬菜放入抽湿屋内抽湿。
小杨说,刚从地里收来的新鲜菜,表面都有一些水份,如果不把表面水份抽干,蔬菜直接入冷库不利保存和下一步的运输。
进冷库前要抽去蔬菜表面的湿气水份,这点出乎我的意科,听小杨这么一讲,长知识了!
(抽湿屋)
冷库从农民地里收购蔬菜,用的都是统一大小规格的塑料筐,以利于统一入冷库堆放。小杨介绍,抽湿屋一次只能放半货车的蔬菜筐,每次抽湿用时约三四十分钟,因此一辆货车拉来的蔬菜要分两批抽湿才能完成。
(冷库从农民地里收购蔬菜,用的都统一大小规格的塑料筐)
(收购蔬菜,就是统一使用这种样式和规格的筐子)
小杨领我们进冷库现场参观我才弄明白,实际上进冷库里堆放着的一筐筐的蔬菜,并不是冷藏后直接运走投放市场,而是还要经过人工清理加工后再装箱这些工序,才能出库运输到外地。
在冷库里或冷库门口,我们看见工人们正在处理着叶菜,用刀削去根部头子,剥去多余的几片叶子,把加工处理好的叶菜整齐摆放好放在白色泡沫箱里。每个加工位上都有一个电子称,工人们都是按一定标准的重量装箱的。
我向工人打听知道,泡沫箱里最下面先放二三个装着冰的塑料瓶。塑料瓶大小如大的可乐瓶,这些冰瓶要用报纸包裹起来,还要用塑料袋套好。
(装着冰的塑料瓶一个个的要用废报纸包裹好)
(报纸裏好后,还要套上塑料袋)
箱底放好塑料瓶,上面再整齐摆放蔬菜。最后菜上面要盖上报纸,然后在报纸上放层碎冰块,最后盖上泡沫盖子,胶带封死,完成装箱。就可以装车运走了。
我在现场看到,在冷厍内处理加工蔬菜裝箱作业的工人,由于库内只有一二度,偏冷,他们衣着比外面作业的工人稍厚,我问他们冷不冷,工人说干活不觉得冷。
我们在冷库内还是感觉身上有些冷,想想外面气温二十多度,里面才一二度,这么大温差,体感当然会冷的。
我看到,不同的菜比如小青菜(上海青)、生菜、白菜、荷兰豆还有薄荷叶、小萝卜、茴香头等,都是用上面办法装箱的。
(薄荷叶)
(茴香头)
(小萝卜)
(荷兰豆)
小杨介绍,这些在库内外干活处理蔬菜的人,都是来自云南昭通那边的农民工,他们一天的收入大约二三百元左右。收入不算少,但非常辛苦,一天十来个小时不停的干活,不是一般人干得下来的。
一种带叶茎的手指粗细的胡萝卜,工人们正在仔细挑选,稍有点不好的,包括叶茎,就直接扔掉。工人介绍说,这些带叶茎的小胡萝卜是发往港澳地区的,供给赛马场里喂那些比赛用马吃的,也有饲养场用来给肉牛作饲料的,质量要求很严格。
我们在昆明家居住期间,蒋姐就爱到市场上买这种带茎叶的手指小胡萝卜,两元钱一堆。回家削掉叶茎,放泡菜坛里几天后捞出吃,又嫩又脆可口极了。想不到人家港澳地区是拿来喂牲口的,算是又长知识了。
据小杨介绍,各冷库的承包人,他们都有固定的下家,装箱的新鲜蔬菜一车一车即时发向全国各地的下家,甚至韩国、日本等。冷库承包人是根据各地下家对蔬菜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向晋宁这边的农民采购的。
小杨带我们去参观制冰车间,一个个的塑料瓶通过机器灌装上水,水不能装满,因为制冰的温度在零度以下,零度下成冰体积会膨胀,如果水装满成冰后会胀破塑料瓶的。这个冷胀热缩的道理我还是晓得的。
制好冰的塑料瓶一个个的要用废报纸包裹好,还要套上塑料袋,才能放泡沫箱内使用。包裹冰瓶要用报纸,后面蔬菜装泡沫箱时还要用报纸,因此冷库对废报纸的需量是很大的。
(包裹报纸的冰瓶正运到各个冷库作业点,供装箱使用)
我发现这里堆放着大量的一捆一梱的旧报纸,一看就不是从一户户读者手里收来的废报纸,应该是直接就从印刷厂收来的。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目前纸媒体走下坡路的窘境。
有趣的是,我居然发现其中还有2024年的四川日报和四川工人日报呢!难道是云南本地旧报纸的量太少,还需要跑那么远隔省到四川去收购吗?
(2024年的四川日报和四川工人日报)
(这应该是云南本地的彝语报纸吧)
现在手机、互联网普及了谁还看纸质的报纸哦,幸好旧报纸还有这种裹瓶子、垫箱底的作用,否则就只能从印刷厂直接进造纸厂的化浆池了。作为一个曾经的纸媒体从业人员,我不得不感叹时代变化的脚步太快了!
参观中我特别留意观察,看看在蔬菜的处理过程中,会不会给蔬菜喷淋防腐剂之类,这样可以增加蔬菜的保鲜时间。
很幸运的是,我没有发现工人在蔬菜处理加工和装箱整个过程中,给蔬菜使用过任何水性和雾状的东西,这点让我们参观者心里很释然,以后到超市里买云南来的蔬菜可以放心食用了!
(装满泡沫箱蔬菜的待发货车)
我还观察到,冷库在对蔬菜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要扔掉很多菜叶,地上是一堆堆的菜叶,不知冷库经营者是如何处理这些菜叶的。如果数量非常少,喂牲口喂鸡鸭或沤肥都好处理,可是看来冷库产生的废菜叶量非常大,这应该是个麻烦的问题。
(冷库院里到处都是一堆堆的废菜叶,可见量之大)
我回来上网一查资料,果然处理冷库废菜叶在全国都是个难题,而且前些年昆明晋宁这儿为处理废菜叶还发生过黑社会性质的凶杀案。虽然现在也有采取生物降解的方法,但毕竟没有普及,这仍然还是个有待彻底解决的社会问题。
参观中小杨的姐姐也来了,她告诉我们,她在附近不远处也有一处冷库院子,不过她家冷库院的规模较小,只有两个冷库。其实,准确讲,一个冷库院指的就是一家冷库公司。我问晋宁这里一共有多少冷库院呢,小杨姐姐说,200个左右吧,一般一个冷库院里都是有好几个或十几个冷库。
我心里估算了一下,就平均按每家冷库公司只有4个冷库计算,200来家冷库公司就一共有近千个冷库哦。这么多的冷库,要储藏多少吨蔬菜?每天要产生多少废菜叶?处理不好对环境来讲就是公害。
后来我又查到一个数据,2021年晋宁的冷库公司数量是83家,不知这个数对不对了。
参观结束后我联想到,晋宁这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蔬菜冷库,己经形成冷库产业了,如果没有大量的蔬菜来源,也不会产生如此多的冷库。
几年前我们在昆明晋宁这儿买房居住后,我早就注意到周边农村地里全是塑料大棚,鳞次栉比,形成一道风景,与我熟悉的四川农村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塑料大棚种的不是鲜花就是蔬菜,鲜花种植为昆明晋宁催生出亚洲最大的斗南花市,而蔬菜种植又让昆明晋宁诞生了一个庞大的冷库产业群体。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