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关腾云,成都市八里庄中学初六八级学生,1969年8月下乡到旺苍县东凡区茶园公社茶园大队当知青。回城后供职成都铁路局,当过铁路养路工,后从事铁路管理工作,任主任、科长。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网络诗人。《中华文学》二0一五年全国诗歌大赛作品入围奖、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二等奖、在感动中国“颂歌祖国.百年经典2020原创词曲作品网络大赛”中,获歌词组铜奖。诗歌散文作品千余首(篇)散见国内纸质刊物及网络微刊。著有诗集《踏歌行》(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关腾云/ 由歌曲《卡莎莎》想起
(点击上面黑色三角,请先聆听歌曲《卡莎莎》,再读全文)
“铁路修到了凉山下,彝家心里乐开了花……卡莎莎,卡莎莎,修路的大哥卡莎莎”(“卡莎莎”是彝语谢谢的意思)。
当年一首歌曲《卡莎莎》唱响在大凉山上,它凝聚着彝族人民对成昆铁路建设的千言万语,饱含着彝族同胞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融入了铁路筑路大军和彝族同胞的深情厚谊。
大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滇交界处,是横断山脉——大雪山的支脉,因山高谷深气候寒冷,故称之为凉山。大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地处偏僻山区,山高路险,很多地方都不通公路,只有崎岖山路,交通极为不方便,抬头是高山深谷,出门爬坡上坎,令人望而怯步。这不仅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长期落后于内地的原因。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大凉山上,一个个村寨散落在半山腰上,一座座悬崖村隐匿云端之中,一代代彝族同胞与世隔绝。特别是在大凉山腹地,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闭塞,因此彝族百姓生活一直都很贫穷落后,一直被视为“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成昆铁路的修建,为大凉山深处的人们走出大山,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参加铁路工作,修路养路在大凉山上。在工余时间里,经常听到有的老工人在工地上班或下班的路上哼唱着《卡莎莎》的歌曲,“铁路修到凉山下,彝家心里乐开花……,卡莎莎,卡莎莎,修路的大哥卡莎莎”。
歌声悦耳动听,歌词贴近生活,旋律优美轻快,曲调亲切动情,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歌声里去。
在那个年代,工作在成昆铁路是叫做“战斗在毛主席最关心的千里成昆线上”,虽然工作艰苦,但却引以为自豪。
那时的大凉山空旷静寂荒无人烟,远远望去高高的大山上白云缭绕,“抬头望山山遮眼,雁羽难度白云边”,大山深处峰峦叠嶂,悬崖峭壁耸入云间。半山腰上散落着彝家村寨,木头为墙,木板为瓦,显得非常单薄简陋,房前屋后的空地栽着稀疏的包谷洋芋,遥望山顶隐约看见一条窄窄的小路沿着陡峭的山势,犹如一条灰白色的细线从山上飘落到山下,四周静寂的没有一点声音,仿佛时间都凝固在高山深谷里。
在大凉山的万山丛中,成昆铁路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孤独的从牛日河边盘旋着伸向大山深处,火车在盘山铁路上几度回旋,随后又出没云间。铁道线上除了修路养路的铁路工人,偶尔看得见几个彝族同胞,身上披着查尔瓦披毡从铁路旁走过,整个世界都显得荒凉寂寞没有人烟。只有每当火车经过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车鸣笛响,在空旷的大山深处久久回荡,给这片原生态的土地带来一点生机,火车风驰电掣而过,一切都又恢复了原有的空旷静寂。
成昆铁路穿过四川盆地、横断山区、云贵高原,一路都是高山峡谷和崇山峻岭。穿越莽莽大凉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连接四川、云南两省,将曾经与世隔绝的荒凉山区与外界相连,让神秘的大凉山露出了真实面貌。
据有关资料记载,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其中在1959年至1969年期间因各种原因曾多次停建,随后又再复建,直至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在礼州火车站接轨,它标志着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
西昌城万人空巷,凉山10万军民在西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典礼。会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欢快的乐曲传遍四面八方,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凉山人民期盼已久的铁路终于通车了。满载着希望的火车给大凉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与外界的沟通上,都促进了大凉山的发展,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的注目。
成昆铁路是一条中华民族铁路筑路史上“最悲壮的铁路”,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史,是中华民族永世骄傲与自豪的创业史。成昆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筑路史上的奇迹,它的象牙雕模型摆放在联合国的展厅之上,与美国阿波罗登月,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一起,被联合国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它具有人类进步的划时代意义,它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
当年数十万名铁路建设大军在人烟罕至的大凉山上,在奔腾咆哮的牛日河畔,翻越丛山峻岭,跨过激流险滩,筑路于高山深谷之间,创造了举世瞩目功垂千秋万代的伟业,谱写出中国铁路筑路史上的壮丽诗篇。“成昆线要快修,让毛主席放心”是当年筑路大军的钢铁誓言,“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是筑路大军的坚强信念。特别是在当年“抗美援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为加强内地与西南边陲的联系,打通西南边陲通道,其功能和作用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深远意义。
成昆铁路沿线的地质状况特别复杂,断层密布,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沟壑纵横,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的“修路禁区”。成昆铁路的修建是前人未有做过的事情,是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年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气势,在地质“禁区”里修建的铁路,每一寸铁路都是筑路大军用生命和热血铺就。
那时修建成昆铁路没有先进的筑路设施设备,开凿隧道没有盾构机,全靠人拉肩扛,钢钎,铁锤,炸药。当年修建成昆铁路的铁道兵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铁道兵有三样宝,铁锹、洋镐加烂棉袄。特别是在修筑隧道时,时常都会遇到断层、溶洞、泥石流、暗河等,铁道兵战士就和工人们一起奋不顾身的拿起石头沙子去堵塞,有时甚至用自己身体,用血肉之躯去堵塞,其筑路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在铁道兵微信公众网号上曾报道过,在这条载誉的铁路上,“有二千五多名英烈用身躯托举起了千里钢铁大道,数十万筑路大军用血汗搅拌了成昆铁路的混凝土”。成昆铁路全长1096千米,相当于每修建铁路500米就有一人牺牲在这里。他们悄悄地走了,来不及挥一挥手,没有带走一缕清风,没有带走一片云彩,无声无息的长眠在成昆铁道线上。其中在修建红峰火车站至沙马拉达火车站区间的沙马拉达隧道工程中,因隧道坍方,一次就牺牲了多名铁道兵战士和筑路工人,而且全部掩埋在坍塌的岩石下,成昆铁路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生命之路,是用青春和热血铺就的钢铁大道。
当地老乡曾传说,每当夜深人静,月光如水的夜晚,还看得见隧道里战士们出操的身影,听得到钢钎铁锤风枪开凿岩石的声音,那是筑路大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就的钢铁大道,那是铁道兵战士和筑路工人的忠魂犹在。
当你乘坐列车行走在成昆铁路上,沿途很多车站都有烈士陵园纪念碑,你会被那高耸入云的丰碑而震撼,为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而肃然起敬,你会情不自禁地为当年的铁路建设者讴歌,向他们致最真诚最崇高的敬礼!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昆铁路修路在大凉山境内,西南铁路工程局(简称铁二局)的筑路大军高举“开路先锋”旗帜,为修建成昆铁路而浩浩荡荡开进大凉山,当地彝族同胞深怀感激之情,他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修路的大哥,卡沙沙!
当年,歌曲《卡莎莎》作者原铁二局文工团的创作员、词作家田逢俊、作曲家余远云为体验生活由内地来到大凉山上,在铁路建设工地上,便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古老的彝族民风民俗文化深深打动。耳闻目睹了铁路筑路大军与彝族同胞的亲密关系,他们仿佛听见这片土地的脉搏在跳动,感受到这块土地上的血液在流淌。
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山川河流的壮丽,还承载着千年古老文明的延续。在他们俩人的眼里,大凉山蕴藏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是来自大自然的最原生态的滋养馈赠,也是来源于彝族文化的厚重积淀。
田逢俊和余远云在创作歌曲《卡莎莎》的过程中,被大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而感动。据作曲家余远云讲,“这首歌是根据彝族的一首民歌改编、发展、创作出来的”,所以歌曲具有很浓郁彝族生活气息和特点。他们二人把大凉山彝族同胞对铁路修路大哥的深情厚谊融入到作品中,把彝族的生活气息和特点与民族音乐相结合,使旋律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创作出动人的歌曲《卡莎莎》。
歌曲《卡莎莎》一经问世,简洁明快的旋律就很快传唱在整个铁路建设工地,唱响在大凉山,唱响在全国,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一条成昆铁路。用现在的话来讲,成为当年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卡莎莎》歌曲的魅力在于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修建中的成昆铁路化作一串串美妙音符,让它那优美的旋律萦绕在大凉山上。在《卡莎莎》优美动听的歌声里,让你情不自禁地感觉到,歌声里有大凉山上的一镰弯月,有牛日河泛起的粼粼波光,有彝家山寨狂欢的火把节,有安宁河谷的稻花飘香。当人们畅饮着苦荞酿造的杆杆酒,依偎在温暖如初的火塘边,听着阿嫫唱着那不眠的歌谣,在情景交融的酒与火燃烧的图腾上,用写满筑路大军的豪迈气概与大凉山绮丽风光相结合,歌唱成昆铁路的辉煌成就,歌唱成昆铁路永载史册的奇迹。
(点击上面黑色三角,聆听歌曲《卡莎莎》)
成昆铁路是云端上的路,开凿于悬崖绝壁之上。记得那时成昆铁路上的白石岩火车站是一个四等小站,人烟稀少,每天来往客车乘降人数屈指可数。车站的一边是高高的悬崖峭壁,一边是奔腾咆哮的牛日河水,铁路沿着山势盘旋到山顶,随后又回旋到牛日河畔,上山的铁路是九曲十八弯,山里终年云雾缭绕。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的诗句是大凉山的真实写照。
当南去的列车沿牛日河畔前行,山中气象万千,瞬息万变,从列车上望去,蔚为壮观,云雾慢慢散去,方见大山真面目,才感觉到其情其景蔚为壮观,仿佛已被浩瀚的大自然淹没。铁路盘山而上,跨越牛日河,迂回重叠蜿蜒。乘坐在列车上,忽然望见牛日河对岸的山上也有铁路时,那就是到成昆铁路的著名展线——乃托展线。
据有关资料记载,由于成昆铁路上的白果火车站到乃托火车站区间距离只有8公里,铁道线路高低落差却达到了196米,为了克服地势所造成的巨大高低落差,在修建铁路时只好采用千分之十六的加力坡,使铁路线路延展长了9公里,中间增设了白石岩火车站。白石岩火车站就在这个展线上的第二层,同时成昆铁路在这里两次跨越牛日河。
从白石岩车站到相邻的乃托车站铁路盘旋在丛山峻岭间,行车时间需要近二十分钟左右,而在高高的乃托车站上,眺望白石岩车站近在咫尺,步行距离只需要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到达站台上,可想当年修建成昆铁路为了确保列车安全运行,无论是在工程设计上,还是在技术含金量上,在世界筑路史上都是屈指可数。
如今,在大凉山上,老成昆铁路已经开始停止客运营业,新的成昆铁路在时代的春风里高歌猛进,继续带领着大凉山的彝家人走向世界。今天,有许多的彝家儿女也参加了铁路工作,成为新一代的铁路人。火车开进彝家山寨,不仅带领他们离开了大山,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片原始静逸的土地,由于成昆铁路的建成而变得热烈。
在新的成昆铁路上,动车已经替代了绿皮车,现代化科学设施设备的投入,驰骋的动车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千里凉山彝风浩荡,满目青山尽收眼底。
虽然老成昆铁路的修建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在当年筑路建设者的深情凝望中,仿佛那首《卡莎莎》的歌声还在耳边响起,“铁路修到凉山下,彝家心里乐开了花,卡莎莎,卡莎莎……修路的大哥,卡莎莎”。
赓续前行,大道如砥。五十多年的岁月沧桑,抹不去历史车轮驶过的印迹,更抹不去人们心中的自豪感。老一辈铁路人用生命和热血开拓的成昆铁路,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向前伸延。老一辈铁路人曾经留下的每一个艰辛无比的脚印,都化作成昆铁路上的每一根枕木和路基石。
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慷慨悲歌,那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在成昆铁路上放射出了璀璨光芒。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不断去攀登新的铁路现代化建设高峰,续写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完)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