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解洪志,生于1955年9月,祖籍河北省巨鹿县,四川省梓潼县中学高中毕业,1974年8月到梓潼县山泉乡插队锻炼。1976年8月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四川省委党校本科毕业。曾任中物院机研所军民两用中心主任,四川省科学城神工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四川天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解洪志/ 第一次交公粮
交公粮是指在中国农村人民公社时期,每个生产队每年按照土地,当地的人口、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核定一定数量征收的农业税赋,以粮食作物的形式上交给国家,这是一项必须主动履行的义务,通常交给县级粮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库的富足,人民公社化体制被取消,土地划分到户,实行个人联产承包,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已在我国实行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和实行几十年的“双提留”,交公粮成往事。
但我却亲自经历一次交公粮,这次交公粮,我体验感及其强烈,可以说交的我百感交集,浑身通透,灵魂出窍,终身不忘。
(当年的主要劳动工具,本文作者近日回乡照)
(当年送公粮就是这套“老伙计”)
1974年8月,高中毕业,不到19岁的我响应国家号召,插队下乡到梓潼县三合公社跃进一队,现在叫山泉乡施公村的地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第二年夏末秋初,稻谷收获,队里按照惯例要给县上交公粮,青壮年都必须去,我为革命送公粮,口号杠杠响,我当然也不能例外。队里没有任何车辆,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也不通公路,全靠人背担挑。
肩上那担子足有近130斤,比我当时体重还重,肚里又没油水,好在那时年轻,平时天天都在担、挑,基本还敢试试。进城的路全是山路,要翻两座山过一条大河(潼江西河,梓潼人都知道),全程十几公里。
早上,吃饱了干稀饭,和我们生产队三十几个青壮年一起挑担上路,三十几条扁担一溜展开还是挺壮观的。队长还不忘提了两瓶花生油,这是给收粮的人,都懂的。(我们一年才分半斤油,哼!)
我铆足劲挑着粮食,一路上还有点小兴奋,(也有点小秘密)想着我也还可以,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全劳力!以后没哪个敢看不起我,特别在我们知青中,又增添了资本,因为全公社知青除了我们大队的老王,老肖没几个敢这样拼的。
和我一路的还有一个叫刘兴的老汉,他教我如何在担子不落地的状态下两个肩膀轮换着挑,这样省力些。
说起这个刘兴老汉,五十岁左右,矮矮小小的小老头,还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当年参加国军远征军,多次和日寇作战,敢和日寇面对面白刃拼刺刀,他曾把帽子脱了让我看他头顶上一道深深的刀疤,那是日本鬼子给留下的。
那次白刃战他夺下鬼子的枪刺,反手还是把那个日本鬼子送回了老家。为此奖他了一床毛毯和一双翻毛皮靴,这几样我在他家里真见过。他说那个日本鬼子比他还矮,他都够矮的了,真想不出当年的日本人有多矮。
那时,在我们这里,像他这经历的还有几个,让他们讲战斗经验,他们就说“打仗前千万不要碰女人”,嗨!啥玩意儿!但可惜这些人当年参加的是“国军”,在那个年代,这些经历不敢显摆,也没人重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末伏天,正晌午,热的够呛,他们说不能多歇,一歇饿了就走不动了,得走起,走起才有风,才能凉快点,也能扛住肚子饿,这场景,现在简直不敢想象啊!
(扁担湾还是那个扁担湾,但已无人再走)
来到个叫扁担湾的山湾,湾有三公里长,虽然已经很累了,但此时我的心情却格外舒畅,肩上担子也轻了,脚下顿时有力,目光远眺,不放过这里的山山水水。
因为这山湾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是省城成都来插队锻炼的知识青年,叫苏玲,和我同龄,先我一月来到这里。
我在她那里吃过一碗面,感觉是这一辈子吃过最香的一碗面,她深情的说就是多放了一坨猪油,朦胧煤油灯下那清澈的目光,羞涩绯红的脸颊,温暖柔情令人陶醉……长这么大,第一次感觉什么叫幸福。
我们住地相距只有几公里,但由于大队领导是个很有主意,很保守的中年人,对知青管理很严厉,不让串队,不让请假,尤其不让谈恋爱,我们全年基本无休,每天都要出工,每个月半天的知青教育大会就是我们的盛大节日。
对了,还有一个就是每年的春节,大队要组织知青文艺宣传队,公社汇演,还要给我们大队的六个生产队义演,那可是我们最盼望的日子。
大家在一起很好玩,很开心,别小看我们道具简陋,连块幕布都没有,也没有化妆品,专业服装想都别想。但文艺细胞倒不少,更不缺热情和胆量,一面锣,一床花铺盖面,一把锅烟黑就敢唱智取威虎山,也敢演国际歌响彻全球(当年照片为证)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年知青岁月,风华正茂的我们)
我们这十几个人当中,出了省部、地厅级领导,教授、专家、学者,企业家,海外富商。
(再回首,昔日的知青小屋就剩下这个孤单单的门洞,向过往的人们述说着曾经的岁月)
一个大队二十几号知青,全公社一百多都想早点离开农村,都想争着表现,都怕被比下去,经常都是仰望星空。每月要出满勤,早晚还要加班,柴要自己砍,水要自己挑,饭也要自己煮,菜就更别提了,有时连续一个星期就吃咸菜辣椒酱,苦不堪言。
(门前这条小路天天走,永远也走不到头……)
没时间谈恋爱,也没精力谈,而且还不敢谈恋爱。恋爱是谈的,没有谈,哪来的爱啊,无奈!
啊,思绪飞走了,得按住,不提这个了。
话说翻山越岭十几公里到了临近县城的一条大河边,又饿又累,早已疲惫不堪,双腿直打颤,可是,还必须要过这道河!时值夏末,洪水虽已退去,但水面大大变宽,原来的石板桥已被水冲坏,只能涉水过河。
(当年的桥断了,交通就断了,无法走。现在的桥又断了,不急修,旁边已有钢筋水泥大桥)
啥都不拿趟过这条河都难,还不说要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但没二条路,硬着头皮也得过啊。
脱了鞋,尽量挽短绳子,我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踩探着看不见的石头挑着重担过河。走到河中间水已渐深,我尽量挺直腰,双手紧抓萝绳,心里紧张到了极点~真是越怕啥越来啥,忽然踩到一坨青苔厚重的石头,足底一滑身子失重打偏,眼看踉跄着就要倒向水中……
120斤的稻谷啊,可是生产队的财产,我半年的口粮!那时苦干一年才能分到四十多元钱!当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极度无助,人都要急哭了!
正在这万分困难的时刻,一只大手把我给撑住了,我终于站稳了。
回头一看,是我们隔壁四队的张新林队长。真是百感交集,感激加苦楚……我终身难忘这一刻!
事情虽然过去四十几年了,但做人要懂得感恩和乐于助人在那一刻就牢牢种在我心里,比给我说教百遍都管用!
人在困难艰辛的时候多么需要有人扶一把啊……同时,也让我体验了坚持就能成功!我想他早已忘了这一件小事,可是我一生都记得,全记得。
过了河也就进县城了,走的都是平路,再坚持一下就到了粮库。
还好,我挑的粮食颗粒未丟洒,全部交齐。看着那黄灿灿稻谷进了粮仓,又看我今天的汗流浃背,翻山越岭,疲惫不堪,心有余悸,我深深体会到这颗颗粮食真的来之不易。
我们农民风里雨里,汗珠子掉地摔八瓣,自己一年都是粗粮瓜菜配搭着填饱肚子,无论如何还得把大米这种细粮供给城市,让我们城里人吃好。那些年我们是亏欠着农民的。那时,我们的农村是真穷,农民是真苦,农业也是真难!
这些年都有回到当年插队那个地方,但却找不回过去的时光和人了,我想见的人很多都不在世了,也有很多都找不到了。
(本文作者近日回乡照)
当年,那么美丽漂亮柔情的知青妹妹也远走高飞了,现在肯定也过的很好,虽然,她很多次依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能感觉到她的存在,还是当年那个美丽动人的她……
但毕竟是过往云烟,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再想这件事情了,不再探寻当年留下的若干猜想,让这次经历成为一个美丽的故事
(作者本人现实生活照)
我还想着徒步再走一回当年走过那些路,一是年龄不饶人,二是当地的老乡说以前的路变化太大了,很多地方改了道,原来的路都被树和草封了路,根本没法走了,也没人愿再翻山越岭,涉水渡河了。那些大河上早已架起了大桥,道路村村通,户户通,难以再现当年的场景了……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岁月如歌,时光在经历中消磨,又在回忆中复活,但再也无法相遇,更不可能重来。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