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正南,成都一中学生, 1971年支边,回城后,曾任中学教师、公务员、体育经纪人、《读者报》记者、私营企业高管、某行业协会秘书长。
胡正南/成都一中篮球队
写下这个题目,刹那间,成都一中篮球队的身影便鲜活起来,音容笑貌,声情并茂,跃然纸上,恍如昨日。
“彬子,过他!”
“老汪,投了!”
“建平,稳起!”
“进勇,快攻!”
“正南,分边!”
急切呼唤,激烈竞争,你来我往,应接不暇,攻防转换,精彩纷呈……
穿越在五十多年前,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学工、学农”的折腾中,在“工基、农基”的荒唐中,篮球带给我们青春岁月的美好印记,让憋屈的时光,有了些许的留恋。
这样的美好回忆,岂不快之也哉!
我们出生在社会大动荡之后,文革又让我们白白在家三年。不要说文化知识羞死先人,连玩耍的方式都是一片空白。人性压抑,需要运动来宣泄情感,苦仄岁月,需要舞台来证明自己。
篮球队的梁彬、汪永林、周兴国、向建平和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学校每周一次的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接受了学校体育老师张有功的严格训练。我们从接传球、运球开始,到假动作过人、三大步上蓝、带球突破、二打一,三打二等,掌握了基本要领,具备了一定的技战术能力。
1969年,进入成都一中后,王进勇加入了这个队伍,由体育老师李和湘指导。张老师和李老师,都是篮球专业运动员出身,水平都很高,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李和湘老师,他发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整体配合还相当欠缺。特别是我们面对同样技术能力强的对手时,进攻缺乏突破对方的战术,防守又不能有效的防范。所以,他着重加强了我们整体进攻和协防能力的训练。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李和湘老师的口头禅是:“区域联防,认球不认人”、“人盯人时,认人不认球”。他教我们如何局部二打一、三打二,中锋如何在禁区边占据有利位置。
对方区域联防时,两个前锋一定要沉底拉开,人盯人时,绝对不能全部集中在篮下,就在半场游荡,相互背人,打“堆堆”,伺机突破后进攻,背人时还要注意避免犯规,要有技巧,后卫的视野一定要宽,尽量用假动作骗过对手,对方人高时,要多用反弹球,对方人矮时,可以发挥优势,空中传球。
这些常识,让我们耳目一新,进步很快。我们曾经跟西乡路中学打了两场比赛,对方身材高大,技术也不错,第一次我们靠个人能力,结果一败涂地,经李老师点拨后,第二场双方还是原班人马,结果我们技战术运用恰当,让对方铩羽而归。
篮球队给成都一中沉闷校园,带来一抹靓色。那时,我们的比赛,平均一周一场,多的时候,一周有三场比赛。夸张点说,我们基本上同成都市的所有中学篮球队都交过手。
最让我们得意的是,1970年,市教育局举办了一次中学生篮球联赛,全市分3个赛区,我们成绩居西城赛区第二名,李和湘老师从组委会带回来的消息说,在三个赛区中,我们这个第二名的小分最高,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自诩自己是成都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第四名。
我父亲是成都一中的老师,我的家就在街对面的一中教师宿舍。所以,我给学校的老师和工友都很熟,人熟就好办事,门卫室的电话就成了我们对外联系的重要渠道。有时,热心的老师也会帮忙联系。当联系好对手后,往往是我负责出海报。这个技能,是跟一中老三届篮球队学的,也可以说无师自通,照猫画虎。出海报时,最得意的是在两个球队之间,画一个弯曲的连接线条,感觉很爽。海报出了后,再逐一到各班去通知队员,乐此不疲。
比赛一般在小操场,球赛开始前,我们到体育保管室借轮毂划线器,自己凭感觉划直线和圆弧线。那时,学校生活太过于贫乏,因此,篮球比赛就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小操场的四周,是一连、六连、七连、八连、九连的教室,观看比赛得天独厚,其他班的同学“主场意识”也十分浓郁,纷纷涌到现场为我们呐喊助威,热闹非凡,场面不亚于观看一场大型的正规比赛。
而篮球裁判的选择,最有意思。为了保证公平,参赛两队约定俗成,各出一名球员来担任,那时,我就对司职裁判产生了很大兴趣。后来,在云南保山地区的篮球联赛中,我担任了裁判工作,这也是得益于在成都一中打下的基础。
主力队员中,梁彬司职中锋,他身材高大,强壮,突破能力很强,血气方刚。往往杀得兴起,便合理冲撞,占尽了便宜,过人轻而易举。
我记得,有一场比赛,还剩最后不多的几秒钟时间时,只见他大吼一声,带球刚过中线,便三大步投篮,球居然应声入网,举座皆惊;汪永林司职左前,打球很会动脑子,老谋深算,左闪右晃,往往抓住对方一个破绽,便强行突破。由于他是左手,起跳后还微微后仰,所以,投篮时让人很难防范;向建平司职右前,他稳如泰山,不慌不忙,慢条斯理,不露声色,往往我们球队在不利时,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他动作隐蔽性极强,特别是他双手投篮,神出鬼没,出手极快,对手往往来不及反应,球已空心入网;王进勇体力充沛,满场飞奔,他司职右后,但他又常常 “不务正业”,哪里缺人,他就出现在哪里。往往带球成功后,他便一路带球狂奔,打得对手措手不及;我则司职左后,同汪永林一样,也是习惯左手带球和投篮,主要负责穿针引线,攻防转换,起到辅助球队进攻和防守的作用,斯育平的潇洒飘逸,张新富的新奇诡异……篮球队的点点滴滴,至今想起,还禁不住心驰神往,恨不得情景再现,再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比赛。
2000年,几个当年的主要队员欢聚一堂, 把酒言欢时,还相约有机会再次玩球。2014年,在有万启康、邹梁正、王进勇、梁彬和我参加的聚会时,说起篮球,梁彬还声如洪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但是,天妒英才。一年后,梁彬便不幸远行。终未如愿,让我们不胜唏嘘,潸然泪下。
成都一中篮球队,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岁月虽然如歌,但是终将远去。往事如烟,不忍淬读。
五十年了,成都一中的人和事渐行渐远,若即若离,而唯有成都一中篮球队,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给我的荒蛮岁月,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忆。
(成都一中篮球队队员 ,左起:向建平、梁彬、汪永林、王进勇、胡正南
摄于2000年)
(本文作者1972年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五团团队打球时,随队在保山同部队比赛后留影,依然是5号球衣)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