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中国西南铁路纪事》作者冯金声简介
冯金声 男 成都人,降生于一九五二年春天。曾就读成都十九中老三届初六八级七班。1969年3月到攀枝花市新华公社松坪大队一生产队(原玉泉公社肈义十队)落户为知青。从1971年5月开始,为铁路员工四十二载。2012年4月退休。曾在大凉山白石岩车站、峨眉九里火车站任扳道员、调车员,成都铁路局宣传部、西昌分局宣传部工作。笔名:金声。中国铁路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小说《山鹰》曾获铁道部第三届文学作品奖。诗歌《心灵的守望》等25首,散文《菱角堰边那间茅屋》6篇,分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这里诗人12家》诗集,《这里散文13家》散文集。 著有铁路历史专著《中国西南铁路纪事》,诗集《相思豆》。
书评:悲壮激烈与豪迈雄丽的英雄史诗——读冯金声的《中国西南铁路纪事》
(作者:温志航)
(一)一位金牛市民、铁路职工破译西南铁路的古今
纵观当代文学作品,诗歌可以使人热血沸腾、拍案而起,小说可以使人如痴如醉,辗转难寐,戏剧可以使人疯狂,散文则可以把那些真善美的人和事留在读者的记忆里。报告文学、纪事文学则带着激烈变革的时代气氛,带着与千百万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呼吸与共的炽烈感情诞生于血与火、正义与邪恶、战争与和平、建设与破坏、英雄与怯弱、悲壮激烈与豪迈雄丽之中,作品会以敏锐的时代感,真实的史料,翔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打开读者心灵的窗户,给读者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给人鼓舞,给人力量,给人启迪。
我的文友、长期居住在金牛区沙湾铁路宿舍的冯金声创作的《中国西南铁路纪事》正是这样的佳作。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大西南这片跌宕起伏而广袤的山川之间,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关于铁路的故事。这些故事与当时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他们既是历史的产儿,又是历史的见证。因此,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中国西南铁路本身的发展历程,而且反映中国西南铁路发展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中国近代命运。
作者在开篇的第一段中自我介绍道:“这本书讲的是百多年来,与中国西南铁路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当时中国西南铁路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中国西南铁路有重大关系的中外人物,以及在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历史代表性的铁路建设活动。它们是中国西南铁路历史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特点而独立成章。它们之间不存在历史著作中那样的连贯性和严密性。此书只是告诉你,在中国西南铁路曾经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故事。”
冯金声第一次读到的中国西南铁路故事,是一部历史纪实长篇小说,那就是著名的成都籍作家李劼人的《大波》。读完这部小说方才明白,辛亥年间四川还有如此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也恍然大悟,人民公园内常看到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就是因为纪念“保路运动”而建立的,于是对中国西南铁路深处的那些秘密倍感兴趣。
年轻时代,他从川滇之间的山头跨上成昆铁轨之时,好奇之心促使自己对铁路的来龙去脉探个究竟。可是那个年代读不到这方面的书籍,况且自己还待在成都铁路局的深山小站,每日只有看那跑过去跑过来的几趟火车,而与业务无关的一切期望,在当年都是不务正业。罢了,让一粒种子埋下,能否发芽,只能听天由命。好在后来许多文艺作品被“开禁”,给自己增添了一点机会。
作为一个有42载铁路生涯的员工,他痴心热爱文学创作,积极投入新闻和文学创作,老天有眼,厚爱这位勤奋的人才,他被调入成都铁路局宣传部工作,他的新闻作品频频进入全国和省市报刊,屡屡荣获大奖。在做好宣传部门的编辑记者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杂读杂写,作品颇丰,硕果累累。小说《山鹰》曾经荣获铁道部第三届文学作品奖,诗歌《心灵的守望》等25首、散文《菱角堰边那间茅屋》等6篇,分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这里诗人12家》诗集、《这里散文13家》,这些文学创作成绩为他写下这部佳作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冯金声说得好:“西南铁路的发轫,始于近代英国、法国入侵中国西南夺取铁路权益与西南民众抵御外辱、夺取保路的尖锐斗争的时期,那是一组组壮怀悲情的镜头。中国人民在西南开始自主大规模修建铁路,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民众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救亡图存,顽强抗战,在战火中昼夜筑路,线路伤痕累累,甚至瘫痪和自我炸毁,展现出一幅幅英勇壮烈的画卷。”
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掩卷沉思,感慨万千,这本书让读者知道:历代中外统治者是怎样巧取豪夺,中国人民是怎样的一次次反抗斗争,真正的人民公仆是怎样建功立业,“东亚病夫”是怎样变成东方巨人,苦难深重的中国铁路怎样获得新生,人民是怎样励精图治建设祖国,一大批铁道战线的领导、专家、学者、军人、工人怎样用辛勤和汗水树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中国西南铁路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怎样在为铁路梦想奋斗终身。
(二)历史纪实书籍的准确性、独一性、合理性、可读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记录了人类的思想、行动和经验。写历史需要遵循一定的要求,以保证历史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第一、必须准确,历史是客观事实的记录,写历史需要确保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错误的事实陈述和歧义的信息,以免误导读者。冯金声说得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了他最丰盛的馈赠,他一生爱铁路,写铁路,歌颂铁路,后来调到成都铁路局宣传部担任领导工作,苦心耕耘几十年,他擅长把铁路战线最动人心弦的东西及时化为锦绣文章,一线员工在他笔下得到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展现和描写,使他对铁路始终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当下正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他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过程中,听到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不由使他拳拳在念。
退休之后,他不忘初心,“追本溯源,沙里淘金”,几易其稿,终于把这本近31万字的《中国西南铁路纪事》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在这本书中,他从实际的采访入手,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着眼,广泛收集原始资料,尔后经过挖掘、过滤、提炼、升华出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力作,由于“选材严,挖掘深”,因而聚焦中国西南铁路的前世今生,写下了“穿越历史时空的钢铁史诗”,记录了“中国西南铁路的荣辱春秋”。
这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填补了中国西南铁道史的空白,让我们为之喜悦,为之祝贺,为之鼓掌!
第二、作品必须有独一性,纪实作品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出现,每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影响,应该对每一个事件进行独立的描述分析。
光阴荏苒,他年过花甲,野鹤闲云,没有了繁杂的事务,竟有了用不完的时间,于是经常出入大小书店,奔走在古旧书摊,或者请求朋友寻找,网上搜索,一摞摞资料就堆满了书柜书桌,开始慢慢阅读,慢慢整理,慢慢构思。他力求做到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作品始终保持着独立性,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第三、结构合理,他的文章具有明确的结构和清晰的章节,使用适当的标题和段落,全书逻辑和脉络清晰可见,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第一章《沉重的前尘往事》,共分十六小节,记录了1858-1911年的历史。第二章《曾经的壮怀悲情》,共分十二小节,记录了1912-1949年的历史。第三章《穿越万水千山的奇迹》共分十个小节,记录了1950-1980年的历史。第四章《新版图上的传奇故事》共分十六个小节,记录了1990年至今的历史。
第四、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语言流畅,不枝不蔓。他把全书结构框架分为四章,煞费苦心地在标题上做文章,为的是扯读者的“眼球”。
目录是整本书的框架,相当于人的骨骼,仿佛又像大事年表,让读者了解全书的时间顺序和事件推进的逻辑,这样写作时才会心中有数,如何选择题材,如何选择突破口,如何实现主客观完美的统一,如何谋篇布局,这些检验着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人品、思想境界及知识修养。
冯金声喜欢用心灵去感受、去思考上述这些问题、去统揽全局。他思路清晰,懂得纲举目张,以历史时间为序,以历史事件做框架,以历史事件为依据,沙里淘金地选用一些鲜活的典型故事为叙述主线构成编年史,以典型人物塑造形象,以精彩文字抓读者,使全书有血有肉。
前两章中,从“列强觊觎中国‘后门’:三个英国人对西南铁路的算计”到“未了之血忱:詹天佑心在国忧难舍川汉铁路”,从“铁道立国:孙中山深谋远虑规划‘西南铁路系统’”到“最后的援建:美国染指中国西南铁路空手而去”,我们看到的是旧中国的岁月里,西方殖民者对中华民族的虎视眈眈,以及围绕铁路突发的政治事件、战争带来的铁路沧桑、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科学家为铁路事业的开拓做出的贡献,还有劳苦大众的筑路辛酸,一部中华民族的铁路血泪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其中《成都血案:赵尔丰为大清帝国写下血腥尾声》一段故事生动,情节动人心弦,浓墨重彩地写出辛亥秋保路运动的传奇历史,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生活前进的方向,叫人拍案叫绝!他写道:“让人至今难以忘记的是川汉铁路的保路运动,一举引发‘辛亥革命’,葬送了大清王朝,埋葬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条铁路压垮了一个王朝,这是中国西南筑梦铁路创造的奇迹。”
作为成都人,我想这是最好的“热爱成都、热爱家乡”的乡土教材!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三)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励精图治描绘蓝图
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说“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今天看来,人民领袖只有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融合在一起时,才能获得崇高的美学价值,放射出不灭的理性美的光辉,在浩瀚无垠的人生星空留下一条明亮的轨迹。
冯金声深深地懂得这些哲理。在书的后二章中,作者以浓烈的深情,大量精彩的故事抒写新中国诞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百废待举、经济最为困难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排除万难,带领人民修建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的辉煌业绩,一举粉碎国外专家预言的“铁路禁区论”,谱写了一曲革命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赞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青藏高原“让火车爬上世界屋脊”,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从21世纪中国西南铁路进入高铁时代,让世界瞩目!作者穿越历史时空的钢铁轨道,慢慢阅读、整理、构思,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终于将写作梦想变成客观现实。
他笔下大量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情节、准确的数据、鲜活的人物,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积累、思想修养、文学素质、气质格调、情感炽热、采访水平,令我这样一个四川的作家、记者不得不叹服!
出生在冯金声那个时代的人,都听过父母常常唱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四唱成渝路》,这首歌在当时广为流传。
尤其感人的是,几十年后,冯金声的母亲当时已经91岁,她还记得邻居一对青年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就是唱着这首歌与大家同乐。他高兴地写道:“成渝铁路梦圆巴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铁路惊艳问世,就像一座延伸的丰碑,一直延伸到四川民众的心里。”作为四川人,我为这首歌一百个地点赞,我为作者这精彩的一笔一百个点赞!
冯金声懂得: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注意抓住细节,也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人物就会鲜活,文章就会生辉。这本书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罗瑞卿、李富春、薄一波、吕正操、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其中也有很多他们关心铁路建设的精彩描写。
写毛泽东的一段文字十分感人,在1964年5月10日,听取汇报后,毛主席有些生气地说:“你们不去安排,我骑着毛驴下西南,如果没有投资,可以把我的稿费拿出来。”在不久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他说:“帝国主义可能发动战争。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成昆、川黔、滇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好,成昆线修不好,我睡不着觉”。“成昆铁路要快修,川黔路、贵昆路也要快修。”毛泽东的语言十分有个性,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反映出人民领袖的担当和责任。
年近八旬的朱德在成昆线再次开始施工亲临第一线慰问施工的官兵,他说:“以劳动为荣、以艰苦为荣,以铁道兵为荣!”鼓励大家要争取时间,保质量,克服困难,提前打通碧鸡关隧道,这大大鼓舞全体官兵的士气。
1950年,周恩来就指出:“不但成渝铁路要修起来,汉东的两条铁路还要连起来,铁路要通过去,通过贵州、云南,另外还要通到湖南、广西,这样把西北西南贯穿起来,西北、西南才能发展。”动荡时期,成昆线武斗持续,施工队伍离散,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浓眉紧锁,忧心忡忡,果断指令:“非常时期,成昆铁路由铁道兵实行军管,统一指挥全线,加速施工。”后来他和有关人员研究如何加快建设成昆铁路,保证西昌卫星基地建成和攀钢出铁,让毛主席不再焦虑忧心。
1965年11月3日至12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成昆线现场办公,行程3000多公里,视察42处,在关寸坝隧道,他脚穿水靴,头戴安全帽,热情问候日夜奋战的工人们,传达毛主席对成昆线建设的指示,激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胜利……全书准确地按住时代脉搏,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众多鲜活人物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不愧为歌颂这个伟大时代的佳作!
(四)我的祝贺与希望
冯金声在本书的结尾说道:“历史资料纷纷藉藉,杂错困扰,千头万绪,追本溯源,沙里淘金,犹如冥行擿埴,偶尔不免亡羊之叹,或又辍毫栖牍。尽管如此,几易其稿,最终坚持到这些故事与读者见面。”
掩卷沉思,我认为要完成一本如此的鸿篇巨制,作者已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呕心沥血“穿越历史时空的钢铁史诗”写下“中国西南铁路的荣辱春秋”,功莫大焉!
如果要说尽善尽美,还有待作者补充更多的典型的事迹和精彩的情节,要想把人物形象化必须挖掘其细节,并写出真情实感,作家的眼光要像生活一样的宽广,这有待先生继续努力!愿我们共同努力,为时代写出更多好作品!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