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正南,成都一中学生, 1971年支边,回城后,曾任中学教师、公务员、体育经纪人、《读者报》记者、私营企业高管、某行业协会秘书长。
胡正南/ 那一年,我们十七岁……
五十年风雨
五十年缘分
成都支边青年赴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五团五十周年纪念册
序
那一年,我们十七岁……
五十年了,人生如梦,往事并不如烟。
五十年前,我们怀着对生活的憧憬,跋涉三千里,支边到云南。从此,我们就结下了情谊和缘分。
在云南潞江坝八年中,我们经历了短暂的惶恐,努力适应环境,艰难拼搏,顽强求生。不愿“躺平”,只愿打拼。
云南边陲,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彪悍的性格:松山战场的硝烟、惠人桥的惨烈、边疆晓歌的吟唱、潞江坝人的率真。边疆各族人民的淳朴和友好,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们。感谢潞江坝。我们迅速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和如何做人。
同时,我们也给边疆带去了新的理念,促进了潞江坝的建设和发展。回首往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尽力了。云南的发展,流下了我们的汗水,渗透了我们的心血。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我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少年豪气冲云天,归来依旧是少年。拜赐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顺利回到我们可爱的故乡,我们从头开始,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心怀善意,艰难求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弥补我们的知识短板,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活出了自己的个性。
人人都是精兵强将,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自己应该做出的贡献。我们每一位十五团的战友,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不管您是否在商场上春风得意,或者是技不如人;不管您是否在物质生活中凯歌高奏,或者是惨淡经营;不管您是否在情感生活中充满阳光,或者是惆怅莫名,你都是一个成功的人。
如今,我们已经完成了职场拼搏的历史使命,竟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安度晚年。您再不济,月入远超千元,您再富有,也是一日三餐。不要妄自菲薄,不必沾沾自喜。沉重也好,喜悦也罢。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坦然面对。毕竟我们走过了太多的坡坡坎坎,顽强地活到了波澜壮阔的今天。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当年的梦想,也都逐一实现。
1971年,成都支边青年共计1029人奔赴潞江坝。其中,已有200余人先后离开了我们。“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而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怀念,就是活着。
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好好活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念及当年同甘共苦的不易,哀其他们步履匆匆太突然。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讲,世事虽然无常,未来依然可期。花开花谢:开则恣意纵横,谢则淡定从容;继往开来:往则情谊长相忆,来则不负好光阴。自然规律,大江东去归大海;我心依旧,淡泊明志伴终生。
五十年风雨,五十年缘分。愿我们珍惜友谊,珍惜缘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抱团取暖,好日子还在后面。
今天我们纪念支边五十年,也是一个新的开端。我们经历了五十年风雨,收获了战友的情谊。这份情谊,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豪情满怀,相携前行;行稳致远,战友情深;享受生活,享受人生;随心随缘,知足感恩;拥抱平凡,不负此生。
附:
《五十周年纪念册》档案馆收藏记
11月2日,成都市武侯区档案馆收藏了我们的《五十周年纪念册》,11月12日,金牛区档案馆又收藏了这本纪念册。
迄今为止,一共有包括四川省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成都市档案馆、云南省保山市档案馆、保山市隆阳区档案馆、成都市武侯区档案馆、金牛区档案馆、云南省知青博物馆、黑河知青博物馆等10家档案馆和博物馆收藏了我们这本纪念册。
50多年前,成都市有16000名知青到云南支边,50年后,我们举行了一次纪念活动,出了这本纪念册。这本《五十周年纪念画册》,大16开,精装彩印,共搜集了50年前的200多幅老照片和我们纪念五十周年的一些活动照片。其中,一部分照片很有价值,比如支边青年组织的“学习金训华小分队”,曾经是当年全国知青中的一面旗帜、著名书画家赵蕴玉先生的题词;而另一部分照片的收藏价值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展示和观赏价值。
只是时过境迁,知青们渐渐老去,有些老照片已经没有办法标识出来,影响了这些老照片的利用价值。
公开发表的图片,应该有图片说明,说明中起码应该包含时间、地点、事件或者人物“三要素”。如果更全面点,还应该按照新闻(含图片新闻)的“六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何果(How)来处理图片,才能真正达到图片的使用价值。这次,金牛区档案馆的小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后你们如果再做类似的纪念册,其实可以给照片加个说明,这样其他利用者更知道照片的意义。”这个工作,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整理补充。
我们知道:档案是人类历史的记忆中枢,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人类对记忆的依赖,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档案“不加修饰”地记载了发生过的各种事件,反映了各种历史经验与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实的记忆,辨别历史的真伪,引以为鉴。
武侯区档案馆小顾老师特别嘱我转告朋友们:“希望有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一并收藏。”
我们渐渐老去,有些资料,放在手边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既没有用,又容易损坏遗失,真还不如捐赠给档案馆或者博物馆,使其让这些资料发挥社会作用。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