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白/ 昆明晋宁大棚蔬菜产业探营记

文摘   2024-11-07 08:12   四川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作者简介

孙白,成都川师附中高六八级学生。1969年1月随校下乡到乐山地区青神县东风公社插队落户,返城后在峨眉六七厂当过工人、技校老师,四川省计委经济研究所主编《市场与发展》月刊和《信息商报》周报,省体改委《改革时报》、四川日报《金融投资报》记者、编辑。西南财大专科毕业,高级经济师。已退休。


孙白/昆明晋宁大棚蔬菜产业探营记

继10月4日的冷库参观两天后,6日又去附近农村参观了大棚蔬菜。

这次也是多亏了我们昆明小区合唱团翠翠妹妹的帮忙。翠翠两口子都是合唱团的成员,他们家就在附近的村子里,听说我有参观大棚蔬菜的意愿,翠翠两口热情地邀我们去他们村看看。

(今年国庆昆明小区晚会部分合唱队员,左二翠翠、左四本文作者、左五翠翠老公陶老弟、左六蒋姐)

6号一早,我们驾车跟着导航行几公里就到了翠翠家这个村子,翠翠老公等在路边迎接我们。

这个村子属于晋城永和村下面的自然村。

这里多啰唆几句,晋宁是昆明市属区,晋城的行政区划叫晋宁区晋城街道。晋城街道下辖3个社区和42个行政村。

42个行政村下面还有几百个村民小组和自然村。翠翠家这个村就是这几百个最小的行政单位之一。全称应该叫“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街道永和村委会某某村”,好复杂!

既然都聊到行政区划这个话题了,就再啰唆几句。

晋城这块地方1913年就从州改为县,那时起就叫晋宁县,县城所在地就叫晋城了。一直到解放后,晋城到1958年都是晋宁县的县城所在地。

1958年,晋宁县与昆阳县合并,两县并为一县还叫晋宁县,行政区划属玉溪专区(1960年晋宁县并入昆明市,2016年晋宁县改为晋宁区),不过县城从晋城搬到了昆阳,从此晋城就没有了县城的功能,就成了晋宁县下属的一个镇了。

难怪我们去今日的晋城还感觉规模不小、居民众多,原来历史上人家有近半个世纪的县城历史哦!

这一下也算顺便把我们昆明家小区所在位置的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理清楚了。

扯远了点,言归正题。

翠翠介绍,她们村里的地全是蔬菜大棚,她家虽在村里,但老公在外面单位工作,实际没有务农,他家的地租给了亲戚在种,当然也是蔬菜大棚。

陶老弟和乖孙带我们到田间参观蔬菜大棚)

翠翠老公陶老弟带我们到田间参观了蔬菜大棚。全村的大棚在路两边规范排列,外表看所有大棚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但实际归属是各家各户的。各家棚内种植的蔬菜品种,都是各家按市场的需求选择的。

大棚内蔬菜的种苗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先在泡沫网格盘上播种育苗,苗长起来后再把苗移栽到地里。具体哪些品种的蔬菜需要在泡沫盘上育苗,我忘了打听了。

(见上图,就是在这种泡沫网格盘里育秧的)

另一种是直接在大棚地里播种。不过,我见到的大棚播种方法让我大开眼界了。见下图,一个“井”字形架子,横杆上有16个固定塑料瓶子的卡座,农户把小矿泉水瓶的盖子事先打上小孔,然后在瓶子里装上小颗粒的蔬菜种子。

在瓶子里装上小颗粒的蔬菜种子)

16个瓶子反着插进卡座里。农民双手提着“井”字架,向地上杵动一下退一步,随着杵动,小颗粒菜种就从瓶盖洞口掉到地里,行距间距都有了。

想想我们在农村当知青时也干过这类撒种子的活,完全是手工,哪像今天这种半机械化的操作哦!现在的农民太聪明了嘛!

(看看我拍的这个播种的视频)

我们在大棚里和棚外看见有这些小型的农用机器(见下图),是用来给大棚的土地松土、平整的,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

(适合大棚内耕作的小型农用机器)

(田地里经过半机械播种长出的菜苗,还需要人工间苗,把多余的菜秧苗拔出扔掉)

大棚里给种植的蔬菜浇水,全是采用的喷淋方式(见下图),一根布满喷头的水管挂在棚内上面,从大棚端头到棚尾,水成细雾状向下方喷出,正好浇灌整个棚内作物。

我注意到,棚内喷灌的水源就在大棚端头,水泵从圆形水泥井下面抽水给种植的蔬菜浇水(见下图)。

(给大棚内喷灌供水的水井)

我们在村子里见到了历史久远的两口老井,现在井里的水位离地面很近,可能就1米多吧。听村里人讲,这里离滇池不远,以前滇池的水面就在附近,现在虽然滇池水面退了,但这里的地下水仍然很丰盈。

难怪村民们都在大棚口打井取水来喷灌作物,方便哦!这也是滇池岸周边村庄实行大棚种植的一个先天优越条件。

我们见到,大棚里种有小青菜(上海青)、紫色生菜、绿色生菜、芝麻菜等,这些都是速生叶菜。


据翠翠老公陶老弟介绍,大棚的这些叶菜一般种植期是几十天,云南这里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可以种四五季。这些蔬菜不但运往全国各地,而且还到港澳和日本、韩国。

像紫色生菜和绿色生菜,都是西餐里沙拉的菜品,尤其是芝麻菜,更是高档西餐沙拉的必用蔬菜,收购价格也比其他蔬菜更高。

这里农民种出的菜,有的是冷库老板直接来收购,有的是农民自己把菜送到冷库去,两种方法价格上有差别。

上篇参观冷库讲到过,不管采取何种收购办法,只要是进冷库去的菜,都必须使用的统一规格的塑料筐子。

(图为村民正在装车准备把紫色生菜送往冷库)

我问村里是不是像有的外省,农村年青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子,甚至土地都荒芜了。据他们讲,这里的人有恋家情结,外出打工的并不多,多数家庭还是一家人守着自己的大棚辛劳耕作。

我们就在一家的大棚里就见着一个小伙子和他父亲正在一棵一棵的收获紫色生菜,农活干得非常精细。人家年纪轻轻也蹲在田里干得专专心心的。

村子里多数家庭都有了自家的小汽车,住房也修得不错。

下午时分我们在村头踫见吃过午饭又去大棚干活的村民给我们打招呼,他们都是骑着摩托或电动车带上农具去的,从情绪上观察他们都挺高兴的,气色都不错呢。

翠翠他们讲,在这儿农村,只要你勤快,应该生活衣食无忧。

在村里行走,走到一家三层楼房前,我们看见挺新的,刚停下脚步打量,女主人在门口直邀我们进去看看,我就厚着脸皮跟着女主人进去。

上下楼这一看,简直惊呆了,上下共三层,每层四间房,宽敞明亮采光非常好,全是西式装修风格,厨具家电都一色的新式,这哪里是农村农民的房子?想想我们当知青点油灯过的日子,这怎么能比?

我一问,女主人说建房和装修共用了75万元,因为是自家宅基地,地皮费不算。这又吓我一跳,75万元在昆明的商品房小区就只能买个套二的小户型房哦。

(就是这幢村民新楼房外观,内部就不好拍摄了)

其实,我观察村里,家家都是这种三四层的小楼房,用我们通俗的口头语讲就是“别墅”房。只不过这家是刚建好的新楼房,打眼一点。

我还了解到,由于云南这里地处高原日照强,村里几乎家家都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噐,翠翠老公说,家里热水充足,一家人洗浴热水用都用不完。

这里是昆明市城郊,农民的富裕程度应该比广大农村高点,也不奇怪的。

据了解,晋宁区早在2012年就被认定为全国蔬菜生产强县(区)和云南省蔬菜生产重点县(区)。

2023年晋宁区蔬菜播种面积26万亩以上,产值17.4亿元、蔬菜的外销率达94%,基本上全部是外销挣钱。

2024年晋宁区确保蔬菜产量达60万吨、产值到18亿元。

2023年晋宁区的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62元,同比增长 7.0%。

我看到有资料介绍晋宁区一个叫鲁黑村的,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2021年西蓝花、甜豆等种植面积约3000亩,年产值1500余万元,每户每年光是蔬菜种植这一项的收入就达10万余元。

当然,这个是云南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具有特殊性,一般的村子肯定没法与它比。

回家一路上看见的都是大棚,我就想,这些大棚的风景确实不好看,但大棚蔬菜催生出一个冷库产业,而冷库产业又反过来促进了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

冷库和大棚,都离不开成千上万工人农民的辛劳,也支撑起了多少劳动家庭的生计!

从长远看,目前晋宁大棚蔬菜种植仍属于较为粗放的农作,现代农业对蔬菜种植的要求是要向绿色、有机、生态发展,而随之配套的加工、保存、运输的现代冷链产业也有待更进一步发展,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



不老的老三届
“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我们这一代”泛指一九四九年前后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我们既是文革参与者又是受害者。 “我们这一代”人的体验、观察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