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鸣/磨子桥的集体回忆:解校长的人生故事

文摘   2024-10-03 09:45   云南  

作者简介

吴晓鸣,成都七中老三届初68级学生,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哲学、新闻学、社会学教育背景


吴晓鸣/磨子桥的集体回忆:解校长的人生故事

——在成都七中2024年纪念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好!我是七中初六八级学生吴晓鸣。

易国栋书记上周给我打电话希望我给各位老师讲解子光校长故事,给我10分钟时间,讲他的“要当教育家、不当教书匠”的教育思想,讲他“为学,要博雅而谨严”,“为人,要把持住义、利之辩”,“归到品格,则力戒浮躁、极反媚俗。

我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从事教育工作。以我的学力、功力都无法总结解子光校长深邃而博大、开明而超前、传统又多元的教育思想。我是七中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我的职业是记者、社会工作者,我从我的角度讲讲解校长的故事,他那些深深嵌入学生历史记忆的他的生命故事。我知道的解校长故事太多,因为时间关系,我集中从2011年7月25号的追思会讲起,当然也不局限于追思会……因为追思会那天,各届校友集中于此,各种回忆各种情感各个心灵深处的或温暖或感恩或反思的故事,在这个会场汨汨流动……就在这个会场,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

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领导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脉”,校长的教育思想、人品人格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优劣。做一个好校长,不仅是校长良好的意愿,更是一所学校、一方教育的美好愿景。北大蔡元培、西南联大梅贻琦、金陵女大吴贻芳、武汉大学刘道玉……Ta们永远都在校史上、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成都七中老校长解子光响亮而执著的提出“教师要当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校长不要当‘俗吏’,要当教师的‘带头大哥’”。他的思想,他的人格魅力,在他去世14年以后,他的学生、他的继任者、他的“妈校”……怀念他、纪念他、挖掘他、总结他的教育思想,估计也是成都乃至四川中教界的奇迹了……


【第一个故事】:王昂生,七中高58级学生

在解校长的追思会上,他特意带来了1958年从成都七中毕业时的毕业证复印件,在追思会上讲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故事。这份毕业证正面是证书和王昂生的照片,背面是毕业成绩单。成绩单上共11门功课,其中9门是5分,政治和操行两门原来是4分,后来改为5分,改动处加盖了解子光的校长印。

王昂生说:“直到几十年后,我才知道政治和操行这两门课,才是当时主宰学生命运的核心。”王昂生说,在那个年代政治和操行两门课的分数并非按照考试成绩打分,而是依据出身、家庭和个人表现打分。

在王昂生看来,按照他的家庭、出身,只能打3分,再加一点个人表现,打4分已是“极大恩赐”。在复查时,是“解老板”(当时学生给解子光起的绰号)发现后,坚持改成5分。

王昂生也是到几十年后才知道,当时只有这两门课都得到5分,才能升全国最好的大学,4分为较好,3分只能去较差的大学或大专。“可以说,是‘解老板’的这个改动,决定了我的一生”。

后来王昂生顺利升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1998年为中国赢得了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


【第二个故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七中高56级学生

张兴栋认为应该弘扬解子光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参加老校长追思会,头天晚上从北京往成都赶,因北京大雨航班延误,他在机场等了一夜,直到次日早上才抵蓉。多位朋友曾劝他放弃,他坚持要参加。他认为解校长开放的超前的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让他终身获益。他引以为傲的是在解子光时代他们班就出了三个院士,叶尚福,彭坤墀和张兴栋本人。

【第三个故事】:侯德础,七中高66级学生

百年校庆前,解子光写信给侯德础更正10年前的错字。追思会上侯德础展示了解校长写给成都七中百年校庆《校友回忆文集(后名“墨光百载纪华年”》编辑组的一封信。“望能于母校‘九十年校庆专刊'中移植该文时,其一,请务必更正原作排印两错字……其二,请将原专刊上所用黑体字一串浮名全抹去,仅留初40班、高9班学生之荣名焉。”信的末尾,落款也只是“校友解子光"。侯德础说,老校长这种严谨、谦恭的作风,让他深受感动。

【第四个故事】:银昌明,七中高59级学生,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他说解子光每次做报告,下面鸦雀无声,有的同学在报告中间想去厕所,但为了听到完整的报告、不被其他人抢了位置,硬是憋着直到报告结束,“几次听说有学生尿了裤子”。年轻时不醒事,还嘲笑那些尿裤子的同学,后来才明白那是解校长的讲座太有魅力!2011年举办解校长追思会完全是由当时的七中校友会全部承担,所有费用包括彩喷背景板、印刷300张纪念卡片、购买300支缤纷康乃馨,银昌明说由他们班出。但我现在怀疑这笔钱是银局长自掏腰包,因为前几天我找解校长资料发现发票还在我家里。他有这个爱掏腰包的习惯,何况是敬重无比的解校长!

【第五个故事】:高66级学生刘仁清

在追思会上回忆,他们班有幸解校长当副班主任,兼上他们班的政治课。解校长给他们班上哲学课的相对与绝对关系时归纳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绝对真理;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犹如人类在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时所需要用来穿透黑暗、看清道路的一只手电筒!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似乎讲清楚了,手电筒的比喻也新颖,也贴切。但是,他把毛泽东思想比作手电筒的时候,已经离那个人皆疯狂的造神时代距离不远。就在他在课堂上讲完《实践论》后不久,“文革”开始了。解校长为他的哲学解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手电筒的比喻,也成为他诋毁毛泽东思想伟大性的一条滔天罪状!……


【第六个故事】:朱正,七中初73班、高58级学生

朱正在他《我所了解的解校长》一篇长文中写到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朱正写道:2008年,高58级同学毕业50周年了,我们六班的同学准备搞一个纪念册。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学要我去请解校长题词。解校长问我,你们都写了些什么?我说我们每个人都写了不超过200字的感言。他说,那我也写个感言吧。几天后,我去取解校长写的“感言”,读后不禁热泪盈眶。他写道:“静观我校1950至1978年之间的28年招生史,历届高中新生质量最好者,唯高58级一届耳。然而优材天嫉,命运多乖,恰逢我省当时最高领导人‘创意':‘左’中加码,以所谓‘阳谋’之恶行,施之于尚未成年(或刚进乎成年)之学生!于是冤案迭起、‘莫须有’罪名乱飞;从而英材见焚,纵使品学皆优,亦不得跨入大学课堂,甚而假以美名逐放于山野之中;或以‘划类’变‘操行分’、以‘评语’之名记入学生之‘所言’,使有的学生就业亦多无方!予当时在‘酱缸’之中,纵有所觉、所疑,亦无能为力,最终于所送名单上签字盖章;至此,愧对我当时所曾钦佩之一些有才弟子;迄今,犹始终未敢平视其眼眉,悲夫!悲夫!

【第七个故事】: 1999年春节

七中老三届数百人参加西昌知青专列重返第二故乡,我去打的前站。冕宁县委县政府问需要什么,我提了两个请求:一,让大家免费参观西昌卫星基地,那里是七中同学插队落户的地方;二,请给冕宁县的知青每人准备一盒5元钱午餐盒饭。等七中同学参观完卫星基地去吃饭,饭基本上被隔壁子来的西昌知青围着快没有了。这个时候,只见初66级吕帖同学振臂高呼:七中的同学把饭让给西昌知青吃,我们上车去西昌吃!等七中同学饿着肚子驱车50公里吃饭的时候,已经是在西昌城里了。而且没有一个七中同学有怨言!我在当年的七中校庆日校友座谈会上讲到这件事,只见解校长一拍桌子站起来,用他洪亮的声音说:“啥子是七中精神?这个就是七中精神!小吴,把它写下来!”遗憾我当年没有完成解校长布置的作业,今天早晨突然想起,赶快讲出来!

成都七中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老七中人认为与历史上任校长职务最长的解子光先生是分不开的。解校长自己也说他的魂在教育、在七中、在“妈校”。校友心中,他早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名字。他曾被传称为“中国的凯洛夫”,备受推崇。他举止从容,为人平易,处事干练,言谈简捷,极富学者风范,深受师生爱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成了许多七中学友生命中的一个精神符号。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感谢母校、感谢易书记给我这个机会!在2024年的教师节向解子光先生致敬!

谢谢张翼校长给我的鲜花!

谢谢各位老师!

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2024年9月10日下午成都七中音乐厅)


征 稿 启 事

《不老的老三届》公众号从即日起,将投稿作者和文章内容从“老三届”扩大到“我们这一代”。

“老三届”指的是1969年知青下乡时中学初高中各三届的同学,而“我们这一代”,范围更广,它涵盖了“老三届”和后面的几届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我们下过乡、当过工人、扛过枪……,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命运。

欢迎“我们这一代”人为《不老的老三届》踊跃赐稿!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发表作品一律署作者真实姓名,投稿时请使用作者真实姓名,并附上作者简介。


本公众号欢迎作者本人的原创稿、首发稿。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文章本公众号原则上不转载,特殊稿件除外。


已在《美篇》上发表的文章不能直接用来投稿,请将《美篇》文章中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复制下来再投稿。



不会使用邮箱投稿的朋友,也可采用加微信朋友 sun 896812647 后,用手机写作发出 ,  有疑问均可在微信中询问。


请投稿者留下自己的联系信息,电话、微信号或QQ均可。



不老的老三届
“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我们这一代”泛指一九四九年前后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我们既是文革参与者又是受害者。 “我们这一代”人的体验、观察与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