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义(二十四):净土宗

文摘   2025-01-12 00:00   江西  
(二)净土宗

我们听闻学习《无量寿经》的同时,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个大乘佛学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形成过十多个大乘佛学宗派。流传到现在的,大家常听到的,有禅宗、净土宗、密宗等。

其中净土宗,即是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以及世亲菩萨所著的《净土论》,这三经一论作为专修,来了悟宇宙万法实相的宗派。

常见的修行法门有三种:

第一种,持名念佛,即持诵阿弥陀佛名号,或口念耳闻。等于是以“一念摄万念”,令自己散乱的身心收摄在这一念佛号中。对杂念较多的修行者,初修止力非常方便。

而且,净土宗的修学者,几乎都希望这一世结束后,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故“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不仅是为了修止力、定力,与佛相应,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还希望在心识中能多熏染阿弥陀佛这声名号,使自己在进入中阴境界时,能想起阿弥陀佛与往生极乐世界之愿,不至在中阴境界忘失。

其实,如果行者能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多做功德,或戒杀盗淫心,拥有止力、定力,那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没问题。

如果只是会念佛号,想马上离苦得乐,念念关注的只是这世界的苦乐与身心觉受,而非忆念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那中阴境界四大分离时就容易忘掉佛号与往生之愿。

第二种,观相念佛。“观相〞即是观想忆念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在《佛说观无量寿经》中,佛为被儿子囚禁的韦提希夫人开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法。有修三福和十六观。

三福,指三种善业: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一切善业;二受持三皈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十六观,是观想极乐世界。有: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七、华座观;八、佛像观;九、 真身观;十、观世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普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观;十五、中辈观;十六、下辈观。

修行者通过观想、忆念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希望得到阿弥陀佛功德的加持,能在观想境中得止得定,生发禅乐。并且在中阴境界时,希望能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相应,自然呈现出生前训练的观想境,顺利往生。

但因为观相念佛需在心中先想出这些观想境,最后令自己与观想境合一。这个法门对观想、观像力差的同修稍有些难度。

第三种,实相念佛。这个念佛法门,首先,需要修行者了解什么是“诸法实相”,才能真正了解“念佛实相”,需听闻大乘第一义谛,听闻学习空性正见。

从理论上,众生虽在迷失中,佛性也是圆满的,并无任何减损或染污, 故念佛时,只要停下分别心,会领悟能念的身心与所念的佛号本质并无生灭。证入“都摄六根,净念相续”的念佛三昧。

在三昧境界中,诸佛与我们不二,阿弥陀佛对我们就不是一声佛号,也是我们的法身、愿力与功德。 可以当下见到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不只往生顺利,还可以以此证入佛果。

由于“观相念佛”与“实相念佛”法门对初学要求较高,故现在最流行的法门是“持名念佛〞。

有的修行者给自己定功课,念很多声名号,至于是否在上万声的佛号中已收摄妄念,得止得定,或笃定自己一定能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者便冷暖自知了。

但刚开始念佛号,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如果修行者没有生起自利利他之心,没有听闻过大乘空性正见,杀盗淫习气很重,功德较少,这样的初学修行者很难从一句佛号见空性,很多人念着念着就有口无心,成了顺口溜。

所以,后来的净土宗老师们将《华严经》 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又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摘录出来,供修念佛法门的弟子们学习。故这两份摘录后来也归入了“净土宗”的专修功课。

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是十方世界菩萨们圆满诸佛功德的典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本愿力与功德庄严的净土,修行者以普贤菩萨为榜样,能与此净土的大愿、功德相应。

“大势至苦萨念佛三昧法门”,虽以 “都摄六根,净念相续”为起点,却是每位在此世界修行大乘佛法者,不管是修持名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都需要进入的境界。

否则 “南无阿弥陀佛”,对修行者只是六个字,也许求往生可以,却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佛法实修的法门,能在有生之年,以此进入,一窥宇宙万法、生命的实相。

局外人stander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