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证佛法讲义》(七):佛学中一些重要的见地

文摘   2025-01-20 23:07   江西  
七、佛学中一些重要的见地

我们下面来介绍佛学中的一些重要的见地。我们接触佛学,因为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懂一下。

(一)缘起性空

佛法中用什么来解释宇宙的形成呢?它用“缘起性空” 的思想,来解释宇宙生成的一切。

佛当时他没办法去讲,什么叫光跟声音、能量,他那个时候,他连电灯都没见过。佛的弟子们,你跟他们讲能量,讲光,讲声音,这些东西他是不会了解的。

所以佛在一开始讲法,他就用他的弟子们能听懂的一些语言来去讲,佛法中用“缘起性空”,这样的思想来解释宇宙生成的一切。

其实佛也是站在真空地带的角度,看人类的万事万物。他说你见到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这个就是破当时印度教,它认为梵天造了一切,我们都是由梵天造的这种见地。

他说我们不是由任何一个人或者力量造成的,我们是缘起的,因缘具足我们就生。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蛋的因缘就生蛋。佛学是这样解释的,就是看它有什么的因缘。

你见到的万事万物,一切都是缘起的,诸缘聚集则生,诸缘消散则灭,每个缘本质空。这个以后在我们网上的教材里边,还有详细地去解释缘起性空这些东西。在教材里边,以后你们会看到,这个我们就简单地说一下。

每个缘,如一张书桌,是由木板、钉子、木工等几个缘具足时,它由木板、钉子,还有做这个的工人,这几个缘都具足,把这个结合在一起,就生成了一张桌子。

那么这个桌子呢,它是个物质,也不一定叫桌子,只是我们认为它四条腿一个面就是个桌子,然后我们为它起个名字叫书桌,因为我们要看书,所以把它起个假名叫书桌。

其实这个书桌在概念上,本质是空的,这个书桌不是说自己生出来的,它是因为这三个缘聚在一起,它才出现了这个书桌,这在概念,在本质上是空的,这个书桌。

如果说它是书桌,只是一个物质的“相”跟“用”,它的“作用”是用来看书,所以叫书桌。我们看到的物质层面都是它的相跟作用。

而每个缘本质也空,木板本质又空,因为一个木板是怎么来的?这个木板不是天生从房顶掉下,它是木工人去那儿去砍树,树砍倒了,然后把它拿锯子锯下来,推光,刨平,就很多很多因缘具足了,这个木板出现在这儿了,也是因缘具足。

而树木是怎么来的?它又是因为一颗种子在地下,要阳光,水分充足的肥料,然后慢慢长大形成。

每个缘追来追去,最后它都是空性的,本质上都是空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在这个世界的一个相跟用。而我们执着于这些“相”跟“用”,这些都是一个假相,是个假名,是我们给它定义的。

这个听不懂没关系,以后还会讲。

(二)中观

大乘佛学还用中观来指导修证,使行者证入缘起性空的境界。

因为很多修持佛法的人,都会接触到中观,中观是让行者在否定一个面的同时,也同时否定另一个面的真实,即中道行。

如行者在开始修证时很散乱是不对的,但如果静下来认为你的寂静,就像阿罗汉认为他的寂灭的状态,是一个空性的状态,这也是错的。

要“空”“有”不住,就是散乱跟静只是动静的两个面,要这两个面都不住,才是合于中道的,就是否定了这两个面,你就在中道。并不是说有一个中可言,如果没有两个面,也谈不上有中可言,只是一个方便说法。

所以其实我们修证,包括中观也罢,这些中道也罢,我们要证入这个真空区,我们在看问题的角度,首先要站在真空区看事物。

修证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过程,但是我们的见地上,首先要站在这个真空地带,来穿过来去看所有的事物

这就是我们经典里边讲的很多东西,是要你站在这个真空地带来看的,我们经常会听不懂,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这个地带,被物质区、光音区牵引,所转。

这里边有一个中观见的一个解释,中观正见,又称“无生见”或“中道”,是龙树菩萨在阐述。这个全是佛学的基本概念了,是龙树菩萨在阐述论证佛缘起性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的。

有的人可能看过《中论》,因为他主要是在《中论》里边写的,是指导大乘行者修证的最重要的见地。在大乘佛学里,它是最重要的见地。

中观正见的要点是,大乘行者在修证成佛的整个过程中,对任何事物境界不能执着于两边,在否定一个概念或境界的同时,也要否定与此概念相反的概念和境界。

如行者在观修中,住于杂乱或执着于身心内外的境界,执着于一切身心内外的境界都不对。但住于一切皆无皆空,偏空的,一切皆无的寂灭境中,认为这就是佛说的性空之境,也是错的。即空无和有都不住,动和静都不住。

因为这边解释的,其实已经是我们即有即空的状态,还在波动区的状态,那个地方肯定不是究竟的。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这三个,物质区、光音区、波动区,都是不究竟的,包括真空地带,都还有个空我在那儿。所以我们不执着,即有即空我们都不执着。

不执着二元对立的任一边的修证。如修证中我们有观与所观,觉与所觉,照与所照等等,即名中道行。

其实对立的两边都空,也谈不上有什么中可言,中道只是方便说法而已。用中观的观修方法,安住于中道,是大乘行者在初期的观修法门中,意识存在的一个最佳状态。就说在观照的时候,你的意识要处于中道。

中观见,又称无生见,是指一切心意识的内在境界和外现的境界,以缘起性空的角度,就说站在真空地带看,都显现为“本来无生。”

其实本来无生的境界已经突破真空地带,已经进入色空不二的示现。因为佛在《圆觉经》中说,众生是在无生处妄见生灭,所以包括真空地带、真空区、光音区、波动区、物质区,所有的一切,只是我们在无生处,不生不灭处,妄见生灭。

所以你看的投影都是假的,连示现都没有,连示现都不存在。众生是在无生处妄见生灭,所以本来无生。

本来没有出生过,那么自然超越了一切有无、垢净、生灭二边,所以佛的见地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佛在前边的见地,我们是无法破掉一些东西,进入如来果位。

(三)唯识

大乘佛法还有另一个重要见地“唯识”,大家可能都接触过,来指导行者修证。在唯识中,宇宙万法都是心识的化现,这也是站在真空区来看事物。

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都听过,接触佛学的,一切不过是心识的投影。站在真空区,看待这几个地区,一切不过是心识的投影。

而真空区的第一个层面,包含的空相,即相当于唯识学中的阿赖耶识,就第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它是“眼识、耳识、鼻舌、身识、意识”,然后“末那识、阿赖耶识”,它分为八识唯识,它在八识化现一切。

唯识通过阐述心识的化现万物的相,来破我们对光音区、物质区、波动区,以及真空地带的执着,使我们从所有的相中了解它们的虚幻性。学过唯识的同修可能会对这个有一点了解。

(四)止观

佛法的修证,号称八万四千法门,所以法门无量。很多人都说,我今天看这个法好,明天看那个法好,但是,他们几乎统摄在止观中。

止就是止息妄心杂念,观就是观到真如实相。止观又称观心法门,它有几个次第,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步,修行者上坐,观自己的念头川流不息,不断在心中生灭,但有一个觉知,始终知道自己有杂念了、杂念少了或现在静下来了。

我们把这个觉知叫观者。自己的杂念成为一位被观的对象,叫做被观者。念头本虚妄,本无生起的地方,也谈不上去灭它,观它就像海市蜃楼一般来临,生生灭灭,变化不定,虚幻不实,行者只需保存一个静静观照的状态就可。

不要生起“消灭杂念”的心,也不被杂念或身心任何觉受牵引,如身体的酸、麻、冷、胀、疼 等,这也是虚妄的,会不断变化,也属“心意识”的一部分。

行者在这样观照一段时间后,似乎修出一个观照者和被观照者。观照者如如不动,被观者生生灭灭,生起又消失。在日常行为中,即使自己喜笑怒骂等,也会觉得有一个观照者在那儿静静看着。

这是观“心”法门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了,修了一个观者出来了。第二个阶段,就要破掉这个观者跟被观者。

第二步,观者与被观者消失,因为行者见地不明,会以为如如不动的观者是“真我”,不断生灭的那个是“假我”。

其实,行者的这个“观照者”是相对于处于生灭的“被观者”而建立的,“被观者”既是虚妄不实的,那“观照者”也是假的。观照者与被观照者只是修行者处于动、静对应的两个状态而已。

但随着观者观照力度的加强,我们其实心已经很清净了,当你的杂念越来越少,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自然地观者跟被观者会合为一体。这个是个自然发生的现象。因为已经到了极静的状态,而且我们又不分别“动”、“静”两个相,已经不认为这个是真的。

只要你不认为它是真的,它是假的,那么它自然会合为一体,当静到极致的时候,自然就合二为一。那么,动静二相我们就破掉了,就是说,没有动静这个分别,观者被观者就破掉了。这只是一个步骤。

但很多修行者停在第一步,修观照者这个程度,到最后只是修出一个观照者,他觉得那个已经是一个真我了,如如不动的。

比如说有一些根器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哪个菩萨转世,他会修出一个菩萨在那儿看着他。这个菩萨不断地看着他说,他已经成了,其实还不是,那是个假的。

如果那个菩萨是相对于你来修出来的,如果我在这儿,比如说杨宁在这儿,这边站着个菩萨,那就不是。

在你的意境里边,如果有个菩萨看着这个杨宁,那是相对于杨宁这个菩萨存在的,如果杨宁是假的,这个菩萨也是假的。就说他只是两个幻境,一个在动,一个在生灭,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这两个境界都要破掉的。

当很多的修行者进入这个境界不能破,是为什么呢?就是止力没到达,就没有进入定态。止力,止力还是不够炉火纯青。

很多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弟子,小乘的行者,他们是以四禅八定做地基的,所以他们如果在四禅八定的基础上修止观,他们迅速地就可以成就,因为他们的定力跟止力达到了。

而我们没有四禅八定的功夫,所以我们在破这个观者跟被观者的时候,需要很长时间,止力不够。你能够止杂念,但是你的力量不够。

止力是经常经常呈现在这个没有杂念的状态,时间久了,才会培养出这个力量,有力量才能用。因为今天很清净,明天就杂乱,这是不能用的。

即使入定也是,你今天两天入定了,你还没有修成定力。一天两天入定是不算什么的,你入了定,你还没修出那个力量来。要入定很久,累积出力量来,这个定才能转入智慧,不是说我今天定了8个小时,就开始大彻大悟了,还达不到。

这个后边有一些系统的解释,我觉得这个需要在修证的过程讲,我念一下吧。

第三步,行者进入第三步时,已很容易进入动静二相不分别的“大乘三摩地”状态,身心俱亡,但仍有执着,故动静二相并未消失,仍属“有相”范 围。应在第三步中达到“动静”二相俱亡,了然不生。

第四步,从第三步过渡到第四步中间要有一个坐外功夫,即功德的建立(如布施、持戒、忍辱),如功德与功夫同时具足,大乘行者已进入光明海, 破“我空”与“法空”,沐浴在诸佛菩萨的光明海中,而且观法界一切皆从光明化生,包括诸佛菩萨等皆从光明中化生,即有即空。

此境界很像法身佛的境界,实证心、佛、众生无二无别。

行者在光明海中随光明即有即空,但这并非到达实证“空性”的境界。行者似乎已达“无所住”而生心,明了“妙有真空”,但“生灭”仍然在境界中存在。未破“法身执”,光明即“法身执”。

第五步,一切在定中如如不动,无生无灭,包括光明海或光中化生的一 切。行者此时证到“无生”境界,因“无生”故观不到“灭”。因“无生”故无“成、住、坏、空”,行者进入如来空定,实证“如来”境界。

行者到第五步,大乘行者才真正断尽情欲,破尽“我执”,将“情欲”升华为大慈大悲,升华为博爱,才始觉将六道众生全部度尽。

第六步,行者回归红尘之中,时时活在“当下”,身心随缘起用,一切动静,有为、无为皆为利益众生。

在“止观”的整个修证路途中,仍然是在“中观”见地的指导下,从物质区到“真空地带”的移动。次第大概有观与所观空,觉与所觉空,照与所照 空,圆照。

突破“真空地带”后,因为这几个区重叠在一个点上,所以修证者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原位未动,本来是佛,这是“禅”的境界。

修证之路,风景万千,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幻境,以及遇到的问题,所以最好有过来人的指导下修证。但现在指导实证的老师比较少,希望大家都能发愿去“以身证道,普度众生”。

最后,愿把我们修证、讲法、学法的功德回向给法界所有有情众生,愿大家早日从六道轮回中解脱。

局外人stander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