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很多种法门都是培养定态的、培养专注,现在我们介绍一些培养专注力。首先就是内观,内观意守。
(一) 内观意守
内观,就是行者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心内。为什么用内观呢?
有一些宗派也用外观,就是说,我们在外边放一个东西,然后我们的眼睛就盯着这个东西不动,然后培养我们的专注,只要把我们意念专注到这个东西上就行了。
但是,我认为内观会好一点。为什么呢?平时我们的六根都向外露,我们眼睛老向外看,耳朵老听外边的,嘴也不断地说话,所有的能量都向外在漏失,那么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最好是把它收回来。其实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我们内在的身心的,所以我们选择内观好一点点。
因为进入忘我的状态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内外可分,因为你忘我忘身了,也没有什么内外。只是刚开始入手的时候,我们把意念放在身体里边好一点。
但是放在身体里边有一个弊端就是,我们内观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身体里边的东西,而外观我们是有形象的。
比如说,老师说,你今天盯着这个东西,盯两个小时,你最起码有个目标在这儿。你就坐在这,盯着这个杯子,盯两个小时可能会,但我说你盯着里边的心轮,坐在那儿坐两个小时,可能很难盯住,因为你看不到心轮的状态。虽然困难,只要我们不断地训练,我们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还是内观好一点。
内观的状态,比如说我们内观心轮、心脉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有一种觉受,比如感觉到这块儿发麻、发胀、发热,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有光有图像。
这些都是属于觉受的层面,首先要达到“觉而不动”。你有感觉,但不能动心,心不动,不分别,这样的慢慢地开始聚集能量。你要一感觉,你就去分别,能量马上就散失掉了。
我们这个内观,就是把意念专注在身体内的某一处,有点近似于道教的意守,中国道家讲养生的意守,意守穴窍,只是佛教选择的内观部位与道教的有所不同。
很多人不明白,经常问说,“为什么佛教的气脉讲三脉七轮,道家讲奇经八脉。 它们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在宇宙中,两个教派站的角度不同。
佛教站在银河系看地球的时候,跟道教站在太阳系看不一样的。佛教站的角度,看宇宙、看生命的话可能是一个球,是个中空的球体,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它的脉是圆的,一圈一圈的,它是脉轮。
那道教它是“有我”范畴的,佛教是“无我”范畴。所以它把它当成中空的脉轮,而中脉更进入了无为的空间,无为法进入真空地带外边的修证状态。
而道教,它是从养生开始的,我要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那么它是从身体的角度看待脉的,所以它是奇经八脉。如果从宇宙的角度讲,它是站在了太阳的位置上,它有大周天、小周天的循环,是站在太阳系的位置上来,去作奇经八脉这样一个划分。那么佛教的角度是站在了银河系的中心,角度不同。
当我们修证,进入无心的等级时,进入真空地带时,脉也不存在,所有的脉同归虚空。如果有的话,可能只能发现一个中脉。
我们一般内观的部位,可以选择眉心轮中心。这个脉轮,我在这儿有一幅图。
有些人没有修证过密宗的可能不知道,这个脉轮,就是人身体上的三脉七轮。
头顶有一个百汇穴,我们在下边有一个会阴穴。如果不太明白,回去查查医书的,有一个肛门跟生殖器中间有一个会阴穴,头顶正中间有一个百汇穴。
百汇穴跟会阴穴的连线,这叫中脉的位置。基本上是这样,这是一个方便说法,但是我们观修的时候,把这个当作中脉的位置来观修就行了。
这个中脉是上通于天,下通于地的,它不是只停留在人体的,上下没有止尽的,这只是一个连线。
然后脉轮,把上面这个叫顶轮,以百会穴为中心,然后无限制地划圆,这个顶轮,百汇穴为中心,无限的大或者无限的小,是一个点也行,是一个圈也行,一个面也行,都可以叫顶轮。
然后眉心轮,喉轮。眉心轮在两眉的中间;喉轮在喉结的后边;心轮两乳房的中间;脐轮在以肚脐的横切面,这个横切面与中脉的交点,在身体的中心,不是在守在外面;会阴这是海底轮,这个是印度教把它叫做生殖轮,近似于道教的下丹田的位置,在脐下三寸的地方,肚脐下三寸的地方。
这个地方也很重要,它是能量的一个精气聚集的地方。我们精气神,人有三宝,它是一个精气聚集的地方,所以意守这个地方呢,我们也把它叫做意守生发宫。
叫什么名字无所谓,但是你要了解,在你身体上有一些部位比较重要,如果修证的话,你要了解这些部位。那么意守的时候,内观的时候,最好把你的意念放在这些部位上,修证比较快一点。
这个印度教可能叫生殖轮,这个我们叫它下丹田也罢,叫生发宫也罢,都无所谓。
上边还有一个,离头顶三寸远的地方,大概有一个梵顶轮,这个梵顶轮是成就法身佛境界的时候,才可以看到的,不成佛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个脉轮。
还有一个脉轮,就是在我们这个尾部,尾骨这一块,这个地方也是属于海底轮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地方也很重要,所以我们开启海底轮的时候,这个地方要同时关注到,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身体里边的这些脉轮,大家要掌握一下。为什么掌握呢?因为我们的脉是无量无边的,我们的脉有多少呢?有个经典说,有7200条。但是我觉得远远不止这个数,它像地球上的河流一样数不清。
就像中国有很多很多河流,但是最主要的河流,我们会提到长江跟黄河。那么这些脉轮重要的点,就相当于中国的黄河跟长江一样,它在我们身体上,它是最重要的部位。
所以,我们要是修证、内观,我们就要关注到这些点,通过这些点来聚集能量,来转化成光,彻底转化我们的身心世界。
所以记着,顶轮、眉心轮、喉轮、心轮、脐轮、生殖轮、海底轮,还有梵顶轮。如果不明白的,自己回去也可以查一些书籍,这个在网上都可以查到。我们平时打坐的时候,意念要去关注这些地方。
但是我们在观注的时候,我发现大家有一个误区,其实还是在里边用意念去想着这个部位,那个不叫内观,就用头在想。如果用头脑在想着这个心脉的部位的话,那么你还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这个心轮。
不是想,是“观”。内观的时候,你的能量要下达到这个部位。不是去想,想的时候你能量还在头上的。
意守的时候,其实是能量、心、气同时要注入被观的地方。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把握要领的话,你可以把呼吸,吸一口气,吸到心轮,然后从心轮吐出来。
吸一口气吸到心轮,因为气到的时候,心也会到。所以慢慢地这样几次以后,你再把它放下来,然后身心放松,然后再内观它,这也是一个方法。
内观的时候,尽量不要移动我们的位置,说一会观这儿,一会观那儿,除非是老师导引。但是这个是另一层面的,因为在这儿有老师在带领,有一些特殊的因缘。但是呢,在家里修的时候,最好一个一个去意守比较长的时间。
还有一些修内观,它会移动,移动你的位置,每一个老师有不同的教授方法。这个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清理我们内在的一些障碍,或我们有些脉道堵塞得很厉害的时候,移动是比较好的。
但是,你要培养专注力的话,就不要移动,因为这样容易在一个地方聚集住能量,然后把它迅速地转化过来。
内观的时候,内观的部位会出现热麻冷胀痛等等觉受,或者身体会忽大忽小,光明生出来,图像生出来等等,都属正常。即使没有,也算正常,所以大家不用大惊小怪,还停留在物质区。
如果专注力达到忘我的状态的话,可以迅速地把能量聚集到体内。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呼吸”的方法。
(二) 观呼吸
观呼吸跟数呼吸是两种方法。观呼吸法,是在佛法里边称为安般守意法门,你能够明确地了知你呼吸的状态,就叫观呼吸。
现在我们大家在听课,但是你并不知道你现在在吸气,还是呼气,就算晚上我们睡觉,闭上了眼睛,但呼吸不会停止,一天24小时都在不断地进行。但是呢,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呼吸状态。
观呼吸法,就是说,你要坐在那儿,静下心,了解你的呼吸状态。你现在是在呼气还是在吸气,是冷还是热,是长还是短,你的呼吸的所有状态,你都要了知。
如果你很静的话,你会通过这个法门发现,刚开始很喘很急,慢慢地变成绵长细匀这些境界。当你修证到忘我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呼吸从哪儿出的。
有时候你会发现,全身每个毛孔都在出气,进入体呼吸。甚至会觉得你自己变成一个中空的单细胞,只是在一呼一吸而已。如果是修道的话,每个人的境界会有很大不同。
但是我们不是用这个观呼吸法来修道,只是说想用它来培养我们的专注力。你把你的意念关注在你呼吸的状态上,然后让自己静下来就可以了。
这个法门在小乘佛法里边非常重要,佛的儿子罗睺罗以此证入阿罗汉果。
(三)数呼吸
还有数呼吸,这都是比较简单的一些方法。不管是一呼一吸算一,也行;吸一下算一,呼出来算二,也行。这个都无所谓,你自己定。
但是,就是说你的呼吸,假如我把一呼一吸当成1次,那么我数10次。如果你很专注的话,你就会数到10。但是如果你很散乱,可能就会数到12、13。我刚开始的时候经常数到15,就是有杂念。
这个也是很简单的一个,用数数来控制我们的杂念。因为我们坐在这儿,杂念会很多,这叫数呼吸法。
(四)持咒,以一念代万念
还有“持咒”,以一念代万念。我持一个佛的名号或者持几句咒语,我全身心驻在这句佛号跟咒语上,这样也会控制杂念,就会很少,培养我们的专注力。
咒语有很多种,常见的基本上可划分为,祈请咒,如百字明;相应咒,如诸佛菩萨的心咒;第三降魔,如楞严咒;第四超度咒,如往生咒等等。
如果是配合禅定修行的话,我建议你们持相应咒,就是诸佛菩萨的心咒比较好。比如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行者持诵久了,不只可以培养专注力,还可以与观世音菩萨的无缘之慈、同体大悲相应,得到加持跟护持,清洗一些业力。
持诵时最好大家有一些方法,声音从下丹田出,就有点像唱美声唱法,“啊......”那种。把自己的身体观成一个真空的状态,不要想自己的心肝脾肺肾在哪儿,是中空的,然后,整个音流充满体内,振动你的脉道,让音流振动你的脉道,这样持诵很容易进入专注跟定态。
如果行者持到一定时候,专注力足够的话,你的身心整个就是六字大明咒的音流,入法界的音声海。
持诵佛菩萨的名号,也有很大的加持力,因为佛菩萨在因地都有大愿。虽然我们目的是为了培养专注力,那你说,老师,我就持一个杯子、扫帚,也可以。
但是持诵佛菩萨的名号,还有心咒,会有另一个加持,不止培养我们专注的,还有一些加持力在里边,会好一点。
因佛菩萨他们在没成道以前都发了愿,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说“救苦救难”,就是说“闻声救苦”,地藏菩萨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持诵他们的名号,易与他们的愿力相应,得到他们的救拔跟加持。
总之呢,持名号跟咒语很多,持诵的方法还是比较重要的,一定要震动脉道,让每一个细胞都在这个音流里震动,然后整个身体从下丹田变成真空,这样子持诵,这就叫持诵。如果只在喉咙里,还在嘴里边,那叫念诵。
只有通过持诵才能进入忘我的状态,才能进入定态。如果念诵,培养专注力,我觉得比较慢,也不是不可以。
这是介绍几个很简单的,一个培养专注力的一些方法,就是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