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把这段经文翻译成白话文。
佛告诉弥勒:“如果有人得以听闻无量寿佛名号,欢喜踊跃,甚至只有一念心生欢喜,激动得难以抑制,应当知道这人已得到了大利益。这已是此人圆满具备了成佛的无上功德。
因此说弥勒,假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也应当从大火中穿过,去听闻这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 按照佛所说的修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有很多菩萨,想要听闻这部经,却不能得到。
如若有众生,能听闻到这部经,对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萨道,终究不会退转。因此之故,应当用心相信、接受、持诵,并按此做。
我现在为所有众生说这部经,让你们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中的一切所有。所有现在我能做的事,你们全都可以向我要求,我都会满你们所愿,不需在我灭度以后,又生出疑惑。
将来之世,娑婆世界佛法灭尽之时,我以慈悲哀悯,会特别留下这部经,令这部经法在娑婆世界多住世一百年。在那个时候,如有众生遇到这部经,随意所愿,全都可以得度。
佛对弥勒说:“如来兴出于世,难以遇到,难以亲见。诸佛的法义,难以得到,难以听闻。菩萨的胜法,诸波罗蜜法门,能听闻到也难,遇到有德而能教导正见的善知识,愿意听闻并按其所说修行,这也是难得的。
但所有这一切的难,都比不上听了这部经,就能信乐受持,这更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因此我传授的佛法,就这样修行,就这样宣说,就这样教化,你们应当信仰随顺,如法修行。”
在这段经文中,佛对弥勒菩萨说:“如果有人听闻到无量寿佛名号,只要一念心生欢喜,非常激动,这人已获大利益。这是圆满具足了成佛的无量功德。”
因为大家还未离一切相证入佛果,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似乎只是代表四个字,或者某位佛的名号,或西方极乐世界等。
如果大家明白“真空妙有”的境界时,再看此经,再念此名号,即知“阿弥陀佛” 涵盖我们本具法身的无量密意。无量寿、无量光明,这是功德圆满后我们本自具足的法身境界。
极乐净土是在讲诸佛真空妙有的圆满。所有的大乘菩萨都会回归并安住自己本具的法身境界中,利益十方上下一切众生。
我们常读的《六祖坛经》,经中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即是净土。何其自性,本不生灭!这即是无量寿。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即是功德圆满,诸愿皆满。何其自性,本无动摇!这即是永恒涅槃,不生灭变异。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即是极乐世界神通妙用,众宝庄严。
那“阿弥陀佛”这声名号,涵盖了六祖说的我们自性的全部意义。所以听闻这声名号,能心生欢喜者,即像见到了自己的自性法身,当然圆满具备了成佛的无量功德。
“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我们功德圆满的法身。我们的法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见一,即见一切。闻阿弥陀佛名号, 即见功德圆满后的自心自性。
所以佛说,很多菩萨想要听这部经却听闻不到。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有的菩萨真的没有机会与条件听闻到这部经;
二是有的菩萨虽然能听闻到这部经,但这些菩萨正处在菩萨道“破一切相,观一切如梦幻泡影”的离相过程中,还无法理解也不重视诸佛的“真空妙有”之境界,无法理解“一即一切”的境界,故也无法与这句名号所含摄的密意相应。即使这本经放在面前,色空不二、真空妙有的意境也会与之擦肩而过,故无法得到此经。
佛说:“值遇如来出世难,众生闻到正见难,菩萨获得成道的法门难,遇到有德行又能教导正见的善知识难,听闻佛法而能信受奉持难,但这所有的难,都比不上能听闻到这部经,并珍惜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这更是稀有难得之事。”
佛说:“在十方世界,即使三千大千世界都被众生的欲火焚烧,成为了一片火海。弥勒菩萨,这部经都值得众生穿越火海去听闻,所以我们应珍惜这部经。因为即使这个世界在劫难中被劫火烧空,众生都可凭借“阿弥陀佛”的名号,凭借这部经获得救度,得到无上利益。”
按佛教界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大概是一万年左右,到时候佛宣讲的经典、教义与教法在娑婆世界灭尽。
佛说:“当所有的教义尽灭时,我会用威神力,特别护持这部经多住世一百年。那时如果有众生能值遇这部经中的教义,所愿皆满,都可以得到救度。”
为什么在法灭尽后,众生已无法闻听到空性正见,没有解脱轮回修行的指南,但只要能看到这部经,就能所愿皆满得度呢?
一方面,得到这部经的众生,如果信受奉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获得生命的大自在;另一方面,凡夫众生未离相,依止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极乐世界修行,而这二者即是诸佛“离一切相”后的化现,是诸佛的大涅槃的内证妙乐境界。
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功德威威,此名号即是众生功德圆满后的自心自性,与阿弥陀佛在相上是二,实质是一。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瞬间就会得到接引。
即使一朵莲花也是他的化现,这不是阿弥陀佛有天耳通有化身才来,而是这声名号即众生的自心自性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完全相应相合。
众生真能在万难之时,在劫数满三千大千世界之时,还能有福德闻听到这部经,那众生一定多生供养、忆念诸佛,多生修行,才能有此佛缘果报。
而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如我们的父母,一生辛劳抚养子女,在活着时为 了孩子的成长用尽全力,费尽心思。即使死时,也挂念孩子们,有些还未长大,遗憾未能亲自教育。在自己死后,能为孩子们留些什么,能帮到他们、护他们周全?
释迦牟尼佛最后为他的一代时教结束时,仍然未发菩提心,或来不及听闻到他正法教海的众生,留下了《无量寿经》,也即《阿弥陀经》。佛恩浩荡,难思难报。
好,我们接着看原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