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一直叫我们累积功德。累积功德对我们的修证有什么帮助呢?
因为修证需要我们通过专注力进入忘我的时候,我们的能量才能转化到光,进入定态,才能穿越这三个区域。
那么一天有24个小时,我们在座垫上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那么我们在座垫上,暂时的忘我,都很难做到。我们经常被杂念,或者幻境,以及身体的觉受牵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时间,那么就要刻意去训练这种无我的品质。无我的品质,可以导致我们在座垫上进入忘我的状态。
那么这种无我的品质怎么样训练呢?
“利他之行” 是训练无我品质的最好方法。你利益别人的时候,你自然不想着自己了,因为你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是佛法中常说的,首先要发的菩提心,一个菩萨的品质是念念利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利他是在帮助别人,这是世俗人的看法。人们常常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或者去无私地帮助一些弱者。但从佛法的角度,这只是累积人间福报,无法成为解脱轮回的功德。
佛教史上,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刚来中国时,梁武帝召见他。梁武帝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很有名的一位皇帝,他建造了很多寺院,而且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很多事。
但当他问到达摩祖师,说我这样做有无功德时,达摩祖师看着他高高在上的样子,膨胀的欲望跟习气,淡淡地说“没有功德”。相信这对虔诚地信仰佛教的梁武帝,有很大的冲击,我相信他对佛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跟认知。
对一位佛法的修证者来讲,利他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修证改变自己的欲望跟习气。比如,我们在路上见到一位乞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施舍了一点钱给他。这种施舍,如果我们没有配合修证的话,这种施舍就是满足了自我的一个同情心、爱心、怜悯心等等的需要。
因为我们觉得他很可怜,觉得我们有爱心,我们很同情他,那好,我施舍一点钱给他。这是一个满足了我们自我的爱心一个需要。但这还不是佛法的布施。
佛法的布施,要求行者在布施的同时,去掉的是自己的贪婪,以及对金钱的执着。当然也有对被施者的爱,但更多的应该觉照到,我们自己在每做一件善行时,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真的很无私,这是修行者功德圆满的需要。所以,能够改变自己习气欲望的行善,才可累积功德,成为自己修证的助缘。
佛法对修证者行善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前边的布施,佛法的修证要求“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是对佛法的见地要了解的人,才可以做到。即施者空,钱空,受者空,这样就是在布施的同时,已经证到无我,因无我,所以也无他,外境都是相对自我存在的。
有些修证者认为,既然一切皆空,那我就不做了。但如果你自己仍被物质区牵引,那所有的形式对你都是很重要的。把心中的善愿变成善行,变成行为,对你才是利他之行,把你的愿望变成行为,才是利他之行。
当然如果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的所有帮助,都是为了自己累积功德,而不懂得感恩,那就更是大错特错。连动物都知道回报救它的人,何况是我们人类。感恩心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的品质。
其实有时候,不管我们是不是把它上升到修证的境界,一个人的善行做多了,也会触动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愈来愈无私。也许有时候,他并未将这个善行上升到一个修行的层面,刻意地去做,但他也是在积累功德,因为他进入无私的等级的时候,他就在累积功德。
因为无私就是菩萨的品质,无私的人不太看重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会斤斤计较,算计,等价交换,不会在做每一件善行时要一个理由。
在佛法中,还有一个大乘菩萨修证的六度万行。
六度也是累积功德的最好办法,因为它是佛陀为彻底破除我们的我执而设立的。它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六度的意思,是六种解脱轮回的方法。它要求修行者边观其心性,边去做,才能称为解脱法门。即是要求我们站在真空地带,去看我们所有的修证行为。
站在真空地带去看,即有即空,即有即空,我们所有的善,做了就即空,做了就即空,所以我们就尽快地就回到那了。因为你把你每一个意念,都以真空地带的角度来要求自己,那你就回去很快。
(一)布施
布施,把你拥有的一切给需要帮助的人,如金钱、劳动、知识、微笑......修布施法的时候,没有目的,不求回报,布施完便不挂在心上。
佛法中说“三轮体空而施,即是指施者空(你空),所施的一切空(所施的物品空),然后受者空(你给的那个人也空),叫三轮体空。
用此三轮体空来布施才是布施度,才是布施波罗蜜多,才是在修证的范畴,才能入解脱门。否则,只是做人间善业,积累人天福报而已。
(二)持戒
持戒波罗蜜多,是由持戒入解脱门。大小乘的戒律很多,但对大乘在家行者来说,莫过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合乎于国情,道德规范准则,利益众生的事即为善事,反之则为恶。
因为证入真空地带,一切即有即空的。善恶只是我们物质区的一个说法,所以在物质区,那么人道有人道的道德准则,那么我们就按人道的善恶要求来。
持戒的本质,是通过行为的约束而收摄心性的放纵,从而逐渐洗刷贪嗔痴三毒。如果我们只注重形式,心性上一点也没有改变,也不叫持戒波罗蜜多,也不叫持戒度。
我们了解戒律比较少,但是最基本的五戒,大家都听过,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我们可能是说大家就单单把它理解为吃素,其实不杀生并非单单地吃素,放生就是不杀生。
大乘佛法每一个修证,都与“心性”有关。如果你还有嫉妒、嗔恨,杀心随时会生起来。如嫉妒别人时,恨不得他死掉。
虽然我们只是在心中生起这样的念头,但如果有一天你拥有了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比如像武则天,慈禧或者希特勒,或者拿破仑等等这些人物,如果你有一天,拥有了他们一样的权力,你就会将自己不喜欢,或对自己的权利有威胁,让你嫉妒的人彻底地消灭掉。
因为你没有能力的时候,你可能只是想一想,这叫杀心,你的因还在那儿。人类的杀心,不是因为吃素就可以泯灭的。
比如佛陀时代,佛的弟子们因受持不杀生戒,所以不敢打扫精舍,因为在打扫时会损伤到一些小的虫子,但是害虫又太多了,又影响他们的睡眠跟修行。佛就告诉他们,打扫精舍只是清扫污垢,心中并无杀生之念,所以即使误伤小虫,也不犯杀生戒。
其实我们也经常杀虫,我们犯不犯呢?比如说,我自己就曾经在蚊帐里边被蚊子咬,好不容易爬起来把它找到了,在墙上,然后把它一下子打死。然后看到它那个血从墙上渗出来的时候,我心里瞬间生起很快乐的觉受,觉得,“这下可打死你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不易察觉的杀心,我们对它的死亡有快感,这就破了杀生戒。
不偷盗戒,是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拿。这句话其实听起来很容易的,就不属于我的东西不拿,但是对心性方面呢,它并不仅限于财物,还包括情感、权利、知识、精神领域的一切。
人的贪婪、占有、自私,都是它的因,人的欲望永不满足,每一件喜欢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我们想窃取这个世界的一切,来满足自我对名利情欲的满足,偷心不死。
不邪淫戒,人类来自于性,情欲渗透在人类的每个细胞中,严格地划分有爱、情、欲三个层面。欲是最低物质层面的满足,在生理上有刺激快感就可达成,比如嫖娼,男女两个人互不相识,只是见面就上床,做个床上游戏而已。
情已涉及到男女双方的共识、理解、沟通等层面,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发生性关系等等。爱是更高层面的,爱是不管你爱的人爱不爱你,你都能够给予足够的宽容跟谅解,甚至帮助而不求回报。
当人的生命从情欲升华到爱的层面时,就不再邪淫。也许他仍需要情欲的满足,但他的身口意非常正,你会看到他这个人是一身正气,正身、正言、正意。
如果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异性就心旌摇荡,见一个爱一个,爱三天后,又马上爱上另一个,甚至可以同时向几个人示情,语调暧昧,喜欢营造暧昧的氛围等等,这都是邪淫的因。邪淫可以让人心猿意马,心神散乱,无法保持正定。
不妄语戒。简单的说,就是不撒谎,诚信,不欺骗别人。人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心和利益而撒谎,也许你的谎言会对别人造成危害,或者也许不会,但都算破戒。
不酗酒戒,就是不因为喝酒影响自己的正身、正意、正言。当然偶然喝一点有时候也是可以。但是佛法这个戒律里边,对当时的出家弟子要求是不饮酒,不饮酒我这儿改成不酗酒,就说不要因为喝酒影响自己的正身、正意、正言,令自己心神散失。
当然现代修行者,在佛陀的不酗酒戒里,也可以看到他应该戒所有的麻醉药和毒品。
所以持戒波罗蜜多,重点是行者通过诸行为,检点到自己内心的不善,内心的贪嗔痴,从而马上警觉而改正,即“摄心为戒”。这才是大乘道入解脱门的持戒波罗蜜多。
(三)忍辱
忍辱波罗蜜多,即是由忍辱入解脱法门。忍辱并非是指对一切事、一切人都逆来顺受,任人欺凌,不加反抗,而是面对这些欺凌你的人,和所有你认为不平等的境遇时,和恶劣处境时,你心中不起嗔恨。
如果你心中生起极大的嗔恨,不管你表面上怎么忍,是忍还是反抗,都已不在忍辱波罗蜜多的范畴。
忍辱波罗蜜的“忍”,有安住于一境,知其空性的意思。就说你没有可忍的东西,只不过是你分别着相,认为那个是需要你忍受的。
在任何境界中,心能不断地观其人空、法空,让自己从六根带来的分别觉受中解脱出来。有时即使愤怒,其中并无嗔恨之毒,这就入解脱门了。
比如说,我们经常去教育孩子,责骂孩子,有时候打孩子,虽然我们愤怒,但是我们并不嗔恨,里边有爱做基础。但是我们可能跟别人打架的时候,首先是因为嗔恨,所以才会愤怒,我们不会因为爱而愤怒。
在西藏的密宗,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的佛像,都会呈现忿怒相,长得青面獠牙的,这个就是因为他们已经证入空性,所有的忿怒相,也是真空妙有,具有极大的加持力,他们是以空性为基础,爱为基础的。
(四)精进
精进波罗蜜多,即由精进入解脱门。精进有多种方式,如一闻正法,即刻能放弃自己以前种种的不善业,种种消耗时间生命且无意义的俗务,而生起听闻学习正法之心,这也叫精进。
在修持佛法时,能忍则忍,能断则断,认真用心,每时每刻能端正修法态度,对上师布置的功课坚持不懈修证,不给自己找任何放松的借口理由等等,这都是精进波罗蜜多。
(五)禅定
禅定波罗蜜多,即由禅定入解脱门。在大乘佛法,禅定分为几种,一是阿罗汉的寂灭定;第二,菩萨的游戏三昧;第三,如来空定。
(六)智慧
智慧波罗蜜多,经由禅定波罗蜜多而达成,因为定能生慧,在佛学里边。至于阿罗汉的寂灭定,菩萨的游戏三昧,如来空定等等,他们的境界我们需要通过修证来逐渐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