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徐国金文释读:“庚儿鼎”铭文

文摘   2024-09-05 16:11   湖北  


时代:《殷周金文集成》定为春秋中期,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认为“侯马鼎附耳敛颈,有分解了的蟠螭纹,属于春秋中期偏晚。”


出土:1961年山西侯马上马村墓地出土,两件。


现藏:山西博物院。


尺寸:两件铜鼎形制、花纹、大小、铭文皆相同。铜鼎通高约43厘米、足高16.5厘米,口径约40厘米。


器形:两件皆大口,窄沿,深腹,圜底,直附耳,三蹄足。耳、口沿下、器腹皆饰个体相排、不互相纠缠的蟠螭纹,中腹以下饰三角纹,内填单线钩纹,足上端有由四条蟠螭纹组成的兽面纹,兽面有耳、角、颔而无鼻。鼎附耳敛颈,上有分解了的蟠螭纹。


字数:腹内壁铸有铭文3行29字。

著录:《考古》1963年第五期,《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录567,《殷周金文集成》2715、2716等。

铭文释文::“隹(唯)正月初吉丁亥,䣄(徐)王之子庚儿,自乍(作)飤䋣,用征用行,用龢(和)用䰞(煮),眉寿无疆。”

注释:
䣄王:即徐王,徐国之王。


庚儿:儿:词尾附加语,表示爱意。据“沇儿镈”铭文可知,庚儿后来也当了徐国之王,即“沇儿镈”中的“䣄(徐)王庚”。   此铭称“徐王之子庚儿”,可知此鼎为庚儿未继位时所作。


飤:《说文解字》曰:“飤,糧也。从人、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其字本作食。俗作飤。或作饲。”


䋣:《说文解字》曰:“䋣,马髦饰也……《春秋传》曰:“可以称旌緐乎?。”俗体写作“繁”。铭文用作鼎名。“邓公乘鼎”(《殷周金文集成》2573)写作“䋣鼎”(上䋣下鼎)“邓公乘自作飤䋣鼎”。“宽儿鼎”(《殷周金文集成》2722)写作“勹䋣”(外勹里䋣)“宽儿择其吉金,自作飤勹䋣(外勹里䋣)。飤䋣:是一种用来烹煮食物的鼎。


征:即“辶正”(辶字里面一个正)。《说文•辵部》:“辶正,正行也。征,辶正(或从彳。”《玉篇•辵部》:“辶正,行也,今作征。”征行:从军出征。由此可知,“庚儿鼎”是一套随军出征所用的行器。


龢:“和”字本字。《周礼·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醫、八珍之齐。”郑玄注:“和,调也。”


䰞:《说文》云:“孚也。从弜鬲,者声。煮,䰞或从火。”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释读作“鬻”,细查铭文,“弜”字中间不从米,应是从者省,释读为“䰞”字较妥。用和用煮:义为用来调和烹煮食物。

铭文大意是:某年正月丁亥这一天,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徐王儿子庚儿,给自己铸造了烹煮食物的鼎,用作随军出征的行器,用来调和烹煮食物,并祈求万寿无疆。


神秘的先秦时代
先秦史、古文字、文博考古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