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释读:“虢仲盨盖”铭文
时代:西周厉王后期。
收藏:孙壮、陈梦家旧藏,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尺寸:盖高8.1厘米、口横24.5厘米、口纵16.8厘米。
形制纹饰:盖面隆起,上有四个矩形扉,饰夔纹,盖沿饰窃曲纹一道,均以云雷纹衬底。
著录:《三代吉金文存》10.37.3,《贞松堂集古遗文》6.41.1(误为簋),《积微居金文说》第218页,《十二》雪11,《大系》录105,《陕金》2.203,《殷周金文集成》04435,《总集》3055,《综览》·11,《西周铜器断代》857页211,《铭选》418,《国史金》1785等。
字数:盨盖内壁铸铭文4行22字。
“虢仲盨盖”铭文释文:虢仲以王南征,伐南淮夷,才(在)成周,乍(作)旅盨,兹盨友(有)十又二。
注释:
虢仲:周厉王时人,可能即文献记载的虢公长父。西周初年武王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春秋初年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南部一带。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留下了"唇亡齿寒"的的千古遗训。铭文中的“虢仲”应是东虢或西虢后裔。
以:与义。
王:据专家考证,此王指周厉王姬胡,“胡”金文作“㝬”,如“㝬钟”(《殷周金文集成》260)有铭文“㝬其万年。㽙保四或(国)”的“㝬”,唐兰《周王㝬钟考》(《唐兰先生金文论集》)认为,“㝬”为周厉王姬胡的胡,㝬钟是周厉王时期的标准器之一。周厉王是周夷王姬燮之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7年—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在位期间,对外征伐淮夷、戎狄,因应对无力,致使国防危机严重;对内因贪财好利,不听劝谏,致使政局动荡。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朝政“共和执政”(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由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
南征:向南征伐淮夷。
南淮夷:金文常见,如“翏生盨”,(《殷周金文集成》4460),铭文有:“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遹”;再如“兮甲盘”(《殷周金文集成》10174),有铭文:“王令甲政司成周四方积,至于南淮夷。”结合文献分析可知,角、津,桐、遹等皆为南淮夷下的诸小邦,“南淮夷”一词是周人对淮水南岸众多夷族的统称。
虢仲以王南征:可以印证文献记载的虢仲随周厉王南征淮夷。《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今本竹书纪年》载:“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伐之,不克。”《吕氏春秋·当染篇》:“厉王染于虢公长父、荣夷终。”
成周:地名,在今洛阳。
旅盨:征途中所用之盨。
兹:此也。
友:假借为“有”。
王国维《观堂别集》二卷第五页上指出:此器假“友”为“有”。有无之“有”,古本无正字,所用“又”、“友”、“有”三字皆假借也。“又”、“友”之为假字,人皆知之。“有”字古文从“又”持“肉”,盂鼎(《集成》5·2837)、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5·2841)皆然,其本义当为侑食之“侑”,后世伪“肉”为“月”,说文乃以春秋日月有食之不宜有之说解之,非其朔矣。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进一步考证认为:王国维订有字之误形,纠说文之误解,是也,而谓有为侑食之“侑”本字,则非是。杨树达认为:有无之“有”与“贝寸”(上贝下寸)、“获”、“取”,诸字义皆相类,故造文之意亦大同。贝寸字甲金文皆从又持贝(如“得觚”《殷周金文集成》6634),许君云从见者,误也。获字甲金文作隻,从又持隹,取字从又持耳,古文小篆无异形。以三文证“有”字,以手持肉,其为有无之“有”甚明,非侑食本字也。
兹盨有十又二:是说这种盨共有十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