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金文释读:“宰甫卣”铭文赏析

文摘   2024-08-07 12:18   湖北  


         

 

         

 

名称:宰甫卣,又名“宰甫簋”、“宰甫敦”或“来兽敦”等。

时代:商代晚期。

出土:据王恩田《殷代长铭铜器宰甫卤的再发现》指出:“已故荷泽市文物干部陈克强生前谈及宰甫卤系由陕西携归山东荷泽。”    

尺寸、重量:器高31.5厘米,口径11*13厘米,腹围59.5厘米,重5.1公斤。

器形:器盖隆起,盖顶有蘑菇状纽,子母口,腹下垂,圈足,平底,盖顶和器腹饰兽面纹,盖沿和圈足饰由夔纹组成的兽面纹,口沿下饰小兽头,梁饰勾连纹,两端各有一小牛头。器 表锈蚀严重,花纹几不可辨。

字数:盖器同铭,各3行23字(合文1)。

著录:《三代吉金文存》8·19·1—2,《殷周金文集成》5395,《愙斋集古录》11·26·2—27·1,《小校经阁金文》8·18·1—2,《续殷文存》上48·5—49·1等。

收集:1952年菏泽市文物部门收集。

现藏:山东省菏泽市博物馆。    

         

 

   

         

 

   

         

 

铭文释文:王来獣(狩)自豆菉(麓),才(在)而爫幺又(左而右爫幺又)次,王乡(飨)酉(酒),王光(贶)宰甫贝五朋,用乍(作)宝将鼎(上将下鼎shang)。            

 

注释:

来:归来。      

 

豆:地名。见于甲骨卜辞,如《甲骨文合集》29364:“甲子卜,囗惠(惟)豆田,囗于之禽(擒)。”这条卜辞的意思是说,甲子这天,不问商王到豆地田猎是否有所擒获。金文中的“豆”地,可能即卜辞中的“豆”地,是商王的田猎之地。      

 

菉:释读为“麓”。谢明文博士指出:“商代文字中,作为表意偏旁,‘木’和‘屮’往往可以通用(阴虚甲骨文中‘菉’字本身就有从‘林’的异体。)又‘录’‘鹿’音近相通,‘菉’应是‘麓’字异体。豆麓,义为豆地的山林。”     

王来狩自豆麓:指商王从豆地打猎归来。  

 

而爫幺又(左而右爫幺又):丁佛言先生释左偏旁为“永”,右偏旁为“亂”字的左部,“定为古乱字”。柯昌济先生隶定作“衤奚”,字不识。谢明文博士《商代金文研究》第237页隶作“馘爫幺又”:“左从‘馘’字初文,又从‘爫幺又’(上爫中幺下又),可隶作‘馘爫幺又。卜辞中有‘馘’地,见《甲骨文合集》10201、10202‘己未卜:省获虎。弗获,一月,在馘’。铭文中的‘馘爫幺又(左馘右爫幺又)’不知是否与卜辞中的‘馘’有关,待考。”

         

 

铭文中的这个字,应隶作如下字形:    

字不识,此处用作地名。

乡:同“飨”,古本一字。 

 

酉:即“酒”。飨酒,即“飨酒礼”。《周礼·秋官·大行人》:“飨礼九献。”飨礼的具体内容包括演奏乐歌、体荐飨醴、宴乐、宾射、赏赐、赋诗等六项主要内容。      

 

光:或释“劳”、释“耽”,释“媵”, 均非是。 杨树达先生《积微居金文说》之《宰甫簋跋》释“光”, 读作“贶”, 意为赐予 。“此字上从火,下从女,即光字页。《说文十篇》上火部云:‘光,明页,从火在儿上。’儿为古人字,铭文从女,与从人同。古文从人从女之字多通作。……光当读作贶。《诗·小雅·彤弓》云:‘中心贶之。’毛传云:‘贶,赐也。’”

铭文大意是,商王从豆地狩猎归来,驻扎在“而爫幺又”地,进行宴飨,王赏赐宰甫五串贝,宰甫用这些钱铸造此器。 

宰甫卣铭文书法艺术:    

铭文书写精熟,结体严谨,用笔凝重,字迹丰腴,间或使用肥笔,强化对称的美感,行气茂密,气韵端雅,是殷商晚期金文书法的杰作之一。   

 

神秘的先秦时代
先秦史、古文字、文博考古等
 最新文章